元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监察御史张祯将当时朝廷的十大弊政,总结为十祸——轻大臣、解权纲(放弃朝政大权)、事安逸、杜言路、离人心、滥刑狱等。这其中,有这样几句话给人印象至深:“陛下因循自安,不豫防虑(没有事先提防和考虑)。今海内不宁,天道变常,民情难保,正当修实德以答天意,推至诚以回人心。凡土木之劳,声色之乐,宴安鸩毒(安逸享受害人)之惑,皆宜痛绝勇改。而陛下乃泰然处之,若承平无事时,此事(追求)安逸所以为根本之祸者也。”
这是清人毕沅的《续资治通鉴•元纪》中的一段记载。其时,朱元璋、张士诚、刘福通等领导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元朝的江山已经摇摇欲坠。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元顺帝依然极尽享乐,对朝政之事漫不经心,以致身为监察御史的张桢再也看不下去了,因此,向皇帝呈上了他的这份奏疏。
从至顺四年(公元1333年)登基到现在,元顺帝已经在龙椅上呆了24年了。登基之初的元顺帝还是颇有雄心壮志,很想努力做一个好皇帝的,尤其是在至元六年(公元1340年),他扳倒权臣伯颜而亲政的最初的几年时间里。可惜的是,他没有能够将这样的雄心壮志一直坚持下去。为什么?元朝后期,天灾频仍,内忧外患并起,社会矛盾加剧,国家动荡不安,让人看不到前途是一个方面;而漫长的帝王生涯,让元顺帝产生了严重的职业倦怠,也应该是另一个是很重要的原因。因此,在这两个因素的作用之下,元顺帝“躲进小楼成一统”,尽情享受末世狂欢来了!
还是在毕沅的《续资治通鉴•元纪》里,有这样的记载:稍早一些的至正十三年(公元1354年),从六月到八月都没有下雨,但是,在皇城里,清宁殿、前山子、月宫诸殿宇依然还在营造。不仅如此,西蕃僧人有因为擅长名为“大喜乐”的“房中术”而被任命为大元国师的。更有一些奸臣利用高丽女人作为耳目,刺探显贵人家的夫人与普通百姓的妻子,从中选择漂亮而擅长性事的介绍到宫中,数天之后才放出去。元顺帝的弟弟巴朗等人,甚至在元顺帝面前赤身裸体共居一室。
对于元顺帝这样一些做法,张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向皇帝呈上了眼前的这份奏疏。而他这样做,一定是希望元顺帝看能够“痛绝勇改”,回到正路上来,努力解决目下朝廷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唤回民心,稳定社会,拯救国家。然而,他这份奏疏呈上之后的结果却是没有被人理会。不仅如此,不久之后他更是因为正直敢言而被当权者深恶痛绝,最终被调离了中央,出任地方上的“廉访签事”去了!
对于当政之人——比如说当朝宰相,之所以这么处理他,是不是得到了元顺帝的旨意,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可以相信,这样的处理方式,一定是元顺帝喜闻乐见的——假如不是对于“圣意”的揣摩十分到位,他的宰相能够在相位上一直带着吗?而当皇帝和他手下的宰相之人都是这样的思维的话,那么,这个朝代的结局可以说我们完全可以想象——11年后,无视臣子“根本之祸”的提醒的元顺帝,在元末农民起义的惊涛骇浪中仓皇出逃死在路上,元王朝寿终正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