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毕沅的《续资治通鉴•元纪》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八月,萧县李二及老彭、赵君用陷徐州。
这李二,号“芝麻李”。他这绰号怎么来的?那是因为这一年是荒年,人们饥寒交迫,李家唯有一仓库的芝麻,而他拿芝麻全都救济了穷人,因此获得了这样一个绰号。由此我们可以推知,李二原本应该是做生意的——很可能是开油坊,榨油的。与此同时我们还知道,显而易见的是,李二又是一个很有心计,懂得如何收买人心,充分利用机会的人。
此话怎讲?还是在毕沅的《续资治通鉴•元纪》中,有李二揭竿而起的过程的介绍:当时很多地方闹事,人心不安,芝麻李跟社长(元代以“社为”地方基层组织,选年老晓农事者担任社长)赵君用谋密谋说:“颍上(今安徽颍上县)有人造反,官兵没有办法他们,这是男子汉大丈夫博取富贵的最佳的机会。”赵君用说:“据我所知,城南的老彭那人勇敢剽悍又有胆略,如果不能得到那人,不可举大事。我会努力为你将他召来。”
随后,赵君用便去老彭家拜访,看到老彭之后,劝他一起起事。老彭问:“起事的人们中有芝麻李吗?i”赵君用说:“有。”老彭因此欣然答应,与赵君用一起去见芝麻李,一共找到了八个人,并且这八人当场歃血为盟。
这天夜里,这八个人伪装成河工,仓促地投宿徐州城的客舍,四个人在城里面,四个人在城外边。四更天的时候,城里的点火,城外的也点火呼应,并乘机抢夺了守门士兵的兵器,砍断门闩杀进城里,让城里城外嚷成了一片。人们因为很久没有看到兵革了,一时口瞪目呆,全都束手无策。天亮之后,他们招募义军,响应号召加入他们的队伍的有十多万人。这些人四处攻城略地,徐州的属县不费吹灰之力全被他们拿下了。
这段“故事”,假如不是记载在史书中,那么,恐怕很少有人能够相信。为什么?总共也就八个平民百姓,哪怕他们非常勇敢,可就军事素质来说,恐怕本也是远远无法跟职业军人相提并论的。但我们现在看到的却是,他们居然如儿戏一般便将徐州城轻松拿下了;更不可思议的是,前一天晚上他们攻打徐州城的时候,城里就像空无一人一样;可到了第二天他们竖起招兵旗的时候,竟然呼啦啦一下过来了十多万人——都说“眼睛一眨公鸡变母鸭”,我们现在还真看到了比这“公鸡变母鸭”变得更快的。
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细细想来,又完全在情理之中。为什么我们这么说?那是因为元朝是一个蒙古人建立的王朝,蒙古人“马上”委实很有一套,可以打遍天下无敌手,横扫欧亚大陆如秋风卷落叶。但是,一旦从马上下来,这个民族就有些不知所措了——虽然说元朝不少皇帝对儒家文化还是相当推崇的,并努力学习与借鉴汉民族治国理政的经验。然而,或许是其从根基上来说还是差了那么一点点,加之到了帝国夕阳西斜的时候,问题成堆无从抓起,比如说蒙古兵因为承平太久丧失了战斗精神与能力,所以,哪怕是对付揭竿而起的老百姓都会十分吃力。
当然,鉴于其前后也不过100多年的时间,所以,我们说蒙古人的战斗力的衰退也还是太快了一些。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天生胆小,遇事尽可能选择息事宁人的汉族人,在这样的时候却表现得如此英勇与义无反顾:造反,那可是要杀头的,可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旦芝麻李们竖起了招兵旗,那么,四面八方的人们便蜂拥而来,并无半点胆怯与退缩。是什么让他们实现了这样巨大的转变?大概是“亡亦死,举大计亦死”,故而让他们抱定了决死的信念再也不知道害怕了。
如此这般,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芝麻李”摧枯拉朽一点也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