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惊弓之鸟”遭遇“李逵”

另类评说 2025-01-13 11:29:21

成语“惊弓之鸟”很多人一定都听说过。而在元朝末年,朝廷的军队在遍地开花的农民起义军面前,真的就如惊弓之鸟。

清人毕沅的《续资治通鉴•元纪》中,有这样的记载: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三月,徐寿辉手下的将领项普略攻陷饶州路,于是,徽州、信州纷纷陷落。当时,官军大多十分疲惫和胆小,无法抵御,当地的无赖之人又乘机发难,不到十天就能聚集数万义军。这些人都“短衣草屦(鞋),齿木为杷,削竹为枪”,裁下红布作为头巾,让漫山遍野都变成了红色。

这段文字中提及的徐寿辉,那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农民起义的领袖,元朝末年“红巾军”的当家人,其势力最强盛的时候,拥兵百余万,纵横驰骋大江南北,震撼了大半个中国,并创建了天完政权。尽管他从率众起义到内讧中被部下陈友谅所杀,前后只有短短的十年时间,但是,对后来朱元璋来推翻元朝统治,建立大明朝,推动历史向前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不过,我们在这里要探讨的却是另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为什么徐寿辉起事之初,不过是些乌合之众——普通得很难再普通的农民,而他们拥有的“武器”也是十分的原始或者说简陋,不过是木耙、竹枪之类,可为什么官军竟然不敌?

就元朝的最高统治者元顺帝来说,在经历了早年的励精图治,勤于政事,任用脱脱等人,颁行法典《至正条格》、举荐守令法、派遣二十四名官员巡视宣抚全国各地等,试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惜乎脱脱因病隐退,以及各级官员腐败成风,加之天灾频仍,让他自觉回天乏术之后,他彻底丧失了早年的锐气,一变而为怠政与沉湎享受。对于官兵来说,因为承平太久,怯战也成为普遍心理,并且总体的军事素质与“打天下”的时候,更是远不可相提并论。

反之,对于徐寿辉的红巾军来说,他们都是些饥寒交迫、官逼民反的农民,就军事素质而言,他们可能一片空白,但是,他们却都有一颗勇敢的心——假如不是揭竿而起,继续做顺民、草民,那么,等待他们的结局只能是饿死、冻死,所以,在“拼死吃河豚”的心理作用之下的他们,英勇无比,哪怕是手中只有木耙、竹枪这些本来不过属于农具或者准农具一类的“武器”,他们也能拥有强大的战斗力。

这就让官府尴尬极了:尽管说,元朝每十户人家方才允许拥有一把菜刀的说法,纯属虚构,但是,自打汉朝以来,为避免民变与叛乱,历朝历代政府对民间武器储存严格进行控制却是不争之实;而由于元朝属于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并且蒙古人与汉人相比,在数量上又处于绝对劣势,所以,对于民间储存的武器的控制,比之此前的任一朝代更为严格那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然而,在破釜沉舟的老百姓面前,缺乏兵器根本不是问题,而官军哪怕拥有前者所不具备的杀人工具——武器,也无法显示任何优势。

“要脸的怕不要脸的,不要脸的怕不要命的”这是很多人耳熟能详的俗语。而在“不要命”的老百姓面前,元朝官兵兵败如山倒,犹如豆腐军。前者为什么不要命个个如李逵,后者为什么个个如惊弓之鸟,这都是让人颇费思量的问题。而答案恐怕又并不完全在他们自身,而更多的在外部——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是什么样的政权,都是什么样的人在当政等,都是可能的原因。

0 阅读:0

另类评说

简介:评说体育、娱乐、历史、社会,与公众分享思想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