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听老人言,吃苦在眼前

另类评说 2025-01-15 11:43:55

宋神宗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张方平出任青州知府。临行前,宋神宗赵顼向他询问先朝皇帝应对边地其它民族的策略。张方平说:太祖赵匡胤采取的是怀柔的政策,让那些民族的首领世袭自我管理,所以,四边没有大事。太宗赵匡义有心获得北方的土地,从此以后与契丹的关系变得紧张了。真宗赵恒登基之初,赵德明(西夏首领,开国皇帝元昊之父)降服于宋,其后朝廷又与契丹人订立了澶渊之盟,所以,直到今天基本没有战事,这可以说是做皇帝的最美的事与最大的功业。

在对前朝皇帝应对边地其它民族所采取的不同策略与不同的结果,做了一番总结和简评之后,张方平还对宋神宗说了这么一番话:“近岁边臣建开拓之议,皆行险徼幸之人,欲以天下安危试之一掷,事成则身蒙其利,不成则陛下任其患,不可听也。”(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宋史》)

宋神宗为什么要向张方平了解昔日皇帝应对其它民族的策略?原因至少有两个:一是当时北方的辽和西部的夏,尽管与宋朝的关系基本还算和谐,但时不时地还会发生一些摩擦与争端,宋神宗无疑很想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问题,同时也很有可能希望如汉武帝、唐太宗一样,能够在开疆拓土方面有所建树,从而名垂青史;二是张方平属于那种性格相当豪迈,敢于直言的臣子,对于《孙子兵法》等兵书也有一定的研究,非常喜欢谈论兵家之事,并且他要去任职的青州,又处于与辽交锋的最前线。

毫无疑问,张方平对于宋神宗跟他谈兵的目的,一眼就看透了。但有些奇怪的是,他并没有投其所好,更多地详述先朝皇帝用兵的收获,以及今天对边地的其它民族用兵的积极意义,反而竭力强调作为皇帝最美的事儿与最大的功业,就是与其它民族(国家)和平共处,避免战争。之所以如此,可能跟他这时已经是67岁的人了,遇事再也不容易如年轻之时那样冲动,而更愿意静下心来,对于打算做的事深谋远虑有关。与此同时,对于相当熟悉兵法的他来说,他也一定知道“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古训,所以,他更愿意看到和平而不是流血。

因为宋神宗年轻气盛,胸有大志,一心想要富国强兵,做一个有所作为的皇帝,所以,他身边事实上也不乏竭力怂恿他对四夷用兵的臣子。张方平对于宋神宗身边这些竭力怂恿他开疆拓土的人,是这样定义的:他们都是打算做险事、靠侥幸获得成功的人。对于这些人来说,拿天下的安危去一搏,事情成功了他们可能获得种种好处,如封官获赏等,可假如不能成功,那么,祸患必然只能由做皇帝的自己承担。有鉴于此,他慎重其事地对宋神宗提出了告诫:这些人的话,不可听也!

张方平的谏言,宋神宗听进去了吗?应该说没有。也因此后来才有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北宋对西夏的用兵。而发生在宋夏之间的这场战争,起初宋军得了一些便宜,但最终却以在永兴城一战中,伤亡将校200多人,损失民夫工匠20多万,遭遇了惨败。战报传至汴京,宋神宗临朝恸哭,精神上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而他英年早逝(去世时只有38岁),很大程度上与此有一定关联。只不过,让我们十分遗憾的是,千年之后的我们,无法知道他在这样的时候,有没有想起张方平当年对他“不可听也”的谆谆嘱咐,并对自己“不听老人言,吃苦在眼前”懊恨不已!

1 阅读:1

另类评说

简介:评说体育、娱乐、历史、社会,与公众分享思想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