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散文创作的版图中,腾贵先生的《站在生命的出口回望》宛如一颗独特的星辰,散发着深沉而迷人的光芒。这篇散文以其宏大而细腻的笔触,带领读者穿梭于家族历史、乡村变迁与个人成长的时空隧道,将生命的感悟、土地的眷恋以及历史的厚重完美融合,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而又饱含深情的乡村史诗画卷。它不仅仅是对过去的追忆,更是对生命根源、文化传承以及人性本质的深度探寻,在文学的长河中激起层层涟漪,引发读者无尽的思考与共鸣。
一、家族之根:家谱中镌刻的生命密码与传承脉络(一)家谱:岁月的见证者与家族的史官《李氏家谱》在文中宛如一位沉默而权威的长者,承载着家族数百年的历史记忆。它那泛黄陈旧的外观,是岁月侵蚀的痕迹,每一处破损都诉说着时光的沧桑。从明代洪武十五年家族自山西大槐树下迁徙至此,十七代人的生命轨迹在这泛黄的纸张上徐徐铺展。它以一种近乎神圣的姿态,记录着家族成员的生卒年月、葬地、配偶姓氏等基本信息,宛如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每一片叶子都代表着一个鲜活的生命,每一根枝干都连接着家族的传承脉络。这种对家族历史的忠实记录,不仅是对个体生命的尊重,更是对家族文化传承的坚守。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家族观念逐渐淡薄的今天,这份家谱成为了维系家族情感的重要纽带,让后人能够穿越时空,与先辈们建立起心灵的沟通与对话。
(二)家族迁徙:历史背景下的命运抉择与扎根繁衍家族迁徙的缘由虽在谱中未作详述,但民间的种种猜测为这段历史增添了神秘色彩。无论是瘟疫、洪水、战争还是发配,这场迁徙无疑是一场充满艰辛与未知的旅程。世祖李茂林带着家人,从山西大槐树下踏上漫长的迁徙之路,最终在祁连山下这片土地上停下脚步。他们面对的是荆棘丛生、野兽横行的荒野,但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地打窑洞、开垦土地,开启了世代耕种的生活。这一过程不仅是家族在地理空间上的转移,更是文化与生活方式的传承与延续。他们遵循着自然的节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生儿育女、婚丧嫁娶、起房造屋,逐渐形成了村落。这种在困境中顽强求生、繁衍后代的精神,成为了家族传承的宝贵财富,深深烙印在每一个家族成员的基因中。
(三)平凡家族的坚韧与传承:于历史长河中书写平凡篇章在家族的历史长河中,虽未曾出过呼风唤雨的大人物,但普通家族成员们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书写着平凡而坚韧的篇章。十七代人,他们在荒草地间独自筑屋造房、垦田播种、生育繁衍,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心中的希望从未熄灭。他们的故事,虽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充满了生活的真实与质朴。庄稼的一茬又一茬收获,土地的一回又一回翻耕,承载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这种平凡中的坚韧,正是家族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动力源泉。而家谱作为家族历史的记录者,将这些平凡而伟大的故事一一珍藏,让后人在翻阅时,能够感受到先辈们的辛勤付出与坚韧不拔的精神,从而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传承家族的优良传统。
祁连山宛如一位遗世独立的巨人,屹立于岁月长河之中,成为乡村最为壮阔的背景。其洁白的雪线在七月流火之际依然清晰可辨,散发着清冷高洁的光芒。山脚下的村落规模不大,却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镶嵌在甘青两省交界之处,宛如一颗珍贵的琥珀。马营滩大片的芨芨草在微风中层层翻涌,青海境内茂密的云杉林在遥远的天际线处缓缓铺展开来,康沿河与月草沟两条河流旱季温顺、雨季暴烈,展现出大自然的多变与神奇。这些自然景观不仅为乡村增添了美丽的色彩,更成为了村民们生活的一部分,与他们的命运息息相关。它们滋养着这片土地,孕育了丰富的物产,也塑造了村民们坚韧、质朴的性格。
(二)乡村布局与建筑:岁月沉淀下的生活印记村落中的房舍由土坯与黄泥筑成,微灰泛黄的色调相互映衬,简约而素淡,宛如一幅直接写在大地上的水墨丹青。几十户人家紧密相依,曲曲折折的巷子连接着一家又一家,串起了村庄里琐碎却温暖的烟火日常。树木拥到村外,村北的杨树列阵成墨绿的树墙,村南的饲养室与村校相依相伴。这些乡村布局与建筑,是村民们根据生活需求和自然环境精心打造的,它们见证了乡村的发展变迁,承载着村民们的生活记忆。每一块土坯、每一条巷子、每一棵树木,都蕴含着乡村的独特韵味,成为了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乡村生活场景:烟火气息中的温暖与希望文中描绘了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场景,充满了浓郁的烟火气息。二叔猫着腰,一手拉着小山羊,一手提着旱烟,半跪在地里点种菜籽;小叔驾驭着骡车拉土,嘴里叼着烟,不知疲倦地劳作;母亲在麦地里细心地剔除杂草和野菜,哥哥在大队当电工,一有空闲就到地里帮母亲干活;村中央的涝池坡上,姑娘媳妇们一边洗衣服,一边轻声说着私房话,孩子们在水边捏泥人儿、打水仗;大院前面,石磨静静地趴在树荫里,乡亲们碾粮食时,老人们聚在一起聊家常、吸水烟…… 这些生活场景,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真实面貌,既有劳作的艰辛,又有生活的乐趣。村民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相互帮助,共同创造着美好的生活,他们的乐观、坚韧和对生活的热爱,让人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温暖与希望。
文中多处提及战争遗迹,如 1986 年春天在老宅废墟下发现的生锈腰刀,刀身上豁齿密布,见证了往昔的悲壮之战;1998 年修渠时发现的夹杂着西夏文箭镞的生锈麻钱,让人们得以窥见西夏手工业的辉煌以及那段战火纷飞的历史;杨发掌宅院遗址上野刺玫肆意蔓延,紫红的浆果宛如凝结的血滴,诉说着西路军战士在此遭遇的悲惨命运。这些战争遗迹,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无声地诉说着这片土地曾经经历的苦难与伤痛,让后人深刻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来之不易。
(二)家族与战争的关联:个体命运在历史洪流中的跌宕起伏家族成员的命运也与战争紧密相连。大爷的阵亡通知书,邮差踏着泥泞的小路送来,信纸上的字迹却早已被雨水洇得模糊不清,只留下无尽的守候与哀愁;爷爷曾为了偿还太爷典当房契的债务,走进杨家大院当了五年长工,期间还遭遇土匪抢劫,一颗流弹擦过耳际;小爷在民团岁月里荒唐无奈,后来虽回归农耕生活,但暴躁的性子却始终难以改掉。这些家族成员的经历,反映了战争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巨大影响,他们在历史的洪流中挣扎求生,命运被战争无情地改写。然而,即便身处困境,他们依然顽强地活着,展现出了人性的坚韧与不屈。
(三)对战争与苦难的反思:铭记历史,珍惜和平通过对战争遗迹和家族与战争关联的描写,作者深刻地反思了战争与苦难。这些历史记忆不仅是对过去的缅怀,更是对未来的警示。它们提醒着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和平,避免战争的悲剧再次上演。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在苦难面前,人性的光辉依然闪耀。无论是先辈们在战争中的英勇抗争,还是在艰难生活中的顽强坚守,都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往直前,永不放弃。
作者的童年在乡村度过,那段时光充满了纯真与快乐。他跟着爷爷巡田,爷爷教他辨识野豌豆与箭舌豌豆,给他讲述银河的传说,仅凭观察蚯蚓粪的湿度就能精准判断土地的墒情;他和小伙伴们骑在老黄牛背上,奔向田野、山坡、河边,在河坡上疯玩,于田间找鸟窝,在土地上打土仗;夏夜,他在月光下与小伙伴们嬉笑玩耍,玩着斗鸡、捉迷藏的游戏,还能在草堆里意外发现鸡蛋,拿回家让母亲煎荷包蛋。这些童年回忆,充满了乡村生活的独特魅力,是作者生命中最珍贵的财富。乡村的自然环境、淳朴的民风以及家人的关爱,滋养了作者的心灵,为他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成长历程中的命运转折:乡村与城市的交织初中起,作者随父亲奔赴县城求学,此后乡村故土于他便成了聚少离多的远方。工作之后,户籍记录的改变,让他与乡村的联系逐渐减少,曾经的记忆也在时光中渐渐模糊。然而,乡村的影响却早已深深烙印在他的生命中。他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家庭的变迁、生活的起伏,大哥体弱多病,高中毕业后回家务农,后成为民办教师;姐姐初中毕业后招工,在县城贸易公司当营业员,后下岗;自己四年级时因打架面临被开除,最终在母亲的帮助下继续读书,考上大学成为公务员;弟弟中专毕业后在企业当会计,下岗后和弟媳在外地开汽配店。这些命运的转折,既有个人的努力,也受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乡村的经历无疑是他们成长道路上的重要基石。
(三)乡村对个人的深远影响:心灵的归宿与精神的源泉尽管作者久居城里,但他的记忆、想象和情感始终深深扎根于农村。乡村的一切,那熟悉的院落、杨树、野花、磨房、涝池,以及镌刻在记忆深处的美好往事,都成为了他心灵的归宿和精神的源泉。每当他独自一人时,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那个祁连山下的小村落,那些乡村时光的记忆愈发清晰,如同陈酿的美酒,在岁月的长河中愈发香醇。乡村赋予他的坚韧、质朴、善良等品质,也一直伴随着他,影响着他的为人处世和价值观念。即便乡村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与乡村之间的情感纽带却始终牢不可破。
文中运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比喻与拟人手法,使描写更加鲜活、富有感染力。如将祁连山比作遗世独立的巨人,将雪线比作天神遗落在山脊上的银簪,将村庄里的房舍比作岁月用土坯与黄泥精心雕琢而成的艺术品,将树木比作被村庄 “挤出” 家门的士兵,将家谱比作沉默而沧桑的老者、跨越时空的人物画廊等。这些比喻与拟人,不仅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可感,也让自然景观和人文事物充满了生命力,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所描绘的场景和情感。
(二)细腻入微的细节描写作者通过细腻入微的细节描写,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真实与美好。如描写二叔点种菜籽时,“一手握铲,一手点种,拇指和食指从毛线手套里露出来,黑色的泥土挤满了指甲缝”;描写母亲在麦地里剔除杂草和野菜时,“身后的筐里就堆满了各种杂草和野菜”;描写村中央涝池坡上孩子们玩耍的场景,“几个没上学的孩子在水边捏泥人儿、打水仗,溅起的水花晶莹剔透,欢叫声一声高过一声”。这些细节描写,如同一幅幅细腻的工笔画,将乡村生活的点点滴滴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烟火气息和温暖。
(三)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文章采用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将家族历史、乡村变迁、个人成长以及战争记忆等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作者时而回溯到几百年前家族迁徙的历史,时而描绘当下乡村的现状;时而讲述童年的美好回忆,时而叙述家族成员在战争中的遭遇。这种叙事结构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文章内容丰富多样,层次分明,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张力,让读者在时空的穿梭中,更加全面地了解乡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深入体会作者对乡村的深厚情感和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四)真挚深沉的情感表达作者在文中饱含着真挚深沉的情感,无论是对家族先辈的敬仰与缅怀,对乡村土地的热爱与眷恋,还是对童年时光的怀念与追忆,对战争苦难的反思与警醒,都通过文字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这种情感不做作、不夸张,而是如涓涓细流,滋润着读者的心田,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正是这种真挚的情感,使文章具有了强大的感染力和生命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六、结语:乡村记忆的永恒价值与文学的使命担当《站在生命的出口回望》是一篇具有深刻内涵和独特艺术魅力的散文佳作。它通过对家族历史、乡村变迁和个人成长的深情回望,展现了乡村在自然、人文、历史等方面的丰富内涵,揭示了生命与土地、家族与传承、战争与和平等深刻主题。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乡村逐渐消逝的背景下,这篇散文宛如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让我们能够重新审视乡村的价值和意义,唤起我们对乡村记忆的珍视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同时,它也体现了文学的使命担当,以文字的力量记录时代变迁,反映社会现实,引发人们对生活、对历史、对人性的深入思考。相信这篇散文将在文学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为更多读者带来心灵的触动和思想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