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礼哥。
一个专注金融行业,想和大家一起慢慢变富的家伙。
近日,金融监管部门针对理财子公司盛行的“自建估值模型”等现象出手干预,要求不得违规通过收盘价、平滑估值及自建估值模型等方式去熨平产品净值波动。
这一监管动向,无疑为理财市场和债市带来了新的变数。作为投资者,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一变化?它又将如何影响我们的投资决策?
一、监管趋严:理财“去平滑化”的必然之路
回顾过去,银行理财对产品估值的平滑处理,其实是在2022年末至2023年初行业规模超预期下降背景下的应对之策。然而,这种做法与2018年《资管新规》关于净值化的核心思想背道而驰。
随着理财行业逐渐回归正轨,监管开始逐步回收这些“战时策略”。此次打击收盘价、平滑估值及自建估值模型,正是理财“去平滑化”整改的最后一环补丁。
二、三大板块整改:影响几何?1. 自建估值模型:这一平滑手段主要面向银行二永债及小部分城投债。虽然目前处于起步试点阶段,涉及产品存量规模不大,但对资管产品净值公允性构成挑战。随着整改推进,这一估值方式或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2. 平滑估值:信托公司难再为理财设立附带“小金库”的信托计划,理财自三季度起无法继续通过计提超额收益平抑净值波动。这将对理财净值回撤控制产生影响,尤其是8-11月期间,理财更倾向于用剩余储备对冲债市回调风险。3. 收盘价估值:这是影响最大的一块。由于上交所私募债的收盘价估值特例,理财通过信托配置实现类摊余估值模式。一旦整改,涉及规模庞大,理财需要重新审视这类资产的投资价值。三、“去平滑化”对银行理财与债市的影响业绩基准下限下调:银行理财一直被困在个 “三角难题” 里,就是高收益、估值稳定和流动性,这仨很难同时满足。以前用净值平滑,就像走捷径,把波动压下去,大家都不慌着赎回,暂时打破了这个难题限制。现在平滑工具被收走了,理财得优先保估值稳定和流动性,收益就有点顾不上咯。瞅瞅现在的数据,2024 年12月初,日开型产品业绩基准下限大概2.00%,最小持有期型2.45%,定开型2.95%,封闭型3.00%,往后要达到这些下限,难度得往上蹿好几级。
理财主动换仓:理财接下来肯定得大换仓。那些估值稳、流动性好的资产要受宠,像二永债这种价格跟坐过山车似的,还有低评级信用债这种卖都不好卖(流动性弱)的,就得被 “打入冷宫”,仓位得狠狠降。理财一减持,市场上接盘的力量又不足,为啥呢?因为有流动性、税收、银行风险资本占用这些 “绊脚石”。短期内,信用债这块估计得供大于求,就像菜市场菜太多卖不掉。要是调整幅度大了,还可能连累到利率债,不过以往经验看,利率债抵抗力强,受影响小。长远看,利率债反倒可能迎来更多资金青睐,毕竟乱世出英雄嘛。
债市波动增大:理财资金以前是信托的 “好伙伴”,现在合作模式塌了,钱得另寻出路。一部分回理财自家账户躲着,一部分冲着基金去了,为啥呢?基金那边收益不错还能免税。这钱一流动,债市就热闹。那些交易活跃的基金机构拿到钱,交易更频繁,债市波动自然就起来了。更要命的是,债市但凡有点风吹草动,理财为了避险,可能撒腿就跑(抢跑赎回),这一折腾,债市定价更乱套了,就像平静湖面被搅得波涛汹涌。
四、监管背后的深层考量本轮监管推进,或与近期债市收益率极端下行有关。丰厚的资本利得收益与理财低波表现,可能加深居民对固收类理财风险收益特征的错误认知,推动存款加速转化为非银负债,导致利率无序下行。监管出手,意在维护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面对理财监管趋严和债市波动重塑的局面,投资者应保持冷静和理性。一方面,要认识到市场波动是常态,学会在波动中寻找机会;另一方面,要关注政策动向和市场变化,及时调整投资策略和资产配置。
对理财机构和债市参与者呢,也别慌,顺着监管的意思,琢磨新玩法、新策略,把业务重新整整,未来市场规范了,机会还多着呢!
记住,投资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短跑,稳健和长期才是我们的关键词。
【投资建议,仅供参考;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