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同学们!大家可能都知道,银行理财产品是很多人管理钱财的一种方式。最近啊,银行理财市场出现了一些很有趣的变化呢。
你们看,以前银行理财规模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到了年底,因为像存款规模考核之类的季节因素,理财规模通常会大幅下降,然后第二年1月就会重新涨起来。可是现在不一样啦,就像2024年12月的时候,理财规模下降的幅度没有我们预想的那么大,而到了2025年1月,理财规模居然还下降了呢。1月末的时候,理财产品存量规模是29.4万亿元,和上个月相比,环比下降了0.2万亿元。
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啊,除了以前那些季节因素,现在机构的想法和监管政策对银行理财的影响越来越大了。咱们先来说说这个“淡季不淡”的情况。这是因为有一部分理财子公司,特别是股份制银行的理财子公司,它们想要增加自己的理财规模,于是就加大了产品的优惠力度,还在原本是淡季的时候大力进行营销。
再说说“旺季不旺”的情况。这是因为监管部门最近要求理财业务进行整改,取消了一些像收益平滑、收盘价估值这样的方法,这样一来,银行理财和公募基金的要求就变得一样了。受这个影响,银行理财最近把收益报价基准降低了不少呢,有些产品降低的幅度在10BP到150BP之间。而且啊,因为债券收益率在下滑,同业存款的收益也在下降,预计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还会继续下降呢。到2025年,新发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下限可能会下降40 50BP,甚至可能会低于2%。
听到这儿,大家可能会有点担心,觉得收益下降了可怎么办呀?其实呢,理财公司这么做也是有它的考虑的。通过调整这个业绩基准,理财公司可以更好地管理我们投资者的预期,这样在市场波动的时候,就可以减少我们因为担心收益不好而赎回产品的情况。不过呢,短期内这确实会影响理财规模的增长。
但是呢,大家也别太沮丧。虽然业绩基准下限下降了,但这并不意味着理财公司就放弃追求高收益了。相反,理财公司正在努力优化和创新投资策略,想要在保证资金的价值稳定和资金能够灵活流动的同时,找到更高收益的机会呢。这里面有两个方向值得我们关注。
第一个方向是去挖掘那些固定收益类资产里面有上涨潜力的品种,比如说长久期信用债和金融债。银行理财在信用债的投资里可是占了很大的比重呢。现在基础利率在下降,为了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信用利差也在变小,信用债就进入了一个“低利率低利差”的时期。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发行债券的人为了能锁定比较低的长期融资成本,就倾向于发行长期限的债务。而投资者呢,为了能找到更好的收益,就会去寻找那些因为信用或者期限而产生的相对利差。这样一来,长久期信用债和金融债就有了上涨的机会。特别是当债券市场进入震荡期,短端的资金流动比较紧张的时候,长期限信用债的优势就更明显了。它不仅性价比高,而且资金的流动性也变好了。以前啊,长期限信用债主要是由保险、企业年金这些产品来投资的,以后银行理财可能会加大对这类资产的投资呢。
第二个方向是去探索权益类和其他类型的资产品种,比如说红利和Reits。为了吸引中长期的资金进入股市,监管部门要求险资增加权益资产的配置,像国有大型保险公司每年新增保费的30%都要投到权益资产里面。随着险资OCI账户规模的扩大,红利这个投资方向不仅适合保险资金长期投资,也是银行理财制作“固收 +”产品的一个不错的选择。同时,理财子公司也在探索Reits、pre Reits这些新的领域。比如说交银理财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投资了华夏中国交建高速REIT达2亿元,还有招银理财和光大理财也都推出了相关的产品,加大了对这类资产的探索力度。
同学们,现在大家是不是对银行理财市场的这些变化有了更清楚的了解呢?虽然理财的收益报价基准下降了,但是理财公司也在努力为我们寻找新的赚钱机会。我们作为投资者,也要跟着市场的变化走,多学习一些理财知识,根据自己能承受风险的能力和投资的目标,合理地选择理财产品。希望大家都能让自己的钱袋子越来越鼓哦!
大家对这个有什么想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呀!
【投资建议,仅供参考;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