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国庆,毛主席走下观礼台,给一人递烟埋怨:怎么不来看我?

南斋孤风中 2024-07-24 20:04:36

1957年10月1日。

天安门广场上人山人海。

万千群众涌到这里,庆祝新中国成立8周年。

红旗招展,欢声笑语此起彼伏。

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看着下方的人群。

目光扫过每一张兴奋的面孔,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感动。

回想8年时光,新中国的诞生并非一帆风顺,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

建国之初,国民党在大陆留下了不少特务分子。

他们四处活动。

搜集情报,企图破坏稳定。

党和政府不得不时刻警惕,严防死守。

与此同时,西方帝国主义国家也没有放弃对新中国的敌视。

在边境频繁挑衅,妄图扼杀这个刚刚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

面对这些挑战。

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敌。

然而,经过8年奋斗,新中国的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

国内建设如火如荼,工厂林立,农田千里。

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

毛主席看着广场上欢庆的人群,心中充满了自豪。

他想起了当年在西柏坡的话:

“进京赶考”。

现在8年过去了,党和人民都考得不错。

毛主席站在城楼上,笑眯眯地看着下面欢庆的人群。

可突然,他的脸色变了。

身边人看到毛主席这样,心里纳闷。

跟毛主席共事这么多年,很少见他这么魂不守舍。

毛主席走下城楼,来到观礼台。

在一个穿军装的中年人面前停下了。

毛主席仔细看了看那人。

然后赶紧从口袋里掏出烟,递了过去。

那个军人正看得入神,根本没注意到毛主席走过来。

直到看见眼前的烟,他才抬起头,吓了一跳。

“主...主席,您怎么来了?”

赶紧站起来,整理衣服,敬了个军礼。

毛主席看他这么拘束,皱了皱眉,长叹一口气:“你怎么也不来看我?“

这话一出,周围的人都惊讶地看了过来。

这个军人究竟是谁?竟能让毛主席亲自过来打招呼。

贵州山区到广州

1926年春天,中国大地上处处洋溢着革命的热情。

在这样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里。

一个年轻人,站在了黄埔军校的大门前。

这个年轻人叫杨至成,来自贵州三穗县。

今年才23岁,却已经考进了全国最有名的军校。

杨至成仰头看着校门上的大字。

心里万分激动。

黄埔军校,这个名字在当时的中国可是响当当的。

多少年轻人梦想着能进这所学校,可真正考上的却没几个。

杨至成觉得自己很幸运,能成为黄埔军校第5期的学员。

站在校门口,杨至成回想起自己来时的路。

从贵州山区到广州。

路途遥远,颠簸辛苦。

可是一想到能在这里学习,为国家出力,他就觉得再苦再累也值得。

校园里,到处都是穿着军装的年轻人。

有的在操场上跑步,有的在教室里认真听讲,还有的在宿舍里讨论时事。

有人是从北方来的,有人是广东本地人。

虽然口音不同,可大家来的目的却是一样的:

学习本领,报效国家。

春天的夜风吹进校园,带来了淡淡的花香。

杨至成觉得,这或许就是希望和未来的味道吧。

命运很快就给他安排了一位良师益友——周逸群。

周逸群虽然年长几岁,但两人一见如故。

他们常常聊得热火朝天。

周逸群像是发现了块璞玉,决心要好好打磨杨至成。

他把杨至成,推荐到第20军3师当连指导员。

1927年的夏天,南昌城里枪声四起。

杨至成跟着大部队参加了起义。

那一刻,他才真正感受到了什么叫“革命”。

枪林弹雨中,他看到了领导们的无畏,也看到了革命的残酷。

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

但对杨至成来说,却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他不再是那个刚入学的懵懂少年,而是经历了洗礼的革命者。

一个连去堵上万人

南昌起义后,革命队伍正向闽鄂赣湘边界转移。

山路崎岖,敌人紧追不舍。

形势十分危急。

这时,杨至成心中突然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他急匆匆地找到贺龙,说:

“军长,敌人追得太紧了,山路又难走。给我一个连,我来挡住他们!”

贺龙听了,忍不住笑了:

”你这是要一个连去堵人家上万人?别说大话啊。”

杨至成没有退缩。

他二话不说,找来纸笔,刷刷几笔写下一张军令状,递给贺龙:

“首长,我写了军令状。不成功,我就不回来了!”

贺龙看着这个年轻人坚定的眼神,心里有些触动。

他仔细端详着杨至成,看到的是一个虽然年轻,但已经有了革命者担当的战士。

贺龙终于点头。

“好吧,我答应你。但记住,任务完成后,直接向井冈山方向撤。我在那里等你们。”

杨至成激动地敬了个礼,转身就去集结队伍。

他知道,这次任务凶险异常。

但为了大部队安全,必须冒这个险。

很快,杨至成带着一个连的战士们,占据了一处险要地形。

他们利用地形优势。

巧妙布置,打起了游击战。

敌人一波又一波地冲上来。

却总是被这支小分队挡住。

杨至成带领战士们,时而正面阻击,时而侧面袭扰,把敌人耍得团团转。

这场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天一夜。

等到大部队安全撤离,杨至成才带着疲惫但骄傲的战士们,向井冈山进发。

虽然疲惫,但眼中闪烁着自豪。

这次经历,不仅让他赢得了信任,更坚定了他革命的决心。

那场阻击战。

虽然打赢了,但杨至成也付出了代价。

一颗流弹击中了他的小腿,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口。

山路崎岖,杨至成的伤腿更加疼痛,每一步都像踩在刀尖上。

你怎么也不来看我?

1928年4月底,杨至成带着他那支百人小队,终于艰难地爬上了井冈山。

远处,一个身影快步走来。

杨至成定睛一看,是毛主席!

他心中激动,想要立正敬礼,却因腿伤踉跄了一下。

毛主席一把扶住他,笑道:

“我早就听说过你了,一百来号人就敢堵敌人的千军万马,是个勇将呦!”

杨至成听着,心中五味杂陈。

他低头看了看伤腿,那里还在隐隐作痛。

他苦笑着拍了拍腿,哽咽道:

“首长,我现在走路都成问题,恐怕不能再上战场杀敌了......”

话还没说完,积压已久的情绪,如决堤的洪水般涌出。

杨至成放声大哭。

心中满是对革命事业的不舍和对自己无用的懊恼。

毛主席看着,杨至成腿上那道狰狞的伤口,眉头紧锁。

山风吹过,带来了远处松树的清香。

却驱不散空气中的悲伤。

毛主席深吸一口气,坚定地说:

“你放心,组织上是绝不会抛弃同志的,更何况是像你这样的有功之臣。”

这句话,如同一道温暖的阳光,穿透了杨至成心中的阴霾。

虽然不能再冲锋陷阵,但他在后方的工作同样重要。

担任红军总兵站主任、供给部部长等职务。

1955年9月27日,杨志成被授上将军衔。

1957年国庆典礼,毛主席一眼就看见了老朋友。

“这么多年了,你怎么也不来看我?”

毛主席的声音里带着些许埋怨,更多的是关切。

杨至成听到这话,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眼泪夺眶而出,顺着布满皱纹的脸颊滑落。

他哽咽着说:“主席,我来晚了,请您罚我。”

其实,杨至成心里一直惦记着主席。

只是他担心影响主席的工作,才一直没有主动前来。

此刻,看着主席关切的目光。

他心中又是感动,又是愧疚。

毛主席,似乎看穿了杨至成的心思。

他紧紧握住这位老同志的手,语重心长地说:

“以后你要常来看我。”

秋日的阳光洒在两人身上,映照出一幅温暖的画面,杨至成重重地点了点头。

0 阅读:221

南斋孤风中

简介: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