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神舟五号腾空而起,92岁钱学森见杨利伟前,问了3个问题

南斋孤风中 2024-07-10 19:34:29

2003年10月15日,一个注定被载入中国航天史的日子。

清晨的阳光,洒在酒泡树叶上。

北京的街道上,洋溢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兴奋气氛。

人们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了电视屏幕。

等待着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一间朴素的房间里。

92岁高龄的钱学森,正坐在床上,盯着电视机。

房间里,整齐地摆放着各种飞船模型。

那是他一生航天梦想的缩影。

他那双饱经沧桑,却依然炯炯有神的眼睛,紧紧盯着屏幕。

要将每一个细节,都刻进记忆里。

09时整,随着一声震天动地的轰鸣。

承载着中国飞天梦想的神舟五号飞船腾空而起,载着杨利伟驶向浩瀚的太空。

钱学森的身体,不自觉地微微前倾。

仿佛,要随着飞船一起冲破地球的束缚。

在这一刻,钱学森的思绪,仿佛回到了半个多世纪前。

那时的他,正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潜心研究火箭技术,心中怀揣着让中国人飞上太空的梦想。

当时很多人质疑,一穷二白的中国,搞航天岂不是儿戏?

先把肚子填饱吧。

钱学森怒怼:

“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

如今,这个埋藏在他心底多年的星际航行梦,终于跨出了关键性的第一步。

随着神舟五号,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整个中国沸腾了。

欢呼声、祝福声此起彼伏。

看着电视里不断传来的好消息,钱学森的脸上浮现出欣慰的笑容。

他知道,这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

中国的航天事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今天的成功,无疑为未来铺平了道路。

第一个问题

92岁的钱学森,虽然身体不如从前。

但头脑依然清晰如初。

当得知神舟五号成功返回地球后,钱老立即表达了,要接见宇航员杨利伟的愿望。

这位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定基础的科学巨匠。

迫切地想要,亲耳听到来自太空的第一手消息。

在等待杨利伟到来之前,钱学森的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好奇。

他问了身边人三个问题。

“他是从内蒙古那儿下的?”

钱老问道,声音虽然有些微弱,但语气中透露出浓厚的兴趣。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

却体现出钱学森对航天任务,每一个环节的关注。

他不仅关心飞船如何升空,更关心它如何安全返回地球。

身边的人耐心,地向钱老解释了神舟五号的降落地点和过程。

钱学森认真地听着,不时点头。

即使已经退居二线,他依然关心着中国航天事业的每一个细节。

第二个问题

钱学森又问一个问题:

“王永志还在吗?”

身边人赶紧回答:“在,他一直在基地盯着。”

王永志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工程院首批院士。

钱学森是他的恩师。

1964年6月底。

一群科技工作者,正在为中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东风二号”的发射做最后准备。

现场气氛,紧张而焦灼。

高温天气,导致推进剂迅速膨胀,储箱内无法灌入足量推进剂。

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

将直接影响导弹射程,使其无法到达预定弹道区,也就无法获得所需参数。

专家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七嘴八舌地,提出各种添加推进剂的方案。

就在这时,一个年轻人站了出来,提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建议。

这个年轻人,就是王永志。

三年前,他刚从莫斯科航空学院,毕业回国。

便投身于,中国第一代火箭的设计和研制工作。

东风二号导弹的推进系统,使用的是液氧和酒精的组合。

他指向导弹图纸,继续道:

“液氧是恒温的,就像一个永不改变的基准。但酒精,它会随温度变化而膨胀。加入的酒精越多,导弹上的无效重量就越大。”

最后,王永志深吸一口气,说出了他的结论:

“我们应该卸出600公斤酒精。”

王永志的话音未落,会场顿时一片哗然。

“本来火箭射程就不够,还减?”

一位资深专家,不客气地质疑道。

其他人也纷纷摇头,没有人愿意接受这个看似荒谬的建议。

他知道自己年轻,资历浅。

在这群经验丰富的专家面前,显得微不足道。

但他内心深处,有一个声音在不断地提醒他:

这是关乎国家利益的大事。

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这次发射就将功亏一篑。

突然,一个大胆的想法,闪过他的脑海。

夜幕降临,王永志站在钱学森的房门前,深吸一口气,鼓起勇气敲响了门。

出乎王永志的意料,钱学森并没有因为他的冒昧,而生气。

相反,耐心地听完了王永志的解释,不时提出一些尖锐的问题。

经过长时间的交流,钱学森终于点了点头。

他立即叫来了“东风二号”导弹的总设计师。

郑重其事地说:

“王永志的意见是正确的,应该按他的方法实施。”

最后,王永志一路成长为中国第一任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第三个问题

最后,钱老又问了一个问题:

“医学院研究所的陈信,还在吗?”

钱学森声音里带着一丝迫切。

陈信,这个名字,在中国航天医学界如雷贯耳。

钱学森深知,载人航天不仅需要精密的航天器,更需要健康的宇航员。

房间里的照片墙上。

那里挂满了他一生中重要时刻的照片,其中不少是与同事、朋友的合影。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

这些照片中的人影,越来越少出现在他的生活中。

“他年纪好像比我还大一点。”

钱学森又补充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不确定。

旁人连忙回答:

“没有,他80多岁。”

听到这个回答,钱学森轻轻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欣慰。

虽然他已经92岁高龄,但对于航天事业的关心从未减少。

他时常惦记着王永志、陈信等人的近况,就像惦记着自己的孩子一样。

从那时起,一个传统悄然形成。

每一位即将执行任务的中国航天员,都会来到钱学森家中报到。

这不仅是对这位航天泰斗的敬意,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说是奇迹,一点不为过

35岁,钱学森成为麻省理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导师冯·卡门深深感慨:

“别人觉得是我发现了钱学森,其实是钱学森发现了我。”

回国遇阻,15天非人折磨,整整瘦了15公斤。

之后长达5年,钱学森一家都被特务监视。

1955年10月8日,终于回国。

当时中国的导弹研究,就是一张白纸。

钱学森带着一群年轻人,大多刚从学校毕业,连导弹长什么样都没见过。

而且,当时中国工业基础薄弱。

能造出的最先进的机器,不过是拖拉机和解放牌汽车。

更糟的是,这片土地正经历着一场严重的饥荒。

但千难万难,也决不放弃。

大家发誓:

“即使饿着肚子,也要把导弹搞出来。”

脚步匆匆,从一个试验地奔向另一个。

办公室里,书籍和文件堆积如山,黑板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复杂的公式。

他常常忘记了吃饭,忘记了休息。

寒冷的冬夜。

基地里的大多数窗户,都已经黑了下来。

但在这片黑暗中,总有一盏灯光始终亮着,那就是钱学森办公室的灯。

科研人员们忍着饿,守着冻,却从未动摇过。

终于,在1960年,随着一声震天动地的轰鸣。

“东风一号”划破苍穹,直冲云霄。

中国第一颗导弹成功发射了!

说是奇迹,一点不为过。

钱学森,让中国导弹、原子弹的研发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

有颜值,有才华,还情商在线,最关键的是还爱国。

所谓完人,也就这样吧!

希望中国有千千万万个“钱学森”!

48 阅读:6629
评论列表
  • 2024-07-10 22:05

    钱老是国宝级的战略科学家👍👍👍

  • 2024-07-13 00:32

    钱老一个人改变了中国的一个领域。

  • 2024-07-12 22:35

    民族精神国家脊梁向英雄致敬

  • 笨笨 16
    2024-07-20 10:57

    钱老真正的共和国脊梁,钱学森弹道直到今日还独步天下。

  • 2024-07-12 23:39

    应编入教材,民族脊梁的爱国精神必需代代传承!

  • IS-7 12
    2024-07-19 19:19

    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瑰宝!

  • 2024-07-25 07:10

    每次在央视纪录片看到钱老的生前采访镜头,都会开心,然后看着看着就会流眼泪[哭哭]

  • 2024-09-01 07:34

    眼睛里始终闪烁着自信乐观的光芒。

  • 2024-07-13 07:08

    真不容易啊!

  • 2024-07-26 23:54

    钱老国之栋梁啊 感谢聂帅的支持

    用户10xxx45 回复:
    吃肉的兔子 回复:
    不止聂帅!
  • 2024-07-27 21:01

    他是改变中国命运的伟大的科学家。

  • 2024-07-31 09:23

    伟大这个词用在钱老身上当之无愧!

南斋孤风中

简介: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