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陈赓创建哈军工拟定校名,周总理看后,唰唰划掉两个字

南斋孤风中 2024-07-13 17:00:37

1952年,中南海西花厅,一个春日的午后。

阳光透过窗棂,在地板上画出斑驳的光影。

周总理正伏案工作,忽听门外传来脚步声。

“咚咚咚”,敲门声响起。

“请进。”

周总理头也不抬地说道。

陈赓推门而入,脸上带着少有的严肃:

“总理,关于新军校的事,我有个想法。”

周总理抬头,看到是老战友,眼中闪过一丝笑意:“陈赓啊,难得见你这么正经。来来来,喝杯茶,慢慢说。“

陈赓却顾不上喝茶,直接掏出一张纸条,双手呈上:

“这是我想的校名。”

周总理接过纸条,眯着眼细看:

军事技术工程学院。

片刻沉思后,周总理拿起笔,唰唰两下,划掉了其中两个字。

周总理为什么要划掉2个字,被划掉的又是哪俩个字?

高等军事学院

1952年的6月,陈赓将军踏上了归国的路。

他刚刚从朝鲜战场回来,心里装满了对祖国未来的思考。

陈赓一到北京,就马不停蹄地赶往中南海。

他知道,毛主席和周总理正等着他的汇报。

中南海的会客室里。

陈赓站在两位领导人面前,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他深吸一口气,开始汇报:

“主席,总理,这次我们虽然打了胜仗,但也让我看到了我们的不足。”

“美军的装备比我们先进太多了。他们打仗靠的是飞机大炮,而我们的战士,却要用血肉之躯去抢阵地、守阵地。”

说到这里,陈赓的声音有些哽咽。

他想起了,那些在战场上牺牲的年轻生命。

心中充满了沉重。

毛主席和周总理听着,脸上露出了意味深长的笑容。

他们对视一眼,然后周总理开口说:

“陈赓啊,你说得很对。其实我们找你回来,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陈赓一愣,不明白领导人的意思。

毛主席接着说:

“我们决定要建立一所自己的高等军事学院,培养高端军事人才。这个学院的院长,我们想请你来当。”

“103”部队

新军事学院的筹建工作刚开始,陈赓就遇到了一个大难题:

哪里去找优秀的教师和人才呢?

陈赓愁得直挠头。

他想来想去,决定先找老朋友李懋之商量。

两个老同志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终于有了个初步想法:

得去各大军区、高校和科研单位挖人才。

可是这么找人,效率太低了。

眼看着开学的日子一天天近了,陈赓心里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这时候,弹道学家张述祖给陈赓出了个主意。

他说:

“陈院长,咱们何不把已经答应来的教授们召集起来,大家一起列个名单?这些教授肯定知道谁是行家里手。然后我们按照这个名单去找人,效率肯定高多了。”

陈赓一听,眼睛一亮:

“好主意!这就叫专家找专家啊!”

于是,陈赓立马召集已经答应来学院任教的几位教授。

大家围坐在一起,你提一个,我举一个。

很快就列出了一份长长的名单。

有了这份名单,找人的工作果然顺利多了。

不少专家学者听说是新军事学院在招人,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但是,光有人还不够。

陈赓知道,要办好一所学校,还得有好的硬件设施。

于是,他又马不停蹄地去找毛主席汇报工作。

有了毛主席的支持,学院的硬件建设就有了保障。

就这样,在陈赓和众多同志们的努力下,新军事学院的筹备工作一步步推进。

还有一个很关键,校名!

那天,陈赓手里拿着那张写有学院名字的纸,心里有些忐忑。

他来到中南海,想请周总理过目。

周总理接过纸,仔细看了看,然后拿起笔,轻轻划去了两个字。

陈赓看到这一幕,心里顿时一紧。

“总理,您为什么要划掉'技术'这两个字呢?”

陈赓忍不住问道。

周总理放下笔,微笑着解释:

“陈赓啊,现在的形势,我们还是要低调一些。有没有这两个字,咱们该搞的技术还是要搞,该研究的还是要研究。但是不把它写在名字上,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关注。”

陈赓听完,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他明白了周总理的用意。

这不仅是为了学院的发展,更是为了国家的长远考虑。

就这样,学院的名字最终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

因学校选址在哈尔滨,大家简称它为“哈军工”。

初期,为了保密,学校对外称为“103”部队。

哈尔滨的春天里

时光飞逝,转眼间到了1953年9月1日。

这一天,哈军工迎来了它的第一个开学典礼。

操场上站满了意气风发的学员,他们脸上洋溢着对未来的憧憬。

陈赓站在主席台上,看着眼前的场景,心中百感交集。

他想起一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

而现在,一所崭新的军事学院已经拔地而起。

回想起这一年来的艰辛,陈赓心里充满了自豪。

从四处寻找师资,到争取建设经费。

再到设计课程,每一步都不容易。

但是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在所有参与者的共同努力下,他们创造了奇迹。

当国歌响起的那一刻,陈赓的眼眶湿润了。

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所学校的诞生,更是中国军事教育事业的新起点。

1955年的春天,哈军工迎来了它成立后的第二个年头。

他记得当初筹建时的艰难。

而如今,学校已经有了五个系和一个预科。

空军系的教室里,学员们正在研究最新的飞行理论。

炮兵系的操场上,响起了整齐的口令声。

海军系的实验室里,一群年轻人正在讨论船舶设计。

装甲兵系的学生们围着一辆坦克模型,认真地听着老师讲解。

工程兵系的教室外,堆放着各种测量仪器。

随着时间推移,学校不断发展壮大。

新的系科一个接一个地建立起来。

防化兵系、原子系、导弹系...

每一个新系的成立,都意味着中国军事科技领域的一次跨越。

特别是当计算机系和电子系建立时。

陈赓更是激动不已。

他知道,这些新兴科技将会彻底改变未来的战争形态。

到了后来,学校已经拥有了十个门类,64个专业。

哈军工已经成为了全国唯一一所重点大学,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级军事人才的重任。

但哈军工的故事,并不止于此。

早在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它就开始了一次大规模的“播种”。

1994年,哈尔滨的春天里,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换上了新的校牌——“哈尔滨工程大学”。

南京,哈军工的炮兵工程系扎下了根。

这颗种子茁壮成长,最终成为了南京理工大学。

哈军工的装甲兵工程学院,则与其他学校合并,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装甲兵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学院。

它的前身,正是哈军工的防化兵系。

1966年,哈军工的部分专业和资源南下长沙,成立了长沙工学院。

12年后,这所学院摇身一变,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国防科技大学。

在西北,西北工业大学继承了哈军工的空军系。

哈军工,这个曾经辉煌的军事学府。

就像一棵大树,随着时间的推移。

它的枝叶散布到了全国各地,在不同的地方生根发芽,长成了参天大树。

这些学校,就像是哈军工的子女。

它们继承了父辈的基因,但又各自成长,在不同的领域绽放光彩。

4 阅读:1449

南斋孤风中

简介: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