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一小县,荒漠化达94%,却凭一己之力,阻止了两大沙漠融合

南斋孤风中 2024-07-08 19:12:18

荒漠,在很多人眼里代表着寸草不生,代表着了无生机。

在这里,最顽强的植物生长,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而我国的西北地区。

如今仍然有地方,饱受荒漠化带来的困扰。

而西北有一个县,其荒漠化的面积达到了恐怖的94%,真可以说是寸草不生。

这也意味着。

全县的人民,要生活在仅有的6%的土地上。

缺水,缺少植被。

这样的地方,想要治理难如登天,这样的环境,对于整体环境而言带来的应该是负面影响为主。

但这个荒漠化程度,如此之高的县。

却是凭借着自己的一己之力,阻止了两大沙漠的融合。

这个县到底为什么能有这样的作用,荒漠化带来的影响。

难道还有正面的吗?

西北荒漠化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区域,对世代生活在此的人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植树造林,改造荒漠化。

更是一直以来,我国应对荒漠化早早便提出的想法。

这些年来,减少土地荒漠化一直在进行中。

但沙漠地区,没有水分。

对于植被的生长,是前所未有的挑战,想要让这些地方出现绿荫,难如登天。

而阿拉善沙漠,是我国目前面积最大的沙漠。

巴丹吉林沙漠如一条巨龙,从东向西蜿蜒270公里,南北展开220公里。

覆盖了5.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与之相邻的腾格里沙漠,虽然稍小。

但3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依然令人惊叹。

即使是最小的乌兰布和沙漠,也有9900平方公里之广。

走在其中,人显得如此渺小。

远处的沙丘轮廓模糊,与天际线融为一体。

连成一片的沙漠,根本不会分出三个沙漠组成群组,但阿拉善沙漠被隔成了三个小沙漠。

能够阻隔沙漠的,当然就是绿洲。

这三个沙漠,被绿洲隔开了。

在沙漠中,绿洲难能可贵。

拥有的水资源,也是迷失在沙漠中的人们最重要的救赎。

而甘肃的民勤县,虽说荒漠化的面积达到了94%。

可是,却拥有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之间唯一的绿洲。

阻止融合

很多地方荒漠化的形成,是因为过度砍伐造成的。

但是西北地区的荒漠,大部分并不是人为的原因。

这里居于内陆地区。

远离海洋,周边又多是山脉,从海洋吹来的湿润的风,被拦在这些山地之外,并不能给这里带来降雨。

长此以往,这里变成了无人区,形成了一望无垠的沙漠。

而民勤县这块,拦住两大沙漠融合的绿洲。

就成了十分重要的地区。

绿洲不仅能够维持沙漠中的生态多样性,提供用水。

更重要的是有绿洲的存在,以绿洲为基础,向外进行生态修复,便成为了可能。

民勤县的这块绿洲,三面环沙。

形成了一种半岛型绿洲,这里代表着生命。

但如果放任不管。

那么这块难能可贵的绿洲,也会消失在荒漠化的进程之中,两大沙漠会不断蚕食绿洲的所在区域。

这也是生活在民勤县的人民,必须要面对的挑战。

他们需要应对这两大沙漠。

在现有的基础上,对周边的荒漠进行治理。

沙漠,不仅会因为干旱而夺走人的生命。

出现沙尘暴,龙卷风等自然灾害的可能性也会增加。

“沙上墙、驴上房,是我们村过去真实的生活。”

这里,没有茂密的植被。

一旦出现龙卷风,将会带来巨大的影响。

改造环境

民勤县,常住人口仅仅17万。

承担的任务却很重。

2003年,一个艰难但必要的决定被做出:

关闭大量机井,减少灌溉面积。

这对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域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考验。

然而,民勤人明白,只有这样才能给地下水源喘息的机会。

就这样,3018眼机井被关闭,44万多亩的灌溉面积被减少。

与此同时,一场轰轰烈烈的治沙造林运动也在民勤大地上展开。

马俊河和他的志愿者团队,成为了这场运动中的先锋力量。

14年来,他们在茫茫沙海中跋涉了10多万公里,用汗水浇灌着这片干涸的土地。

他们的付出是惊人的:

1万多亩的草方格被埋压,1800万棵梭梭被种下。

到2020年,曾经的“死亡之海”开始焕发生机。

229.86万亩的人工林,在风中摇曳。

55.3万亩的压沙造林区,绿意盎然。

从而可持续发展以来,对于这些荒漠地区的治理。

便一直在进行,所以这些年我们能看到黄土高原不再是光秃秃的,黄河的水也跟着清了。

而在西北,如何让着数百年来都是沙漠的地区。

重新生长出绿色,治沙造林,是这里最艰巨的任务。

水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民勤县的红崖山水库,便承担了重要的作用。

这里虽然是荒漠,但仍然有作物需要生长。

西北地区光照时间长,瓜果的甜度也会因此而上涨。

所以西北地区的哈密瓜、葡萄等水果。

都生长的很好。

而作物的生长便需要水来灌溉,红崖山水库便承担了这一重任。

除此之外,在这些年的逆转荒漠化的进程中。

总是能够看到人们拿着一堆稻草,用铁锨插进沙地里。

很多人对此表示怀疑。

这样插下去的稻草,怎么可能生长。

但其实,这些看似随意插到沙漠中的稻草、麦秸,恰恰为这里的沙地提供了养分。

这一举动,并不是为了让这些作物成活。

而是靠着这些作物分解,改造这里的土地成分。

土地有了养分,将来再进行植物的种植便会简单很多。

而这一个治理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年份的积累,不断地有人顶着沙漠中的烈日去做这些事。

虽说辛苦,但显然付出与收获之间是正比。

民勤县的生态治理,明显缓解了这里的荒漠化进程。

周围的沙漠,也开始逐渐开始修复。

土地成分也开始发生转变。

绿色确实是在向外拓展,单单是这一点就足够喜人。

除此之外,由于作物的种植,民勤县的人民也靠着这些农作物。

有了盼头,生活的质量也开始随之改善。

绿地带来的,不仅仅是生的希望。

还是更好的生活质量。

持续进行的土地改造,将会持续地给出喜人的成果。

原本代表着无人区的沙漠,也能够焕发出勃勃生机。

曾经,很多人认为荒漠化是不可逆的。

改造沙漠是不可能的。

随着荒漠化的进程,即便是沙漠中难能可贵出现的绿洲,也会随之进程而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但民勤县,却给出了一份不一样的答卷。

功在千秋

可持续发展,需要长久的投入,需要人力物力。

那些在一线进行着环境改造的人民,才是最伟大的。

他们面对着烈日和沙尘,没有多么优质的生活条件。

面朝沙漠,背朝天。

付出多年,可能回报都不是可视的。

可为了人与自然的长久发展,他们堵上了一切,哪怕是看到绿洲的区域往外扩出去一点,都万分欣喜。

民勤县的情况,给了所有人信心。

只要按照科学的方式,长久地进行下去。

环境的改变,并不是不可能的。

我们是能够靠着自己的力量,对自然进行改造的。

被破坏的生态是可以恢复的,看着以前被破坏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

这种欣喜自然是难以言喻,绿水青山便是金山银山。

可能现在看来,生态修复的成果并没有那么巨大。

但这是惠及子孙,功在千秋的。

1 阅读:200

南斋孤风中

简介: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