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90岁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官至正国级,死后天安门降半旗致哀

雅可谈过去 2024-09-04 02:44:34

1921年6月,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接到通知,令其派两名代表到上海参加中共一大,武汉派出的代表是董必武与陈潭秋,这次会议上,35岁的董必武与比自己小7岁的毛主席相识,结下深厚的情谊,并伴随终生。

二十八年后,参加中共一大的13名代表,只有毛主席与董必武登上了天安门城楼,见证了共和国的诞生,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下中共元老董必武的故事。

董必武是湖北红安人,生于1886年,原名董贤琮。

董必武的父亲是私塾的教书先生,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董必武接受了良好的启蒙教育,18岁就考中了秀才,由此可见,董必武的学识是非常渊博的,然而,董必武对清王朝的封建腐败深恶痛绝,主动放弃乡试的机会,摆脱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羁绊。

1911年,辛亥革命的炮声响彻武汉三镇,听到这个消息,董必武非常激动,当即剪掉头上的辫子,投入到革命的队伍中,并加入中国同盟会,董必武认为革命必须要有武装才行,于是以自己的号 “璧伍”的谐音“必武”为名。

辛亥革命之后,董必武感觉非常苦闷,意识到资本主义道路似乎在中国行不通,于是开始寻找新的救国救民之路,在日本留学期间,董必武接触到马克思主义,逐渐向共产主义靠拢。

1921年7月,董必武与陈潭秋前往上海参加中共一大,这次会议上,董必武等人起草了党的纲领和工作计划。

此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开展合作,共同进行北伐战争,可是就在北伐取得重大成果之际,蒋介石却背叛了革命,全国革命形势急转直下,董必武对国民党背信弃义的行为非常不满,联合宋庆龄等人发表《中央委员宣言》,对蒋介石背道而驰的行为进行痛斥。

1934年,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中央红军开始进行长征,董必武与一些年龄较大的老同志编入中央红军第二纵队的干部团,随大部队进行战略转移,长征路上,不仅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遭受敌人的围追堵截,董必武凭借顽强的毅力,爬雪山,过草地,最终到达陕北,随即被任命为中央党校校长。

此后,经过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最终迎来了共和国的诞生,董必武不仅成为这一切的见证者,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比如说,抗战胜利后,成立了一个非常具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即联合国,在我党的争取下,国民政府同意董必武作为解放区代表参加联合国成立大会,董必武用毛笔苍劲地在《联合国宪章》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新中国成立后,董必武先是担任政务院副总理、政协副主席等职务,于1954年当选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1959年,董必武当选为国家副主席,一直做了16年的副主席,还在1972年代理国家主席。

虽然身居高位,但董必武从来不为家人谋取私利,有家乡的亲戚到北京找他帮忙,都被董必武拒绝,并进行了批评:

“除了法律规定的职权外,任何人没有特权。在你的思想中对这点似乎还不很清楚。”

1975年1月,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已经90岁高龄的董必武坚持参加会议,并当选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1975年3月5日是董必武的90岁(虚岁)生日,他诗兴大发,写下一首《九十初度》:

九十光阴瞬息过,吾生多难感蹉跎。五朝敝政皆亲历,一代新规要渐磨。彻底革心兼革面,随人治岭与治河。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

1975年4月2日,董必武病逝,中央下令天安门广场降半旗致哀,以悼念这位为革命与建设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老革命者。

24 阅读:9624

雅可谈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