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儿子在上高二。
自从我托关系让儿子进了学校的实验班,感觉他再也没有开心过。
我跟儿子说,对你要求不高,你考上本科,咱家就烧高香了。
结果待了一个学期,除了英语,其他基本都是班里倒数,也没什么朋友。
本来儿子性格非常开朗外向,短短半年之内,就变得内向阴沉,不爱说话了。
后来,我看他不行,就又找人把他调到普通班级。
可他的学习还是追不上。
除此之外,他的情绪变得非常低落,经常在上课的时候哭泣。
有一天,孩子说自己感受不到任何情绪了,想请假在家休息一下。
我执意要问出个所以然,可是他只云淡风轻地说,压力大,不想跟着卷,没啥意思。
然后接下来就是断断续续地请假,频率越来越高。
他不规律的请假,我需要不断地跟老师去沟通,感觉非常有压力。
我焦虑万分,开始狂补各种心理学视频,总想去改变他,希望他早一点回到学校。
突然有一天,老师惊慌失措地打电话喊我去学校,说儿子用美工刀划破了手臂。
学校建议我带孩子回家,办理休学手续。
我带他去医院做了检测,还真查出了中度抑郁和焦虑。
至此,我才开始真正重视起来孩子的情绪。
02
我看到了妈心理的文章,里面很多的案例我都非常能共情。
觉得自己被理解,好像都说到了自己的心坎里。
我开始在心理咨询师的指引下,慢慢梳理自己的教育模式,回忆孩子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
在回溯的过程中,我一点点地看到了自己对孩子的控制,无意识当中传递出来的高期待。
原本儿子学习不错,本以为托关系让他进了实验班后,在那个环境下,对他学习有帮助。
但这样做,其实在挑战孩子的心理承压上限,效果适得其反。
在高手如云的班里,他无论怎么努力,都可能赶不上其他人。
这时,孩子的内心就受到严重的挫折,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失败的次数多了,就会形成“习得性无助”。
为了应对这种无助,心理会进行应激保护。简单说,就是让自己陷入深深的自卑中,只要自己真的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了,就能应对挫败的冲击了。
孩子跟我说,他觉得自己是“托关系”进的班,总觉得自己低别人一头,再加上成绩垫底,更加觉得自己“不配”和别人做朋友,这就让本来就敏感的他变得更加孤独。
他开始对上学产生厌恶感,对学习也失去了兴趣,巨大的压力和拉扯的情绪,让他陷入了抑郁情绪。
在这种消极情绪的驱动下,他开始下意识的逃避现实,频繁请假。
他躲在家里,逃避父母的期望和学业的压力,只要不上学,彷佛就能忘记在现实生活中的痛苦。
弄清了儿子抑郁、拒学的根本原因,我开始针对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让儿子不再被我的高期待和要求压抑,再多给孩子赋能,引导他从消极躺平的状态中走出来。
03
1、无条件接纳和信任孩子,给他足够的心理调整时间和空间
儿子在家的这段时光,尽管我调整了对他学业成绩的期待值,不再苛求高分,然而心底却总有个声音,盼着他能早日返校复学。
这般心思,在情绪和日常的亲子沟通中不自觉地会流露出来。
而儿子又何其敏锐,自是察觉到了我这份潜藏的期许,以至于每每触及上学的话题,他便反应过激,想法设法地闪躲回避。
老师提醒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儿子如今厌学、抑郁的情绪状态,绝非一朝一夕所致。
我满心期望他能瞬间扭转乾坤、恢复元气,实在是太过操之过急了。
孩子目前处于心理调适阶段,就像一只受伤的小鸟,需要在温暖、安静的窝里养伤,等恢复元气后,自然会重新展翅飞翔。
我能做的,首先要无条件信任和接纳。
“无条件”不代表“无底线”和“任其自然”,无条件代表的是“我对孩子本质是好的这件事,无条件信任”。
相信孩子天生就有积极向上的力量,也有自己的发展节奏。
默薇老师提到:孩子的生命是动态发展的,不要把此刻他的状态当做永恒,未来不确定,不要去为不确定的事忧虑。要以发展的眼光,站在时间的维度上看孩子的成长。
给他时间,也给自己时间。耐心点,再耐心一点。
2、积极关注,即看到孩子行为背后那些积极的心理需求。
比如,之前看到孩子无休止地刷视频,我问答疑老师的问题是:如何帮助孩子不沉迷手机?
如今,我看到孩子刷着视频,我会思考他自己感觉怎么样?刷视频帮助他缓解了怎样的情绪,又带给他怎样的困扰呢?孩子自己是怎么看自己刷视频的事情呢?
孩子拖延磨蹭,内心可能是逃避学业,也可能是希望自己能完成的很好,如果做不好宁愿不做。
孩子一个每月只出门一二次,不对外社交,内心可能是出于对社交的恐惧,也可能是希望当自己能被大家喜欢时,自己才有勇气出门。
3、日常用心观察孩子,发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多肯定,多认可,用正面评价为孩子赋能。
从过去的打压批评,转变为肯定、认可,还挺难的。
因为儿子每天在家躺平,不学习,不看书,我想认可他,都抓不到机会。
但后来我意识到,除了学习,儿子也有其他做的好的地方。只是我的注意力一直盯着他的学习,没有看到。
比如儿子在家,看似对一切漠不关心,但他每次吃完饭,都会主动收拾碗筷,也会主动晾晒衣服。
晚上玩手机会可以降低音量,或者戴上耳机,防止打扰到我们的休息。
日常,我一找到机会就会表达对儿子的认可:
妈妈看到你晾晒衣服,还及时收回房间并叠好,真是太有心了!
之前只是觉得为啥一到晚上你就没动静了,原来你都是戴耳机,妈妈还挺感动的。
儿子听到这些还会有点不好意思。
随着我情绪和方式的调整,儿子的状态也随之改变。
他的情绪明显改善,整个人的力量好像又回来了。
我越松弛,他越主动,开始主动跟我聊起上学的话题。
看的出,他的内心在不断积累能量。
儿子开始主动看书,还跟同学要课堂笔记,自己在家里找了网课听。
终于,这学期儿子成功返校了,重读高二。
这段躺平的日子,我和儿子都重新发现了自己。
如今,越来越多的孩子面临抑郁或厌学的问题,这对家庭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然而,换个角度看,这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让父母停下惯性思维,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态度。
孩子身上的每一个问题都不是无中生有的,因为每个家庭都是一个整体。如果无法直接纠正孩子,那就先从自己做起。相信我,只要父母先做出改变,孩子也一定会随之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