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联体”典型运转模式探析——基于交叠影响域理论

AI教联体前沿 2024-12-15 18:45:49

近年来,各政府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与“家校社协同育人”相关的政策、法律和规定,让社会各界对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性愈发关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家庭教育责任义务,为协同育人提供法律依据。教育部等部门印发的《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确定三方职责与协调机制,学校主导、家长尽责、社会参与。2024年十七部门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推动各地建“教联体”,明确各主体职责任务,完善协同育人机制,促进学生发展,计划2025年、2027年分别有50%的县和所有县建立“教联体”。这一系列指导文件为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指明了行动方向,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也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关键命题。

本期我们将通过解析交叠影响域理论,探析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的运转模式和分工,以期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具体落实提供更多可能。

一、交叠影响域理论

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的全美家校合作联盟(National Network of Partnership Schools,NNPS)研究中心主任兼首席科学家爱普斯坦(Joyce L. Epstein)于1987年提出了以“关怀”为核心的交叠影响域理论。她认为家庭、学校、社区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共同主体,他们既相互分离,又相互叠加,并通过相互叠加共同影响学生成长。当家校社三者之间存在目标一致、频繁且高质量的沟通与合作时,它们对学生的正面影响会显著增强,产生一种叠加效应。

交叠影响域理论分为外部与内部两个模型。外部模型(下图.左)以学生为中心,指出家庭、学校、社区可单独或协同影响学生成长,三者的经验、价值观和行为有独立和共同部分,对学生成长产生交互叠加影响,交叠区代表需共同开展的活动或行为,非交叠区体现各自对学生成长的独特作用。内部模型(下图.右)是外部模型交叠区域关键部分的放大,依旧以学生为核心,阐明三者相互交织关系和影响机制,当三者形成共同的经验、价值观和行动时就会产生交叠影响,并可以通过强化家庭-学校、学校-社区、家庭-社区的联系来优化教育效果。

与此同时,爱普斯坦还提出六种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框架:做好家长、双向交流、义工服务、在家学习、参与决策、与社区协作。这些实践框架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家庭、学校和社区之间的有效合作,从而建立家庭般的学校、学校般的家庭、学校般的社区以及家庭般的社区,来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校家社运转和分工模式

基于上述理论,我们尝试厘清家校社的运转和分工模式:

(一)学校行动:

学校作为教育发挥影响力的组织化、系统化和制度化的教育机构,在家校社协同中起主导作用,更应关心彼此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发挥教育合力。具体可以表现为:

制定协同育人机制:学校制定详细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形成沟通机制、指导机制、评价机制等一体的融合共育实践体系,明确各方职责和任务,平衡好家校社三者之间的关系。

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家长讲座、家长沙龙等多种形式,有计划地向家长传授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此外还可以通过家长会、学校开放日、家长接待日等活动,增加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以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

整合社会资源:学校应积极引进社区、企业等社会资源,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形式,帮助学生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请进来”可以定期邀请相关专家、学者为学生开展系列讲座;“走出去”可以合理运用政府、机构、社区、企业等场景和设备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探索活动。

进行数字化转型:通过搭建数字化平台,赋能学生成长评价,建立学生电子档案,助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打造家长-学校社区,高效进行家校沟通;开设在线家长学校,以多种线上课程提升家长教育能力;

(二)社会行动

“学校般的社区”和“家庭般的社区”。对社区来说,它既包括家庭所在的社区,也泛指影响孩子成长的社会环境。通过社会资源的支持,来获取更多的校外学习机会、活动和项目,以此来促进学生成长。

提供社会教育资源: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文化馆、青少年宫、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社会场所定期开放,为学生提供课外学习、实践和体验的机会。

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务:社会专业人士可作为志愿者参与学校教育活动,以知识讲座、文化宣传、健康宣传、音乐活动、环保宣传等形式,分享知识。

组织公益、主题教育活动:社会组织可定期开展各类公益活动、主题教育活动,如社区公益妇女儿童互动中心、亲子共读活动、非遗文化活动、保育知识分享活动、手工活动、表演活动等等活动。

建立家庭教育指导平台:社区等社会组织可以牵头成立家庭教育指导平台,通过课程培训、专家讲座、专业教育咨询、家长互助等方式,提高家长育人能力,提升家庭育人水平。

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媒体等组织可通过教育节目,宣传先进的教育经验,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三)家庭行动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成长方面至关重要。家庭是孩子价值观形成的摇篮,其营造的氛围深刻影响孩子品格。它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延伸和补充,能根据孩子特性持续引导。

配合学校管理:家长可以积极配合和参与学校管理,为学校和学生发展出谋献策;

参加家长课堂:通过家长参加家长课堂,参与学校和社会组织的课程教育,增强家校共育意识,增强家庭教育素养。

参与家长沙龙:家长还可以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组织的家长沙龙,通过和其他家长的交流学习,帮助孩子成长。

教育、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有教育行为的最根本目标和最终归宿都是学生,教育的所承载的责任绝不仅仅是学校和家长,它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家校社协同育人理念的推动是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强大动力并提供了无限可能。

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从基础理论到零星经验,最后走向系统化的行动框架,中间必将经过波折但向上的过程,各个教育主体应该一起努力,为学生创造更优质的教育环境!

欢迎各位老师在留言区批评指正,大家共同探讨。对家校社共育“教联体”感兴趣的老师也可以关注我们,相互沟通,共同进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