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不在于它拥有什么 ,而在于它以其拥有的资源做了什么。”
——乔治·布朗·古德,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博物馆教育学者
近年来,博物馆参观热潮席卷全国,每逢节假日,热门博物馆甚至一票难求。
家长越来越把博物馆做为孩子成长教育地,在历史文物展厅,家长借助展品讲解古代文明,恐龙化石、青铜器具、书画陶瓷等皆成知识启蒙物,成功激发孩子对历史、科学与艺术的兴趣,为其成长深植求知种子。
学生团体更是参观主力军,学校常组织集体参观,把课堂拓展至此。在老师的引导下,参观浏览、互动体验,收获课本外知识,观察、思考与探索能力得以培养,视野得以拓宽,为综合素质提升筑牢根基。可见,博物馆在家庭与学校教育中都彰显出极为重要的教育功能,是大众汲取知识、提升素养的重要文化殿堂。
本文仅以博物馆为代表,分享校外的各类场馆(如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图书馆等)与学校的合作,以实现对学生成长的积极意义。
PART1 国内场馆与学校合作现状校外场馆作为社会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践、体验和探究的教育功能,与学校教育相互补充,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国内,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校外场馆与学校合作日益受到重视。然而,当前仍存在诸多问题。比如:
合作模式较为单一,多数集中在简单的参观活动,缺乏深度融合的课程与教学活动;
学校与场馆之间的沟通协作不够顺畅,双方在资源对接、活动安排等方面存在协调困难;
家长参与度不高,社会资源整合不足,导致合作育人的效果未能充分发挥。
PART2 国外场馆与学校合作介绍“如果收藏是博物馆内的心脏,那么教育就是博物馆的灵魂,教育能够使展品以及作者的思想以一种富于启发性的、传递信息的方式呈现出来。博物馆的性质决定了它教育的目的,就好像在学校学习一样。”
——《新世纪博物馆》,美国博物馆协会,1984
在之前的“教联体”讨论中,我们都提及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只有三者协同合作,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机会和全面的教育环境,培养人才全面发展。
基于以上背景,我们将目光转移到国外场馆与学校的合作,国外在馆校合作方面有着较长的发展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每年,全美各博物馆为中小学生群体提供的教育活动时长约200-350小时,70%以上的博物馆至少有一位全职人员负责规划中小学教育活动。研究国外成功案例可以为国内提供宝贵的借鉴,帮助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学习国外先进的合作模式、管理经验和资源整合方式,有助于优化国内校外场馆与学校的合作,提高育人质量,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国外场馆和学校合作的类型
国外场馆与学校合作是指校外的各类场馆(如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图书馆等)与学校之间建立的长期、稳定且系统的合作关系。合作模式多样,常见的包括:
场馆主导型:如美国部分博物馆推出的 “透过艺术学习”项目,由馆方发起并主导课程设计与实施;
学校主导型:像美国马萨诸塞州布卢纳中学的 “动物园计划”,由学校设计课程,邀请场馆等合作参与;
第三方机构主导型:例如北德州视觉艺术教育中心成立的 “全美美术馆与学校合作中心”,整合多方资源推动馆校合作;
馆校共建型:如美国的博物馆学校,学校与场馆结成伙伴关系,既是博物馆,又是学校,共同实现教育目标。
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模式介绍
美国:合作模式丰富多样,除了上述提到的多种主导型合作模式外,在资源利用上,如芝加哥费尔德博物馆的 “教育资源出借项目”,为学校提供丰富的实物资源;在教学方式上,注重体验性、探究性学习,通过项目式学习、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
英国:强调基于国家课程标准开展合作,如格拉斯哥科学中心依据课程标准开发多种课程,并协调各方专家共同设计。注重创设真实情境任务,开展互动式活动提升学生高阶认知能力,同时构建多元化专业评价体系,从多方面评估馆校合作效果。
日本:国立博物馆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开展合作。学校层面提供馆内授课、校内授课、资料出借等服务;教师层面举办研修会、设立 “教师博物馆日”、开展科研合作;学生层面提供专业实习和学习任务单等,形成了较为系统全面的合作模式。
三、国外场馆与学校合作的驱动力分析
政策法规支持:许多国家制定了相关政策法规来推动馆校合作,这些政策法规为馆校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确保合作的规范化和持续发展。比如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的报告促使博物馆增加儿童及学校团体活动,多部法案强调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并促进馆校合作;日本的《博物馆法》明确博物馆教育目的,规定馆校合作义务,《博物馆的设置及运营上的理想标准》确立双向合作机制和运营评价机制,《学习指导要领》对学校利用场馆资源提出要求。
社会各界的期望与需求: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促使学校寻求更多元化的教育资源,校外场馆丰富的资源能够满足学校拓展教育内容、创新教学方式的需求。家长希望孩子获得更全面的教育体验,支持馆校合作项目,期望孩子通过参与场馆活动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同时,企业和社会组织也认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通过资助、合作等方式参与到馆校合作中,为合作提供了社会支持。
教育理念的创新与实践: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习科学”(learning science)理论认为,知识具有情景性,有意义的学习在情景中发生。以“参与、探究、讲解、参与、评估”为核心的5E模型理论强调,系统性设计课程,学生理解科学理论的“构建、质疑、检验、修正”的全过程。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环境要素,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首创精神。弹性认知理论认为,丰富的、多样化、非正规的场馆科学教育场景,随机进入的学习模式,可以获得多角度、多方面的知识理解和掌握,有助于整体理解和认识飞跃。美国美术馆鼓励学生基于个人经验建构意义,通过与展品互动、参与创作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正是符合了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要求。
经济资金的来源和场馆的收益:政府拨款是场馆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政府为了推动教育事业发展,会向场馆提供资金用于开展馆校合作项目;社会捐赠和企业赞助也为合作提供了经济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通过捐赠资金、物资或提供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合作;场馆通过开展馆校合作吸引更多观众,提升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进而增加门票收入、会员注册、捐赠以及获得更多政府和社会资源的支持,形成了良性的经济循环。
PART3 国外场馆与学校合作的具体做法一、国外馆校合作注重将场馆资源融入课程设计,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线上教育资源和虚拟展览,拓宽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美国博物馆和学校共同研发课程,根据博物馆资源与学校课程目标结合制定详细学习计划,如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开发系列艺术教育课程,涵盖多个年级和跨学科领域。教学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参观讲解、动手实践、实验探究、角色扮演等。英国格拉斯哥科学中心开展职业主题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探索,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在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方面,肯尼迪图书馆高度重视教育功能的发挥,在其官方网站上为全年龄段民众(涵盖教师、学生、成人和家庭观众等)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包括针对不同群体的参观方案、扩展阅读材料以及课程资源等。其中,面向教师群体提供的教学资源尤为丰富,包含学校团队参观方案、学校课程资源、公民教育相关材料,并且全年为中小学教师提供研讨会、短期培训班等各类专业发展机会。各类课程资源(curricular resources)在体现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互动融合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根据网站资料和初步统计,在面向学校教育制定教案(lesson plan)的过程中,肯尼迪图书馆依据自身馆藏资源,面向小学、初中、高中三大学段分别推出了肯尼迪生平(biographical resources)、总统的竞选与选举(campaign,election and inauguration)、20世纪60年代早期的民权运动(Civil Rights in the Early 1960s)、公民教育(civic education)等7大知识领域的29项教案。在这些教案中,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其与美国国家及州级课程标准有着直接的对应关系。下面在各学段中选取一项具体教案为例(表1):
二、为了提升教师利用场馆资源开展教学的能力,国外场馆为教师提供多种培训机会
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在特别展览期间开展 “教育者之夜” 活动,内容包括专业导赏、课程资料分享等,还召开教育者研讨会,提供与专家学者对话、实地考察等机会。培训内容涵盖学科知识、教学方法、场馆资源利用等方面,帮助教师更好地将场馆资源与教学内容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日本以研修会为例,除了京都国立博物馆、奈良国立博物馆、国立阿依努民族博物馆,日本其他十座国立博物馆均定期举办教师研修会,以帮助学校教师了解馆藏资源,增强其利用博物馆的能力。其中,开办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是独立行政法人国立美术馆举办的 “教育指导者研修会”。
教师通过参与培训,成为馆校合作的推动者和创新者,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教学实践,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
三、开展“场馆到校”服务,让学生体会不一样的博物馆体验
到校服务,是由博物馆专业人员带着展览或教材教具一起到学校,服务教师与学生,甚至学生的家人。
例如:开始于1993年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移动博物馆项目,由纽约市政府、纽约市文化事务部以及纽约市议会建立,国家电网赞助支持,至今已经为纽约五大区超过700所的学校提供了有关博物馆的体验。
目前,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共有4个移动博物馆,每个移动博物馆由一个集装箱车改造而成,设置有动手体验的学习设备和展品,主题和内容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设计,分别为“恐龙古生物学”、“建筑与文化”、“宇宙探索”和“恐龙:老化石,新发现”。
在移动博物馆进入校园前,老师可以参加活动前的讨论会,来博物馆参观并得到一份《参观前后活动的课程资源向导》。每次移动博物馆在学校里将停留一天,仅接待4个班级。教育部人员首先在教室里给学生上课,介绍移动博物馆的情况,并根据该移动博物馆内容将一些可触摸的物品展示并让学生触摸,进行知识导入和活动铺垫。然后,每个班分成两组轮流参观。参观时,让学生触摸物品,观看展品和图像资料,同时给每位学生发放工作纸,让他们自我探索、学习并完成工作纸。参观完后,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一张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家庭参观券。
移动博物馆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在博物馆获得了不一样的学习体验,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爱上了博物馆。
四、馆校合作建立了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与反馈机制
评价主体多元化,包括教师、场馆教育人员、学生自身、家长等。评价方式多样化,除了传统的考试、作业评价外,还采用观察记录、项目报告、小组展示、学生自评和互评等方式。评价内容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综合素养,包括知识掌握、技能提升、态度转变、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通过定期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体验和需求,及时调整合作项目和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参与度。
五、国外馆校合作高度重视家长的参与,通过多种方式让家长了解并支持合作项目
如美国部分馆校合作项目会向家长宣传活动内容和意义,邀请家长参与亲子活动,鼓励家长在家中与孩子继续探讨场馆学习的内容。同时,积极整合社会资源,与企业、社区组织、志愿者团体等合作。企业为馆校合作提供资金、技术支持或实习机会;社区组织协助组织活动、提供场地;志愿者参与场馆讲解、活动指导等工作,共同为学生创造丰富的学习环境。
文章篇幅有限,本文暂做以上内容的分享,下篇我们将继续围绕国外场馆的资源投入分析、国外典型馆校合作案例研究、国外场馆对北京馆校合作的启示三个部分来继续阐述家校社共育专题下馆校合作的相关内容,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订阅公众号,以便及时获取详尽资讯,持续跟进探讨进程,携手共探馆校合作的崭新新格局和深远价值。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