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采众长|学习国外馆校合作智慧,展望北京协同育人新实践!

AI教联体前沿 2024-12-15 18:52:08

“博物馆者,非古董者之墓地,乃活思想之育种场,是启蒙民众之重要机关。”

——乔治·布朗·古德,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博物馆教育学者

在上篇文章《他山之石|剖析国外馆校合作经验,解锁学生全面发展“新密码”》,我们为读者介绍了国内外的校外场馆与学校合作的现状,这些场馆包括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图书馆等。本文将继续围绕国外场馆的资源投入分析、国外典型馆校合作案例研究、国外场馆对北京馆校合作的启示三个部分,分享家校社共育专题下的馆校合作相关内容,助力建构良好馆校合作模式,让学生在多元文化与科学滋养中实现全面成长。

PART1 国外场馆的资源投入分析

一、财政助力:场馆资金规划精编教育谱

政府在财政预算中会专门拨款给多类校外场馆,丰厚的资金用途广泛而细致,从多方面推动了社会教育发展的洪流。以博物馆为例,无论是场馆建设、藏品采购,还是展览策划、人员培训以及教育项目开展等都离不开资金支持。

中学教师到皮博迪博物馆培训研学

在教育项目的投入中,馆校合作项目尤为关键,部分资金会着重用于此领域。比方说,美国政府会拨付相当经费,推动博物馆等校外场馆与学校合作,从而加强K-12基础教育(类似国内的义务教育)。得到经费支持后,场馆不仅能够开发与学校课程紧密相关的教育资源,还会大力开展教师培训等工作。在耶鲁大学的皮博迪博物馆与新哈芬公立学校的合作中,博物馆展览和学校课程就得到了整合,学生可以突破单次参观的局限性,进行更具教育意义的实地考察,在考察中巩固与拓展课堂学习内容。校外场馆通过合理规划财政资金,努力实现教育功能的最大化,让每一笔投入都能在学生的教育成长之路上发挥出积极作用。

二、人力布局:专员与志愿者共筑教育桥梁

每一座场馆都配备了专业教育人员,他们是馆校合作的中坚力量,多具备教育学、博物馆学等知识背景,能够精准把握学生年龄特点与教育需求,对接学校大纲与学生兴趣,开发适合的教育活动。他们身兼多职,负责与学校沟通合作、设计教育项目、开展教学活动、培训教师等工作。

志愿者们也是这股教育力量的重要补充。志愿者们经培训后参与到馆校合作中,既可以成为学生的热心引导者,耐心解答观展疑问,也可以成为小组活动的组织者,维持秩序,激发热情。

专业教育人员、志愿者等场馆工作者的默契配合,让校外场馆在馆校合作中全方位服务于教育目标,为学生搭建了广阔的发展舞台。

三、设施升级:技术基建打造学习新境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下,校外场馆致力于通过技术手段打造更优质的学习环境。场馆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展厅依据故事线或学科逻辑精心布局展品,合理规划的参观动线能够帮助学生逐步构建知识体系。专门的学习空间配备了桌椅、资料等设施配置,为学生提供了思考与交流的场所。安全设施建设也进一步完善,消防设施、应急通道、展品保护及人员监控系统一应俱全,保障参观过程中的安全。场馆还积极引入先进的附加设施,如高清投影仪、虚拟现实设备等展示设备以及数字化教学工具,为学生带来了沉浸式学习体验,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观感和学习效果。智能导览系统可定制个性化路线与讲解,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性与参观效率。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在舒适安全的环境中畅享学习,拥有更好的教育服务。

四、评估优化:馆校合作项目持续精进之路

场馆只有不断自我审视与改进,才能确保馆校合作项目始终保持高质量和活力,长期服务于学生的教育成长。国外的许多场馆都建立了完善的馆校合作项目评估机制,采取多元的评估维度,科学考察学生参与度、学习效果、教师满意度、合作目标达成情况等指标。基于这些数据的分析,形成评估结果,从中发现问题并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调整和改进合作项目。举例而言,若某门合作课程不受学生欢迎,场馆会快速抓住关键原因,比如内容枯燥或形式老旧,随后针对性改进或重新设计内容,可以是融入趣味故事案例、添加互动竞赛等创新形式等,以此实现项目的革新。凭借这套评估优化流程,馆校合作项目得以常新,持续吸引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

PART2 国外典型馆校合作案例研究

在社会教育大环境中,馆校合作成为了一种极为重要的发展趋势,国际上涌现出了众多成功案例:

美国:早在二十世纪末,一项意义非凡的“公园探险者”(Park Voyagers)项目便已启航。该项目由美国的两大组织联手开发,以资源整合的方式达成优势互补,有效联合了密歇根湖畔11家博物馆、全美600多座公园等校外场馆,为青少年推出课后服务活动,为家庭设计亲子活动。它鼓励青少年在博物馆中学习,并将家庭纳入服务范围,实现了对青少年发展和社区建设的双重推动。

英国:英国格拉斯哥科学中心在馆校合作方面也成绩斐然。该中心的团队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精心打造了包括“格拉斯哥科学中心学习实验室”在内的多个课程项目,并在教学过程中大量创设真实情境任务,开展“我的工作生活世界”等互动式活动,以此提升学生的高阶认知能力。最后构建专业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评估,形成了可持续的发展闭环。

英美两国的馆校合作模式各有创新之处与显著成效,为全球教育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路。现在,让我们把目光收回到亚洲地区,聚焦于教育强国日本,看看他们在馆校合作方面所做的努力。

东京国立博物馆的探索与成果

日本馆校合作背景:坚实的法律基础

《博物馆法》于 20 世纪 50 年代初颁布,重视博物馆教育并要求其支援学校教育;《博物馆的设置及运营上的理想标准》倡导博物馆开展多样体验活动以促馆校互动优化运营;《学习指导要领》明确学校在馆校合作中的责任,推动学校利用博物馆资源教学。这些法规相互配合,为日本馆校合作奠定了基础。

东京国立博物馆坐落于日本东京上野公园北端,是日本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馆内设有本馆、东洋馆、表庆馆及法隆寺宝物馆 4 个展馆,共 43 个展厅,陈列面积超 1.4 万平方米,藏品约 11 万件。凭借上述政策优势,其馆校合作彰显出卓越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极具引领示范意义。东京国立博物馆面向不同受众,推出了形式多样的合作项目:

“学校项目”直接面向在校学生,分为现场与线上两大板块。

现场项目涵盖了丰富的活动类型,在讲座活动中,研究员借助博物馆的展品,深入浅出地讲解历史、美术、考古等知识,比如用通俗的语言解说法隆寺献纳宝物,让学生理解佛造像艺术的精妙;生涯学习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博物馆工作,激发职业向往;职场体验活动助力学生提升交际能力;盲校的专门活动还为特殊学生量身定制了学习方案。

线上项目则打破时空限制,让学生借助视频等数字化手段,便捷地领略博物馆魅力,与研究员互动交流,进行文物鉴赏。

日本中小学馆校合作课程转化机制

“教员研修”项目面向学校教师等教育工作者与博物馆工作者,主题广泛且与时俱进,不仅涵盖日本文化中的艺术领域,还涉及“三国志”、“兵马俑”等中国文化艺术。它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体系的优质平台,使他们能够将博物馆所蕴含的丰富文化资源转化为生动的教学素材,带回课堂,融入日常教学之中。这不仅丰富了教师专业知识储备,更从历史、文化、审美等多维度提升其综合素养,致力于培育全面发展、富有深厚人文情怀的教育者队伍。

“校园会员”制度是东京国立博物馆专门配套设立的项目,为学校师生提供诸多福利,如免费参观展览、活动费用减免等,鼓励师生积极参与文化活动。此外,组织学生志愿者服务、实习活动,展示学生作品,多方位提升学生的参与感与综合素养,使博物馆成为学生成长的第二课堂。

东京国立博物馆作为日本 13 座国立博物馆中的佼佼者,清晰映照出日本在馆校合作领域不断前行的步伐与最新动态。尽管从宏观视角审视,日本的馆校合作目前仍面临着教育普及活动比重不足、专门负责馆校合作事务的员工数量较少等挑战,但东京国立博物馆这一系列代表性项目,仍然生动诠释了校外场馆的教育功能。它们一方面助力学生和老师的个体提升,另一方面有力推动了教育事业的整体进步。这种成功经验为其他场馆在探索馆校合作之路上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前行方向。

PART3 国外场馆对北京馆校合作的启示

北京现状:馆校合作的机遇与挑战

北京的学校教育资源优质,还坐拥丰富的校外场馆资源,包括大量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等。然而,当前馆校合作存在诸多挑战:

合作模式较为传统,多数仅停留在浅层次的表面合作,缺乏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构建以及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保障;

资源整合方面尚存短板,场馆与学校之间信息沟通渠道不畅,致使资源难以得到充分有效的共享与利用;

教师队伍的场馆资源利用能力参差不齐,急需系统且有针对性的培训提升;

资金投入相对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合作项目的顺利开展以及合作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基于北京地区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可以从国外的馆校合作项目中汲取经验,探索出契合北京本土特色与需求的创新合作路径。

一、合作模式创新与课程深度融合

在对于英国格拉斯哥科学中心馆校合作项目的研讨中,我们发现其成功的关键在于既紧密围绕课程标准,又创新教学方法,再匹配丰富的实践机会,促成学生全面发展。

以此观之,北京的场馆与学校也应该结合自身独特优势与实际需求,大胆探索创新合作模式,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联盟,共同开发具有北京地域文化特色的课程资源。以北京的历史文化遗迹场馆为例,场馆可与学校联合设计基于历史事件探究的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实地情境中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活动,使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书本。

二、教师专业赋能与能力提升

东京国立博物馆等国外场馆的教员研修项目十分成熟,采用了多维度的教师培训方法,这对于国内场馆极具启发意义。

学校可以邀请国内外资深专家、场馆负责人为教师开展专业培训,培训内容不仅包括场馆资源的高效利用方法,还应涵盖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变革。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与实地演练相结合的方式,提升教师在场馆环境下引导学生开展互动式、探究式学习的能力,激发教师参与馆校合作的热情与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发挥教师在馆校合作教育中的作用。

三、政策护航与长效发展保障

政府在馆校合作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引领与规范角色,正如东京国立博物馆的馆校合作模式只有依托其坚实的法律基础才能顺利推进。

政府应当出台专门针对馆校合作的细致且全面的政策文件,清晰界定场馆、学校、社会等各方在合作中的具体职责,规划切实可行的合作模式;确保稳定充足的资金保障机制,设立专项基金,着重扶持具有创新性与前瞻性的合作项目,激发合作活力与创造力。打造馆校合作示范基地,使其成为展示成功合作范例的窗口,便于成功经验的广泛传播与推广。持续强化对馆校合作全流程的监督与科学评估,确保政策落地生根,保障合作沿着健康、高效的轨道长效发展,为北京馆校合作的长远进步筑牢根基。

四、协同育人体系建构与完善

无论是美国“公园探险者”项目,还是东京国立博物馆的项目,这些成功的案例都没有局限于场馆自身,而是紧密结合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多方,一同形成教育合力。

国内的馆校合作也需要在类似的体系下展开,换言之,我们需要建立政府领导,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场馆及其他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政府应充分发挥统筹规划与协调管理职能。场馆与学校之间应加强常态化沟通协作,定期交流研讨,共同规划设计合作项目蓝图。家长应关注孩子在馆校合作中的表现,配合学校与场馆的教育安排,以良好的家庭氛围与教育引导助力孩子成长。同时,积极鼓励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馆校合作的良好社会氛围。唯有如此,才能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元的现实情境,使学生在互动实践中有效建构与深刻理解知识,达成知识内化于心、学以致用的教育目标。

如果您还想了解其他馆校合作的前沿资讯与深度剖析,欢迎关注我们。在这里,您可以获取更多关于教联体的精彩内容,与我们一同探索教育创新发展的无限可能。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