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那么多书法天才,唯有疯了一样勤奋练习,这才是对书法的真爱

四海易文字 2024-11-28 05:13:13

关于行书究竟能不能作为初学的书体,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多数人学书法都是从正书开始,因为正书笔画平正、结构方整、易于辨识,通过一段时间的临摹,能够找到些内在的书写规律。如果一开始就学行书,没有好的范本和指导老师,的确容易走弯路。

行书的临习和正书不一样,如果把正书比作静坐的人,那么行书无疑是行走的人。行书讲究动态的书写,这种动态不是说要把行书写得很快,而是强调在书写中要注重律动感。它很像音乐和舞蹈,音乐有高低起伏,舞蹈有轻重缓急,行书有快慢、动静、收放、长短、大小、曲直、向背、欹正、虚实、黑白等等关系。相对于正书,行书在艺术感染力和表现手法上更为丰富。

结合多年的学书体会,觉得要写好行书,还是得在正书上下一番功夫。我们都知道中国画可以从线描开始,西方绘画是从素描开始的,这些就好比正书,它是写好行书的前提。当正书有了一定基础,建议学习行书从《兰亭序》《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文赋》诸帖人手,这几本帖可得行书笔法、结构的要领。

无论是学习硬笔书法还是毛笔书法,《集王羲之书圣教序》作为行书的代表作品,是可以作为范本来学习的。因为它是公认“集玉”最佳的碑刻。唐代书法家、僧人怀仁历时25年整理和研究此碑,足见其用心良苦。从一个方面讲,这块碑承载了太多魏晋书法的秘诀。

我们在临习《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时,忌开始上手就通临,碑刻和墨迹在认知上,明显墨迹更容易介入,碑刻学习前期如果不细心读帖,很容易写得刻板,误入描画字形的误区。加之它是一个个的集字,虽然是唐代收集的,但它是王羲之不同时间、不同年龄、不同环境书写的,本来就不够统一和协调。《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在笔势连贯上自然比不过“二王”的手札。我们在临帖时,要扬长而知短,善于汲取碑帖中结构的丰富变化,理解它在章法上的局限,至于如何学习它的章法,要努力在“二王”手札和《祭侄文稿》《书谱》等帖中寻求营养,博采众长,融会贯通。

临摹行书字帖,一定要懂得取法乎上的道理,很多学习书法的朋友,不太重视从毛笔字帖中寻找营养,个人认为,要想笔下的硬笔行书既具实用性,同时兼有艺术性,最好是向毛笔书法的各种碑帖学习。

临摹行书,具体如何临摹,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我有三点建议。一是不要过于求其形似。要注重结构的变化,因为笔法受到笔尖的限制,我们很难在纸张上表现笔锋的转换,如果一味地描形容易舍本求末。要把笔法的重点放在收笔上,细心体会笔尖离开纸面的感觉。

二是要多读帖。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段话至少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层次:熟读诗、模仿诗、创作诗。把这段话运用到书法的学习中,我个人觉得读帖是第一步,如果第一步还没走,就急于跳到第二步,极易囫囵吞枣、一知半解。

三是要善于变通。硬笔和毛笔的书写材质各不相同,临摹的方式方法也会不一样,我们要善于总结和提炼,不可亦步亦趋,当某一帖临摹得很像了,要能够与其他帖进行嫁接和转换,但要遵循硬笔行书创作的普遍规律,不可从毛笔书法中生搬硬套。

行书和正书肯定有关联。北宋苏东坡曾说:“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草书,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北宋蔡襄在《论书》中也云:“古之善书者,必先正书,渐而至于行草,亦不离乎楷正。”从以上古代书家的书论即可看出,要学好行书,还是要有一定的正书基础作前提,我们也看到,近三十年的书法热,行书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欢,因为它的结构可以变形夸张,笔画可以删减,大小可以变化,并且不受字格的约束,书写情感上追求潇洒、畅快。

但我们如果不正视对正书的研习,很容易形成信笔为体的毛病。纵观历代书法大家,“二王”、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王铎等等,他们既能以风格鲜明的行书名世,同时在正书上也卓有建树。这说明他们在行书和正书的学习中,都在用心钻研。大家都明白,没有正书作支撑的行书,极易落入歪曲无力、油滑轻飘的困境中,只有两种书体同时兼修,相互促进,方可达于妙境。

毛笔创作用硬笔打小稿,个人觉得是可行的一种方式。也曾多次见到一些书家是这样做的。书家创作一件展览作品与自己在书斋中即兴挥毫的作品是有本质区别的。展览作品必须研究展览的形式和规矩,作者自然会进行多次的书写,反复比较,然后不断调整和完善。这里要注意的是,硬笔书法纸张因为受到一定的限制,从小样过渡到大幅宣纸上,要能够抓住两者之间的共同特点,硬笔和毛笔在技法上相同之处在于结构和章法,如果深谙此理,硬笔小样无疑也是一幅小品佳作。

对于初学毛笔书法的朋友,我有三点建议:

一要从好师。唐代褚遂良曾说:“良师不遇,岁月徒往,今之能者,时见一斑,忽不悟者,终身瞑目,盖书非口传手授而能知者,未之见也。”这段话强调了从师的重要性,只有从“明师”学习,才能少走弯路,做到事半功倍。

古代的优秀碑帖都是精华,一本帖再好,没有找到开帖的钥匙,帖就永远是帖,只有理解了笔法、字法、章法、师承等关系,才能走进帖的世界,真正与它对话。要把一本字帖激活,这就需要当代的“明师”帮你点拨和解析了,闭门造车往往容易进死胡同;二要择好帖。要选择适合自己性情的佳帖学习,不要别人学啥你学啥,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认识。初学不一定要写唐楷,小篆和隶书入门也很好。字帖的选择一定要到专业的书店购买,版本精良很重要,往往差之毫厘却失之千里;三要耐得住寂寞。初学毛笔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知道书法不是一蹴而就的产物,是靠时间、勤奋和天分慢慢滋养出来的。只有多投入,才会一步步向前进。古人说“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很有道理。

在书法求知的道路中,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没有时间,是没有方法;我们不是没有天赋,是没有恒心;我们不是没有废纸三千,是没有真心去感悟。我总结了四句话,与大家共勉:择师如择偶,选帖如投胎,临摹如打工,创作如创业。择师不对,耽误一生;选帖不好,祸害终身;临摹太浅,如攒钱不够,用时恨少;创作草率,如公司起步,处处艰难。

0 阅读:1

四海易文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