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年刘伯承到济南养病,杨得志下“逐客令”:你赶紧离开

不急不躁文史 2025-01-31 21:08:39

任何一个将军都是经过了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洗礼才成长的,纵观带领新中国成立的众多元勋,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从一次次失败和教训中走来,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也正是这么多年来的付出才换回了后来的荣耀。

可不管工作也好还是打仗也罢,这些元勋毕竟也是普通人,所以也就难免犯错,1959年素有“军神”绰号的刘伯承元帅因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受到了主席等人的批评。

为此刘伯承做了深刻检讨,会议结束后刘伯承提出希望辞去职务,前往济南一带进行疗养,组织上考虑刘伯承元帅年事已高,先前解放战争中留下的旧伤积弊已久便同意了他的请求。

如今的刘伯承在仕途上颇有不顺,但仍有很多老下属前来探望,但是时任济南军区司令员的杨得志却一反常态,甚至还给刘伯承下了逐客令,那么杨得志为何会对老首长如此态度呢?

战争中的刘伯承与杨得志

对于杨得志来说,刘伯承对他是有知遇之恩的,他们中的一个作为开国十大元帅,另一个作为将军,虽是名副其实的上下级,但在战争中也是多次舍生忘死的战友。

刘伯承和杨得志的故事要从长征时期说起,比起杨得志来说,刘伯承的军龄和党龄还要多出几年,很多人对刘伯承为数不多的印象有两个。

一个是人们口口相传的“独眼战神”,据说刘伯承元帅在做眼睛手术时不用麻醉,比起“武圣”关羽刮骨疗毒也不遑多让。

另一个则是《亮剑》中让李云龙闻风丧胆的老师长,天不怕地不怕的李云龙对这个和蔼可亲的军事学院院长却怕的不像个男人。

其实刘伯承是个不折不扣的军事家,作为红军的总参谋长,整个红军反围剿中的各项战役几乎都有他指挥的身影,毛主席的“四渡赤水”也离不开刘伯承的实际指挥,如此也可见他独特的军事实力。

长征路上,刘伯承和杨得志更是没少并肩作战,在强渡大渡河那场战役中,刘伯承直接指挥杨得志的红一兵团冲在一线,没有两人的同心协力也就没有红军的转危为安。

而到了解放战争中,刘伯承更是特意点名要把杨得志调到自己的第一纵队,司令员的职务更是体现了刘伯承对他的认可和重视。

尽管在此之后杨得志因各种工作原因被调往华北地区,但是两人也一直在私下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大小会议上刘伯承更是毫不吝啬对这位老下级的钦佩赞赏之意。

建国之后,在主席等人的支持下,刘伯承主持成立了南京军事学院,对我党高级干部进行学习深造,杨得志也是其中之一。

当时刘伯承给杨得志的职务是战役系主任,其实当时韩先楚、陈锡联等人也是十分优秀的将军,但是在这么多人之中刘伯承愿意相信杨得志,既有多年来对他的熟悉也有对他能力的放心。

不过在军事学院里面杨得志也闹出不少笑话,这些从打仗中脱颖而出的将领其实大多是泥腿子出身,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时最年轻也得50来岁,如今让他们回炉重造,再重新学习一些书本上的知识,尤其还有一些国民党将领和外文老师授课,这可让这些将军们犯了难。

这些蝌蚪大的文字比让他们上战场一天一宿不合眼都要困难,杨得志作为战役系主任自然要带头做表率,可随着一天天时间的流逝,杨得志的方法不对自然也就事倍功半,这也让他在学校内部出了个鬼点子。

刘帅的无奈

对于杨得志来说,他最头疼的是学习俄文,为了学好俄文,他不仅到处借阅俄文之类的书籍,甚至每天晚上还要让自己的妻子给自己开小灶。

可有些东西就是看天赋,别看杨得志这么大个将军,在战场上打起仗来是不含糊,但是一到背俄文,却是怎么也记不住。

该努力的也努力了,效果还是没多少,杨得志索性就借着给外教送资料的机会和他达成了协议,让他暂时不要点自己名字回答问题,对方和他关系不错,便当即允诺下来。

一开始杨得志回去还认真学习,可后来想到反正老师也不点他的名字,这索性就连书也不看了,回到宿舍后还和其他战友炫耀....

不久,这件事就传到了老首长刘伯承的耳朵里,过了两天刘伯承单独找到外教让他必须在课上点杨得志的名字让他回答问题,本来还沾沾自喜的杨得志这下可在一群战友面前露了怯。

一开始他还觉得外教出尔反尔,后来才知道原来是老首长刘伯承知道了这件事,这也更加激励了杨得志在俄文上苦下学习功夫,也正是这次经历才让他有所进步。

通过南京军事学院的学习后深造后,杨得志在思想和能力上都有了不小的提升,晚年回顾这段往事时,杨得志也曾坦言:“下半生的进步没有老首长的帮助是难以实现的,当时要不是老首长逼了我一次,我也没有这么快的进步。”

可以说杨得志在军事仕途领域最要感谢的就是刘伯承,没有老元帅的帮助他也无法取得后来的成就,但在1958年后,两人的关系却出现了让人难以捉摸的情况,事情的情况就要从南京军事学院的创办说起。

新中国成立后,刘伯承元帅拒绝了出任解放军总参谋职务的提议,转而提出去办军校。

一开始这个想法得到了领导人们的支持,不过工作开展中毕竟不是一帆风顺的,1958年刘伯承元帅在会议上被多次提出实际工作中出现了教条主义问题,在会议上还做了认真的检讨。

会议之后,刘帅考虑再三还是向组织提出辞呈,要求去往济南疗养身体。

当时杨得志正好在济南担任兵团司令员,本来所有人都以为他会好好招待刘帅,却没想到他直接给对方下了逐客令。

杨得志的坚决

1959年1月9日,刘伯承带着家人略带伤感的离开了北京,那一年的刘帅已经67岁了。

临行之前刘伯承很多原先的老部下提出要给他去送行,刘伯承都一一拒绝了,为了不给别人添麻烦,刘伯承离开的消息没告诉任何人,静悄悄的消失在了车水马龙的北京城。

而刘伯承选择的地方也很有说法,济南这座城市历史悠久,更重要的是这里的医疗疗养技术在当时十分先进,另外刘帅还有一个私心,那就是老部下杨得志在这里担任军区司令员,自己闲暇之余也能有个人和自己说话。

刘伯承刚到济南时,杨得志因工作繁忙没能第一时间拜访,在此后的一段时间中,杨得志几乎每过几天就要来刘帅家里拜访一下,有的时候怕刘帅生活的不舒适,更是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吃饭休息,一来二去弄得刘伯承也有点不好意思。

可这样的热情没过几个月,杨得志有一天下午突然找到刘帅说:“老领导,济南你不能再待下去了,你赶紧离开吧。”

听完这些话后,刘伯承也陷入了沉思,他知道,杨得志和自己说这些话是有原因的。

当时正值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后的社会运动,各地爆发的游行和集会也不少,社会也不够安定,而刘伯承本就是在中央受到“批评”后退居二线的敏感人物,杨得志这段时间为了确保老首长的安全做了很多工作。

如今这么说也实在是局势不稳定的出此下策,担心老首长安全出问题的杨得志也只能把详细情况和老首长说了一遍,迫不得已才下了“逐客令”。

那段时间当时刘伯承的住处也频繁受到一些社会分子的恶意骚扰,不过面对这些恶意和不理解,刘帅一直宽以待人,很多时候还把一些学生邀请进入家中进行商讨,杨得志知道消息后也十分内疚。

后来刘伯承接受了杨得志的建议,在许多老战友的帮助下前往南京进行疗养。

之后的局势正如杨得志当初所料想的那般,一场轰轰烈烈的社会运动波及大半个中国,好在刘伯承元帅已在经过疗养后重新回到北京地区参与相关工作。

但对于自己曾经给老首长下“逐客令”这段往事,杨得志却从来没有再度提起,以至于后来社会上衍生出来的版本层出不穷,这才让他不得不站出来重新澄清,直到晚年这段往事再度被提起,杨得志和刘伯承二人也各有不同的感受。

结语:

刘伯承和杨得志这段故事彰显了一代将帅之间的深厚情谊,他们两人一个是开国元勋,主导了新中国的历史革命变革,一个是征战沙场的常胜将军,为党和民族的事业奉献终生。

虽然他们的工作内容和重点不尽相同,但都在为国家和人民奉献上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份传承和坚守也令人感动,更令人万分尊敬。

史料来源:[1]李殿仁:回忆杨得志二三事[J].湘潮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