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昌浩缘何自杀

不急不躁文史 2025-02-13 21:20:32

陈昌浩,是红军时期我党历史上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他与张国焘、徐向前被众人并称为鄂豫皖苏区和川陕苏区党政军的三驾马车。

由此可见,陈昌浩在那时的地位和影响力是举足轻重的。

作为鄂豫皖和红四方面军的主要领导人,陈昌浩曾统帅着千军万马,与徐向前元帅并肩作战,驰骋沙场,为了建立红色根据地与发展壮大红军队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就是这样一位功勋卓越,威望极高的高级将领,最终却以自杀的方式离世而去......

那么陈昌浩到底经历了怎样的人生起伏呢?

骁勇善战的红四方面军总政委

陈昌浩出生在湖北,他在武昌高等师范上学期间,深受老师挥代英的影响,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并积极参与革命运动。

由于陈昌浩在革命活动中表现出色,党组织为了培养他,将他送往苏联中山大学深造。

1931年4月,已回到国内的陈昌浩,奉命前往鄂豫皖苏区任职。

红四方面军成立后,陈昌浩任政委,总指挥是徐向前,按照我党党指挥枪的原则,陈昌浩拥有这支军队的最高指挥权,那年他才25岁。

陈昌浩虽为一军统帅,但他却经常亲自率部冲锋陷阵。

在第四次反围剿战争中,红四方面军与敌奋勇激战,顽强地抵抗着敌人的进攻,但仍然难以打破敌人的围剿,大部分根据地落入敌手,红四方面军面临着被敌人从四面包围的危险。

为了保存实力,红四方面军主力决定奋力突围,离开鄂豫皖苏区,向平汉线以西转移。

在这种情况,作为全军统帅的陈昌浩,率领前卫部队,担负起了为主力部队冲锋开路的重任。

红四方面军在转移的过程中,敌重兵一路围追堵截,当大部队行至枣阳西南的土桥铺时,被敌军包围。

陈昌浩指挥所部浴血奋战,最终杀出一条血路,成功掩护主力部队脱离险境。

然而,当大部队到达位于鄂陕边境的漫川关时,又遭到的强敌的围堵。

漫川关处处都是悬崖峭壁,被当地人称为鬼门关,其险峻程度可想而知。

看到被逼向了漫川关险地的红军,蒋介石欣喜若狂,他严厉督促各部队加快进攻速度,企图将红军一举歼灭在此。

面对正从不同方向快速逼近过来的大量敌军,红四方面军意识到自己已陷入极度的危险境地。

在这紧急关头,作为红四方面军最高领导张国焘竟然慌了神,提议让部队分散突围。

陈昌浩和徐向前一听就急了,在这种情况下,让部队分散行动,我们这不就是在自己创造被敌人各个击破的机会吗?和直接送死有什么区别?集中全军的力量与敌拼死一战,争取在敌人的包围大网上撕开一个口子,杀出一条血路,才是目前最正确的做法。

就在这时,我军从猎人那里获悉了一条通向北山垭口的隐蔽小道,过了垭口就可以进入陕西。

这个好消息让大家振奋不已,陈昌浩执意自己亲自率领两个战斗力非常强的团,前去攻打北山垭口。

在陈昌浩率部急速赶赴北山垭口的同时,敌军也正在拼命赶往北山垭口。

在这种情况下,陈昌浩果断决定,由自己带领十几名骑兵,先行去抢占北山垭口,其他人后面跑步跟上。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疾驰,陈昌浩率部先敌到达目的地,占据了高地,控制住了那条小道,紧接着,后续人马也赶了过来。

陈昌浩刚做好部署,敌军也到了。

由于我军占据着有利地形,因此在战斗中,我军以俯冲火力牢牢地压制住了敌人,守住那条生命线,最终掩护大部队成功突围了出来,脱离了险境。

陈昌浩在“北上”“南下”之间的抉择

1935年6月,红四方面军在四川与毛主席、朱德等率领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合。

就在大家为两军好不容易相聚欢喜不已,准备团结一致战胜强敌时,张国焘却在心中打起了小算盘。

他认为红四方面军人数已达十万之众,而红一方面军的兵力却还不足两万人,应该由自己来掌控军队的最高指挥权。

为了顾全大局,党中央很是宽宏大量,让张国焘接替周总理,担任了红军总政委一职,同时还将陈昌浩推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并担任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的要职。

随后,合并在一起的两支方面军,又重新分为左、右两路军,陈昌浩和徐向前带领右路军,随中央率先北上,朱德、张国焘率左路军紧随其后。

可谁知张国焘根本就没打算北上。

毛主席看到左路军迟迟没有跟上来,于是与陈昌浩、徐向前联名致电催促。

出乎众人意料的是,此时的张国焘,正在密谋着要挥师南下,去设立新的中央机构。

面对毛主席等人发来的电报,张国焘根本不予理会,而是给陈昌浩发了一封密电,令陈昌浩率右路军停止北上随他南下。

其实,在党中央决定北上时,陈昌浩是支持党中央这一决策的,但面对张国焘让他率部随其南下的指示,他却鬼使神差的服从了,在最关键的时刻,他倒向了张国焘这一边。

毛主席觉察出陈昌浩对党中央北上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为了避免发生内部冲突,便果断率领右路军中的红一方面军部队,悄然脱离右路军,单独向北挺进。

由于方针路线不正确,红四方面军在南进的过程中遭到重创,总兵力锐减过半。

在经历了南下惨败的沉痛教训后,陈昌浩幡然醒悟,改变了对张国焘的态度,与贺龙、任弼时、朱德、刘伯承联合起来,对张国焘施加压力,迫使他撤销了伪中央,同意回头北上的决定。

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追上了中央红军。

西路军失败 成为陈昌浩的人生转折点

红军三大主力在西北胜利会师,红军力量得以壮大,西北的抗日形势越来越乐观。

本以为可以将红军消灭在长征途中,没想到红军却奇迹般的在西北发展了起来,这让蒋介石感到了恐慌,于是调兵遣将赶赴西北,对刚在陕甘地区立住脚的红军实施大围剿。

为了粉碎敌人的围剿计划,党中央决定发动宁夏战役,控制黄河西部区域,目的是与苏联建立起联系通道。

随后,由红四方面军改编的西路军,在陈昌浩和徐向前的率领下踏上了悲壮的西征之路。

红军的此次西征,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一项都不占,在西征途中缺医少药,没有补给和后援。

后来由于突发状况,党中央被迫叫停了宁夏战役计划,西路军接到新的指示,在山丹、永安地区建立根据地。

面对上级的这一指示,徐向前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因为单凭西路军这支孤军,战胜强敌建立根据地,这无异于异想天开。

徐向前觉得上级应该是对西路军的境况不了解才做出这样的指示,但他作为军中统帅,不能拿着全军将士的生命当儿戏,明知此举是送死,却还要机械的执行上级命令,这是不负责。

徐向前心急如焚,他立即找到陈昌浩,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当前西路军面临的局势极其复杂,必须重新制定可行计划,不能不加变通的机械地执行中央的命令。否则,完不成任务是其次,最可怕的是,会将整个西路军推向绝境。”

然而,陈昌浩却对徐向前所说的这些不以为然,反而指责徐向前不应该违抗中央的指示,随后两人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但由于陈昌浩是总政委,权力在总指挥徐向前之上,陈昌浩不改变计划,徐向前也只能服从。

就这样,西路军在执行上级指示的过程中,遭到在兵力、火力等方面,占尽优势的马家军的轮番攻击。

经历了一场又一场血战之后,弹尽粮绝、孤军作战的西路军,一步一步被逼到了鬼门关。

到了1937年2月,伤亡惨重,只剩下万余人的西路军,再次遭到强敌的攻击,被围困在倪家营子,处境万分危急。

绝境中,陈昌浩同意了徐向前提议的东返自救的提议,随后经过一番激战,总算成功突围了出来。

这时陈昌浩又产生了新的顾虑,上级的指示是在这里建立根据地,这样不经上级同意私自东返,怎么可以?于是在他的坚持下,西路军又重新返回了倪家营子。

当西路军再次陷入敌军重围,不得不再次突围自救,此时的西路军从起初的两万余人,锐减到了三千余人,被逼退入祁连山。

西路军惨败后,徐向前和陈昌浩按照上级指示,返回延安去汇报情况,其余的人留在祁连山与敌周旋打游击。

陈昌浩死里逃生回到延安,向党中央检讨了西路军失败的原因。

1938年,他因身体原因前往苏联疗治,此后,他便淡出了我军高级领导层,在之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再也没有看到他的踪影。

1952年,他重新回到祖国后,他被安排到中央翻译局任职,在这期间,他兢兢业业,将大部分精力倾注到了工作上,翻译很多苏联经典名著。

从回国后,一直循规蹈矩,埋头在翻译著作工作中的陈昌浩,在那段特殊时期,还是在所难免的受到了冲击,主要原因就是他在长征途中,支持张国焘挥师南下,以及随后的西路军失败。

虽然陈昌浩极力解释,但根本没人理会,在遭遇了一次又一次不公正的待遇后,他已是身心俱惫,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最终到了无法承受的地步,于是便产生了自杀的念头,随后吞服了大量的安眠药,悄悄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结语:

纵观陈昌浩的一生,曾是那么优秀的一位红军高级指挥员,而且担任着重要的军领导职务,深受党中央领导人的赏识和信任。

但由于在关键时刻,他未能明辨是非,意志也不够坚定,明知上级的指示不正确,但却一味的盲目服从,这实际上就是没有担当,缺乏责任感的一种表现。也正因为这些弱点,才导致他的人生从辉煌滑落到悲剧。

不过,陈昌浩毕竟在战争年代为革命做出过贡献,因此,在国家拨乱反正之后,他被得以平反,时任军委副主席的徐向前亲自为他主持了追悼会,并在悼词中肯定了他的功劳和贡献。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