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中国打的一蹶不振,基辛格说:这是连美国自己都不想提到的战争

不急不躁文史 2025-02-10 21:14:36

如果说哪个国家是近300年以来发展最快,实力最强大的国家,那么美国肯定是当仁不让的选择。

在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后,科技先进的美国显然成为了世界上第一梯队的发达国家,而无论是先前的苏联,还是如今的中国都因为时间较短仍在处于追赶美国的发展阶段。

当然历史给了美国选择的机会,在每次战争中,美国几乎都毫无压力的取得了压倒性胜利,这也是无可争议的实力和能力体现,这也成为美国人在国际舞台上嚣张跋扈的根本原因。

不过有一场战争却是美国人始终不愿回想起的噩梦,那就是1950年的朝鲜战争,就连基辛格都说:“这场战争让美国人受到了重创,时至今日如今也不愿再度提起。”这场战争的胜利也成功打破了美国人对我们的经济封锁和政治垄断。

那么在抗美援朝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人民志愿军又是如何击败美军的呢?

抗美援朝的决定

在1953年的板门店,美中韩朝四国齐聚,本是一场签署停战协议的会谈,但在会场上却暗流涌动,每个人的脸上都有着不同的神情,美韩二国的代表人脸色阴沉,几乎没怎么说话,而中朝二国的代表则神情自若。

停战的补充协议很快签完,美国一方头也不回的扬长而去,曾经野心勃勃的联合国军也犹如丧家之犬一般回到大洋彼岸。

二战结束之后,朝鲜地区的地位十分尴尬,本就属于殖民地的他们被美苏两大阵营分割控制,一个半岛上形成的两个政权,一个是美国扶植的李承晚,一个是苏联扶植的金日成。

长久积攒下的思想差异让两国之间的矛盾频发,两国身后的美国和苏联又疯狂推波助澜,最终导致了一场世界大战的发生。

而在当时尽管苏联俨然成为世界第二大国,但是比起美国的地位还是相差不少,有了美国人的支持,李承晚显然有了不少底气,但是战争的结果却让人们大跌眼镜,不到一周李承晚的军队就被打的丢盔卸甲,一度也到了投降的边缘。

其实本来这场战争是韩国和朝鲜之间的内部矛盾,但是自诩“世界警察”美国偏要横插一脚,这就让原本取得上风的朝鲜人一时间面临各种威胁。

面对强大的联合国军,朝鲜人显然没有太多的招架之力,这场战争也就此呈现了一边倒的局势。

事情发展到这个层面,朝鲜也曾寻求过苏联和中国的帮助,但这毕竟是他国内政,而且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不久,谁也不想被卷入到新一轮战争中,中苏两国也十分慎重一直未表态。

但是我们国家出于和平的忍让却让美国人以为我们害怕打仗,本来局势控制在朝鲜半岛就可以,美国人偏偏要把战火引到鸭绿江一带。

这对我国领土完整也有着不小的威胁,尤其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这就相当于在明面上挑衅我国政权。

在党内会议上,很多人提出要出兵朝鲜,但是也有不少人提出了反对意见,究其根本也是因为美国实力太过强大,而在最后毛主席却说:“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事实证明毛主席的战略构想确保了我国成立后近100年的国际形式安全,美国更是吃到了近代以来最惨烈的战场教训,从各种层面考虑都是绝对必要的一次出兵,只不过这次出兵的取胜,却也是用战士的鲜血筑成的一场惨烈胜利,也成为许多人不愿再度回首的一段往事。

朝鲜战场上的决绝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从鸭绿江出发开赴朝鲜,担任总司令员的是开国元帅彭德怀,在人民志愿军对面的是美国的五星上将麦克阿瑟。

在志愿军进驻朝鲜之时,麦克阿瑟看着这支比起美国部队装备低下,穿着简陋的中国军队,心中也不免多有轻视之意。

在美军内部麦克阿瑟还曾放出豪言:“要给中国军队一点颜色看看,要把他们击退到旧石器时代。”

但令麦克阿瑟始料未及的是,在两军的第一次作战直面对话中,就是这样一支他看不起的非现代化军队却把装备优良的美军打得首尾不能相顾。

麦克阿瑟为他的傲慢和轻视付出了代价,美国军队也不得不接受失败的结果,被迫退守到“三八线”附近。

这次战争的结果传到了两国后方,一边是我国的振奋,另一边则是美国人对麦克阿瑟的嘲讽,这些负面评价和声音也成为这位五星上将一生永远不愿再度回忆的经历。

不过对于正视起这场战斗的美国人来说,短暂的失利改变不了他们膨胀的野心,在朝鲜半岛上一场场残酷的战斗也在折磨着双方的神经,其中最为惨烈的还是上甘岭战役。

1952年在这块不足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两军作战超过40天,战斗到最后,白刃战更是成为这场战争的主旋律。

从10月14日到11月25日,旷日持久的战斗中,上甘岭高地也多次易主,每一次的争夺都是一次血与泪的交织。

面临着极度恶劣的环境,面对着武器装备的落后,人民志愿军没有轻言放弃,而是凭借着不屈的战斗意志和联合国军战斗到最后一刻。

在这场战役中,也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其中黄继光和孙占元的故事直到如今都为之传颂,一个不计个人安危舍身堵抢眼,一个和阵地共存亡,坚守到了最后一刻。

这场作战也正是在这么多甘于奉献,不计生死的志愿军英勇付出下,才换来了最后的胜利。

这场战役的胜利虽然付出了极高的代价,但是却奠定了之后的战场局势,让敌人不得不重新回到谈判桌上进行友好和谈,上甘岭每一寸土地都是志愿军战士们用血灌注的民族之地,不容侵犯也彰显了民族气魄。

惨痛的胜利

1953年7月27日,对朝鲜人民来说是一件大事,中美韩朝四国在板门店签署了停战协议,一场谈判四国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状态,一边是胜券在握,一边则阴沉着脸。

战争结束后,两国也统计了在这场战役中的伤亡人数,这场战役累计进行了3年零32天,美国一方死亡人数为36500余人,受伤10万余人,失踪和被俘虏共计1万余人。

这场战役的另一方人民志愿军的代价则更为惨重,牺牲超过11万人,受伤超过20万人,其余失踪和被俘虏也在5万人左右。

如此来看,这场战役的最后虽然是以中朝人民取得了胜利,但是却是以巨大的牺牲和伤亡比例换来的。

面对着已然投降的美国人,中国军队实在也难以说是取得了绝对的胜利,而这场战争的惨烈也让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的中国军队患上了“火力不足恐惧症”。

当然对于战争的另一方美国人,他们同样在价值观上受到了严重打击,作为一个骄横野蛮已久的国家民族,在他们眼中,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就应该是向他们俯首称臣的第二世界国家,只有自己欺负侵略别人的份,根本没有别人和自己叫板谈判的资本,尤其是面对军事经济都不如自己的新国家,这次失败也成为美国人不愿再度回首的一段惨痛经历。

原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算得上十分了解中国的人,在2011年他撰写的一本自传中也曾谈到半个世纪以前的这场战争:“毫无疑问这是中美两国第一次的正面对话,这场战争毫无疑问美国是输得一方,也是至今无数美国军兵不愿提前的旧事。”

在朝鲜战争结束之后,美国不得不退回“三八线”以内,而在撤兵回国时,不可一世的美国人留给韩国军队的最后一句话是:“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要轻易和中国陆军交锋。”

从1953年之后,傲慢的美国人在对待战争问题上不得不重新审慎谋划,尤其是在亚洲战场上,他们变得更加敏感多疑,对待中国是否出兵也总是极其谨慎,后来的越南战争期间美国的反映就是最好的证明。

时至今日中美两国在和平共处的原则基础上,本着互相尊重互相认同的理念仍然有着更进一步的交流融合,不过这些发展和和平都是建立在当初那一场直面对话之后,中国也用一次次实际行动证明了尊严只存在于剑锋之上,只有强大才是获得别人尊重的最好方式。

结语:

对于任何国家来说,战争永远不是一件值得歌颂的往事,但是再度回首,想起曾经那些缺少物质生活,但却有着富足精神世界的革命先烈,能够为了未来的胜利和国家的发展奉献自己最宝贵的生命,这样的大无畏精神怎能不让人钦佩。

如今的生活也正是有这些人的无私付出,才换回了几代人的和平与安宁。

史料来源:[1]石善涛:近十年来抗美援朝史研究述评[J].当代中国史研究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