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1月2日,一个叫葛拥宪的年轻人被湖南省衡阳市公安局的五名刑警在一处街角僻静处当场抓获。被抓获的当儿,这年轻人奋力反抗,并大声叫嚣和质问:“我犯了什么罪,你们就乱抓人!”
然后,当刑警同志向他当面出示搜查令,并现场从他身上搜出0.5克海洛因和一支注射针管,原先脖子处青筋突出、满脸通红,大声分辩的嚣张气焰立时就靡了。此刻的葛拥宪就像霜打的茄子,颓丧得低下了头。
很快,葛拥宪就被送到当地一家戒毒所强制戒毒,戒毒成功后,又被关进劳教所,被处以一年以上劳动教养。
这一次,来自衡阳市公安局的刑警同志之所以能如此轻易就像一名吸毒分子抓获,是因为早在一周之前的10月25日上午,他们接到了一位80多岁的老人的实名举报。当时,负责接待这位举报老人的还是公安局局长张超维。
张超维清晰记得,那天早晨,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身穿一身旧军装,戴着一顶旧军帽,拄着一根黑亮的拐棍,颤巍巍缓缓走进公安局大厅。
当时,张局长正准备外出办事,一见到老人,他立刻快步走上前去,将老人搀扶进接待室,又赶快给老人送来热茶。
张局长搀扶着老人坐下后,老人明显情绪激动,只见他将拐棍慢慢放在沙发边,用右手从上衣口袋里颤抖着拿出一纸申请书,张局长接过申请书一看,原来老人是恳请公安人员将自己屡教不改、多次吸毒的儿子葛拥宪依法逮捕,关进劳教所。
张局长一面读着申请书,一面安抚着老人,然而,老人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一遍遍诉说着吸毒儿子种种不孝之举、盗窃行为。说到动情处,老人止不住老泪纵横。
谁都知道,家丑不可外扬,可是,老人更知道,如果再一味姑息儿子,早晚会将他永远推动万劫不复的火坑。因此,这个大义灭亲的“恶人”,老人决定自己来做。这才有了后来刑警同志的搜查逮捕葛拥宪之举。
当已经进入劳教所的葛拥宪,得知将自己举报并直接导致他锒铛入狱的,竟然是自己的亲生父亲的时候,那一刻,葛拥宪顾不得父子之情,当着其他劳教人员的面,对父亲破口大骂。
可是,葛拥宪口口声声骂着那个不顾亲情的父亲,却是全国人民人人敬仰的大英雄,他和他的战友们的光辉事迹,曾经被写入小学语文课本,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当然也包括衡阳市公安局局长张超维。
因此,25日一大早,当张局长一眼看到颤巍巍走进公安局大厅的老人,立刻上前迎接,热情招待。老人儿子葛拥宪吸毒的事,张局长此前也有所耳闻,为之不胜惋惜。
这位老人就是狼牙山五壮士之一的葛振林。
1941年9月25日,日军围攻河北省易县的狼牙山地区,当时,形势十分严峻。葛振林隶属的晋察冀军区第一分区一团七连正是负责掩护当地百姓和大部队安全撤退的。
葛振林时任七连六班副班长,他和班长马宝玉、战士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等人不顾个人安危,坚决完成掩护任务。
当时,负责掩护断后的葛振林一行,且打且退,直到他们来到了一个岔路口。岔路口有两条路,往右走,就是跟随主力部队和群众撤退的路线,可以到达老君堂;往左走,则是棋盘陀,那里,山高林密,三面都是悬崖峭壁,是条死路。
葛振林清楚记得,他和班长马宝玉来到岔路口,班长回头看了一眼战友们,想都没有想,就直接手持枪支,往左一指,大家心领神会,毫不迟疑地跟在班长身后,将后面的敌人引向了棋盘陀那条死路。
战斗从中午时分一直延续至黄昏,葛振林他们把子弹打完了,最后一颗手榴弹也在敌人的头顶开了花,这之后,他们用石头狠狠砸向山下的敌人,直到筋疲力竭,满手血污。
在棋盘陀的最高处牛角壶,葛振林和四位战友被日军逼到了绝境,弹尽粮绝,这时,日军的一个少佐决定抓活的。
走上了棋盘陀,他们就没有打算活着走出去。如今,料定大部队和当地群众都已安全撤离,葛振林他们一行五人无限欣慰满足。
在将手中耗尽弹药的枪支扔下悬崖之后,他们五人最后看了一眼天边的落日,相视一笑,在宁死不当俘虏的坚强决心下,勇敢跳入了深不见底的悬崖中。他们中最小的战士胡德林只有18岁。
葛振林记得,当时,他是和战士宋学义手挽手跳下悬崖的。后来,班长马宝玉和战士胡德林、胡福才壮烈牺牲,葛振林和宋学义在跳下悬崖之后,却挂在了悬崖下的树枝上。
宋学义的左腿被树枝刺穿,而葛振林的头部则被树枝刮破了一个很大的伤口。从那以后,葛振林出门总要戴一顶帽子。
后来,劫后余生的葛振林和宋学义两人互相搀扶着,在悬崖下一个叫双鞍岭的地方一瘸一拐艰难前行。
幸运的是,他们在这里,遇到了19岁的余药夫,余药夫将两人背至附近的一处破庙之中,又幸得此地一位道士出手相救,给两人上药止血包扎,两个人才侥幸捡回一条性命。
伤愈回到部队后,他们俩受到了时任晋察冀军区司令聂荣臻同志的亲自接见,并授予他们狼牙山五壮士的荣誉称号。
从此后,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在中华大地上广为流传,直到进入语文课本,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在受到所在部队嘉奖后不久,葛振林就和宋学义一起被送到抗大学习深造。
1944年,宋学义在一次战斗中腰部受伤严重,无法继续作战,不得已只有转业离开了部队。
葛振林则继续随军作战。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之后,葛振林还参加了地方剿匪战斗和抗美援朝战争,先后六次负伤。
1955年,葛振林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解放勋章。
告别了战场之后,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葛振林曾先后担任湖南省公安队副队长、衡阳市人民武装部副部长等职。
1982年,葛振林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以后,他也没有闲着,先后担任了近200多家中小学校的校外辅导员,给孩子们生动讲述革命战斗故事,培养孩子们的爱国报国之志。
1986年9月25日,是狼牙山五壮士先进事迹发生45周年纪念日,河北省决定在这一天举办狼牙山五壮士纪念塔重建落成典礼。
葛振林和余药夫一同受邀出席了落成典礼。在典礼现场,见到了当年的救命恩人,又想起去世的宋学义,葛振林和余药夫两人紧握双手,泪水湿了眼眶。
这么多年下来,葛振林已经记不清自己作过多少次报告,讲述过多少革命战斗故事,可是,每当大家让他细细讲述狼牙山五壮士的壮举时,葛振林总是百般不情愿,他情绪激动地表示:
“咱们都是八路,那个时候,你们还不知道吗?换了你们,你们就不会跳吗?”
“人们尊敬我是狼牙山壮士,但和那些长眠于地下的战友相比,我又算什么呢?光荣属于党和人民。”
身份职责所在,义不容辞。葛振林始终觉得,自己只是做了应该做的分内的事,不值得大肆宣扬。
1971年,同生共死的战友宋学义去世了,后来,救命恩人余药夫也去世了。如今,当年的狼牙山五壮士只剩他一人活在这世上了,他觉得自己是在替牺牲的战友们活着,他还想再多活两年,他解释道:“我已经替老班长他们活了60年,但还想替药夫和学义再多活两年,最想替战友们见证抗战胜利60周年。”
当一家报纸公开登出《五人重于泰山,一人轻如鸿毛——狼牙山有六人》的文章,别有用心地企图诋毁污名化狼牙山烈士壮举的时候,葛振林坐不住了,他勇敢站了出来,公开指责文章失实,要求作者删除文章,并公开道歉。
作为幸存者,他不能容忍任何人诋毁自己牺牲的战友。
在中小学校,葛振林是人人崇拜的抗战英雄;在邻居们眼里,葛振林是个艰苦朴素的和蔼老人;在社会公众面前,葛振林是刚正不阿的勇敢斗士,老而弥坚。可是,让葛振林怎么也想不通的是,自己为何就不能教育好走上人生歧途的三儿子葛拥宪呢?
葛振林有四个儿子,只有大儿子葛长生从军后在广州军区任文职,其余三个儿子都是普通工人。四个儿子中,和葛振林生活时间最长,也是葛振林最疼爱的正是三儿子葛拥宪。
小时候葛拥宪还算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直到有一天,老师在课堂当众宣布:“同学们,英雄葛振林就在我们衡阳,而他的儿子就在我们班上”,从这时候开始,年少无知的葛拥宪彻底飘了。
之前,因为葛振林的刻意隐瞒,岁数太小的葛拥宪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父亲竟然是狼牙山五壮士之一,直到这一天,从老师口中得知父亲的真实身份之后,在学校里,葛拥宪每天都享受着全校同学极度崇拜的眼光。
很快,葛拥宪就在学校开始到处打架,惹是生非。当葛振林得知儿子在学校的恶行之后,怒不可遏的他,当即揪着儿子的衣领,带着他挨家挨户给家长和同学登门道歉。
原本,葛振林以为这样的教育方式会让儿子痛改前非,却怎知,不但没有让儿子有所改变,反而增加了儿子在心中对父亲的怨恨之情。
1974年,葛拥宪从衡阳师专附中毕业之后,按照当时的学校政策,被分配到了衡阳县石塘公社知青点参加劳动。
三年后,葛拥宪跟随知青返城大军一起回到了城里。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中,葛拥宪第一件事就是开口让父亲找人给他安排个好工作。此时,在葛拥宪心里,他认为父亲是大英雄,凭借着这层关系,自己说不定还能当上个国家干部呢。
岂料,父亲的一番话,给葛拥宪当场浇了一身冷水,从头凉到脚:“你虽然是我儿子,但是不能搞特殊。别人能干的活,你为什么就不能干?我是不会为了私事去求组织帮忙的,你就死了这条心吧。”
父亲毫无转圜余地的一番话,让葛拥宪生气极了,然而他也无法可想,最后只得服从组织安排,到衡阳市建湘柴油机厂当了一名普通的工人。
从小就懒散游荡惯了的葛拥宪,哪里耐得住在工位上日复一日重复同样的工作?很快,葛拥宪就勾搭上一帮狐朋狗友,班也不上,成天吃喝玩乐,通宵打牌,还三天两头往深圳广州跑。
当葛振林问起他的情况时,他竟煞有介事说,自己在跟着别人后面学着做生意。葛振林觉得自己老了,力不从心了,他甚至狠心想,随他去吧。
然而,此时葛振林不知道的是,与成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相比,更可怕的事是,葛拥宪竟然偷偷跟着别人后面学着吸毒了。
1994年建军节前夕,葛振林受到上级邀请,要佩戴红旗勋章,前往北京共度建军节。可是,在出发前一夜,葛振林找遍家中的每个角落,都找不到那枚金质红旗勋章。
葛振林很快就怀疑起了儿子葛拥宪。在严厉逼问之下,葛拥宪交待说是自己偷拿了父亲的红旗勋章,当了六百块钱,都拿去买毒品了。
得知这一不幸消息后,悲愤交加的葛振林,二话不说就将儿子扭送到了黄茶岭派出所。派出所的民警同志考虑到葛振林的老英雄身份,只是对葛拥宪训诫教育一番后,又将他释放了。
原本,葛振林认为派出所给儿子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他相信葛拥宪会痛改前非。哪知,不久之后,葛拥宪又开始偷偷吸毒。并且,由于吸毒需要大量花钱,没有钱的葛拥宪开始到处借钱。
家里的钱物也隔三差五的丢失。葛振林存折上的三百元钱被人偷偷取走了;他放在床下的一百四十元党费也不翼而飞了;甚至连家里仅剩的几条香烟也在一夜之间不见了踪影。
不久之后,又有人上门找到葛振林,要求他替儿子还债。
那一刻,葛振林心如刀绞。他知道,面对这样一个逆子,苦口婆心的劝说已经没有用了,他曾经一次次写下的“不再吸毒”的保证书,都是一张张废纸。如今,如果再不把他送进戒毒所,只会害了他,只会毁了他的一生。
深夜不眠之时,葛振林不觉长叹一声:“我影响了几代人,却管不住自己的儿子,真是可悲啊······”
这一次,葛振林痛定思痛,他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把儿子送进戒毒所。那日,葛振林一个人独自来到衡阳市公安局,对公安局长郑重说道:“他既是我的儿子,更是一个普通公民。再这样下去,他不仅害了自己,还会害了别人,害了社会。我怎么能还顾惜我这张老脸呢。”
让人欣慰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劳动改造,葛拥宪进步明显。他从原先的对父亲破口大骂,到后来冷静思考,逐渐理解了父亲。后来,葛拥宪还协助公安部门查获了一个特大吸毒贩毒团伙。
得知儿子表现良好,葛振林于心甚慰,又去看望儿子,对他深情说道:“我不怪罪你卖掉勋章,只要你好好改造,我等着接你回家。”
2005年3月21日,88岁的葛振林因病去世。在父亲的葬礼上,三儿子葛拥宪哭得最凶,哭得最伤心。他说,老人最疼他了,他曾怨恨父亲,现在父亲不在了,他是那么想他。
在衡阳警备区招待所,有一栋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斑驳陈旧的二层灰砖小楼。楼前小小的院子里,种了数畦绿油油的小白菜,沿着菜园子四周,又整整齐齐摆放了数十盆鲜艳花木。小院围墙处,还有一株百年老樟树。
樟树下,人们在夕阳西下的夏日傍晚时分,常常能看到一位坐在藤椅上的鬓发花白的老人。那根黑亮的拐杖,静静放在藤椅旁,陪伴老人度过一个又一个晨昏。
如今,藤椅上的老人葛振林走了。老英雄带不走的是儿孙们对他永远的怀念,还有留在人们心上的那份厚重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