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5年1月28日,下午5点左右,土城战斗已持续一个昼夜。中央在收到二局的准确情报后,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
土城战斗是毛泽东复出后亲自指挥的首战,同时也是决定中央红军命运的生死之战。这时一方面是敌情异常严重,另一方面,中央红军仍未能摆脱湘江血战的阴影,作为指挥者的毛泽东,实际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稍有不慎,哪怕是出现一次重大失误,都可能造成中央红军覆灭或被打散而不可收拾。
接下来一步都不能走错,必须分外谨慎。从二局的情报中可知,周边敌军已经全部压境,若继续与当前之敌纠缠,红军一定会面临全军覆灭的危险,后果不堪设想。基于这一认识,毛泽东果断决定改变作战和行军计划,抢在敌人的包围圈完全合拢之前,立即撤出战斗。
撤出之后往何处去,当时很多人可能都没想到,或来不及想,但毛泽东不仅想到了,而且经过了深思熟虑。
若以对弈来比拟用兵,毛泽东是一个在下第一步棋时,就能看到第二、第三、第四乃至最后一步棋的顶尖高手,正如他自己在文章中所写,“在打第一仗之先,必须想到第二、第三、第四以至最后一仗大体上如何打法”,同时“还要想到下一战略阶段的文章”。

根据土城战况和二局上报的敌情,毛泽东的判断是:红军以疲惫之师,要攻破川军的层层防线,按原方案北渡长江,几无胜算;东去湘西,早已被证明是一条绝路;贵州的黔军最好打,但随着中央军薛岳部的屯聚,那里已是危地。
北渡不行,东去不可,南下危险,剩下只有往西,舍此再无捷径。当天下午,在决定撤出战斗的同时,毛泽东派人给曾希圣送去一份手令,要求二局指定专门电台,限三天内把云南军头龙云及其下属电台找到,并加以控制。
把这个手令与后来红军的行军轨迹结合起来,不难推断出,在红军受挫于土城的当日,一个避开敌军围堵,西去云南,北渡金沙江入川的设想,已在毛泽东的脑海中形成。
继遵义会议之后,红军长征史中的又一重要转折悄然开始了。
晚上9点左右,二局再次侦获潘文华急电,内容是吁请各路“友军”加入对红军的聚歼。
形势刻不容缓,在土城已几乎被围成了一个铁桶的情况下,能够首先冲出敌人的重重包围,就是胜利,1月29日,凌晨3点,中革军委根据最新掌握的敌情,向全军发出西渡赤水河的电令。

《一渡赤水1》,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
(本故事因字数较多,只能逐篇连载。如您希望一次性看完,亦可累积数篇阅读。纯为以文会友,介意者勿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