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渡再次受阻。1935年2月3日,二局破译数份川军密电,侦悉郭勋祺正率3个旅急进猛追,而在正北方向,又有5个川军旅重拳出击。
土城经验表明,这些川军部队都具有相当的战斗力,川南的叙永、古蔺一带活动范围狭小,一旦遭到其重兵围困,难以久持。于是中央红军当天就被迫继续西进云南,改向滇东北的扎西一带集结。
敌人进攻压力的加大,对红军无线电通信提出了更高要求,又反过来推动红军的通信技术不断得到积蓄和爆发。一到扎西,三局即实施有效的无线电静默,使得敌人根本无法通过侦听找到红军的准确位置。反过来,二局的侦译却得以大显其能——由于敌人也处在不停的运动当中,当时国内又没有建立有线电话网,所以蒋介石对参与“追剿”的各军、各师下达命令,主要也只能通过无线电报发送,而二局对其电令大多都能截获成功,破译成功率也几乎达到了百分之百。
那段时间,红军的电码破译活动达到了最高潮。2月7日至10日,二局在短短4天之内,连克6本白军新编密码。这些密本从中央军到川、滇、黔军都有,并且一日一换,可知国民党也并非不重视保密,只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红军技高一筹,已完全将对手给碾压住了。

一系列新密码的破译,使得红军总部对敌人各路“追剿”军的一举一动,包括兵力数量、行军路线、出发时间等可谓洞若观火。
因为判断红军的意图仍是北上渡江,川军7个旅自北向南,向红军压来;扎西南面的群山背后,滇军孙渡纵队3个旅从滇黔边境出发,直扑扎西,向红军西面调动;东面,中央军周浑元纵队3个师、黔军4个团,也在火速赶来。
东面之敌尚远,离扎西最近的是北面的川军,南面的滇军,两面敌军各自与红军的直线距离都仅有几十里。毛泽东通过亲自批阅和分析密电,敏锐地意识到,这两支地方军已经对中央红军形成了南北夹击的包抄之势。
继土城之后,红军再次身处危地,此时必须尽快拿出应对之策,不容决策者有片刻迟疑和彷徨。

《一渡赤水3》,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
(本故事因字数较多,只能逐篇连载。如您希望一次性看完,亦可累积数篇阅读。纯为以文会友,介意者勿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