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红军随即迅速摆脱正面川军,兵分三路,从包围圈的空隙中突出,然后在土城渡口,通过工兵连夜架起的轻便浮桥,西渡赤水河,向川南的叙永、古蔺快速退去。
只差一步,红军绝地逢生,此谓“一渡赤水”。
尽管红军转移得很快,但由于敌我已经缠斗在一起,转移途中仍有6个团被敌人分割,后他们大多突围会合,只剩下一个团,即1军团第1师第3团(红3团)不知去向。
发现红3团失踪,总部当即抽出一个营前去寻找。其时王诤给红1、3、5、9军团各配属2部电台,其中一部在军团部,一部用于机动,临时配属到执行特殊、重要作战任务的师或团。在派遣部队寻找的同时,时任红1军团无线电队报务主任的曹丹辉,奉命带上一部电台,随营出发,以方便与总部的联络。
搜索营刚走到一个叫大柏镇的地方,自己也被敌人包围了。营教导员临危不乱,说了句“找到三团就是胜利,一定要保护好电台”,便组织机枪班在前开路,把电台放在中间,他亲自断后掩护,率领大家向外突围。

说来也巧,当搜索营冲到大柏镇外的半山腰时,发现山上有部队,一联系,正是红3团。原来红3团因为不知道大部队的去向,无法行动,结果被困在了山上。
找到红3团后,曹丹辉当即在山顶开设电台,很快,电台就与总部取得联络,并得到了突围的指示。尔后经过几个小时的战斗和行军,他们一起突出重围,重新与红军主力会合。
事实上,在长征中,无论是相互联络,还是调度指挥,无线电通信几乎是唯一的手段和工具。当时三局的无线电第1、6分队,共同负责中革军委与各军团的联络,为保证中革军委对各部队不间断的指挥,身为三局局长的王诤便和政委伍云甫分开,王诤率6分队,伍云甫率1分队,两分队交替行军和工作。在此期间,二人和分队同吃、同住、同行军、同工作,有时甚至不顾劳累,亲自昼夜值班。
一渡赤水后,中革军委仍首先考虑绕过川军防线,从宜宾上游渡江,如果此路不通,再尝试从云南过金沙江。然而敌人也不傻,对于红军无论如何都要入川的这一意图,蒋介石、刘湘、龙云也都估计到了。
红军还在遵义时,蒋介石就急令刘湘设防长江沿岸,又命龙云集结滇军于贵州毕节,以衔接川军加强长江防线。红军刚过赤水,龙云亦综合各方情报,判断红军会由宜宾上游渡江,并提出了两步堵截方案。

《一渡赤水2》,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
(本故事因字数较多,只能逐篇连载。如您希望一次性看完,亦可累积数篇阅读。纯为以文会友,介意者勿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