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优先的价值共识立足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确立“护生态即谋发展”的核心思想。依托余村全球首提“两山”理念的历史地位,打造全国首个“两山”思想教育基地,开发沉浸式生态党课(如矿山遗址VR体验),强化村民与外来创业者的生态价值观认同。
三次分配的制度创新深化“433分配机制”改革(40%村民分红、30%再生产、30%村公益)。建立“生态贡献值积分系统”。将竹林碳汇收益(1.2万亩年固碳9000吨)、非遗传承参与度(如竹编艺人带徒数量)等纳入积分体系,积分可兑换创业扶持资金或教育培训资源。
文化IP的深层赋能构建“余村精神”符号体系:
物质载体:以镌刻“两山”理念的石碑为核心,建设“思想溯源长廊”;
精神传承:设立“余村创变者荣誉殿堂”,收录潘春林(春林山庄创始人)、胡斌(绿缘客栈主理人)等转型先锋故事;
价值传播:联合中央党校开发《余村共富方法论》课程,向全国输出治理经验。
竹产业七级变现体系按照“资源—产品—服务—品牌”路径深化产业链:
基础层:扩大竹缠绕管道产能(与中林集团合作年产3万吨市政管道);
增值层:开发竹叶黄酮面膜、竹炭纤维电池等高附加值产品(联合华熙生物等科技企业);
衍生层:推出“竹小满”系列饮品进驻长三角便利店,打造快消品牌。
全域旅游生态圈构建实施“1+3+X”战略:
1个核心引擎:升级余村大景区,串联天荒坪—山川空中廊道、云上草原等17个文旅项目;
3大特色带:竹林瑜伽养生带(携程独家运营)、矿坑艺术创作带(吸引美院师生驻地)、非遗体验带(56名竹编技师驻点教学);
X种融合业态:开发“碳足迹追踪游”,游客可通过低碳行为兑换生态产品。
数字赋能产业协同搭建“竹产业大脑”:
生产端:每根竹子贴溯源码,记录生长周期与加工路径(阿里云技术支持);
流通端:在杭州滨江设数字展销中心,实时对接长三角供应链需求;
消费端:上线“余村碳账户”,消费者购买碳汇产品可获绿色消费认证。
价值导向的引才机制
精准画像:按“研学教育、文化创意、零碳科技”等八大领域绘制人才需求图谱;
双向赋权:推行“技能入股+保底分红”模式,如非遗传承人可凭技艺占股30%;
飞地孵化:在杭州未来科技城设“余村创新飞地”,吸引数字经济人才远程参与项目。
分层培育体系
基础层:开办“两山工匠学院”,年培训500名竹匠、民宿管家(持证者薪资上浮20%);
进阶层:实施“青苗计划”,选拔30名青年赴浙大进修生态经济学;
领军层:设立“余村学者”席位,吸引周国模(竹林碳汇专家)等顶级专家组建智库。
价值回报生态构建“三金农民”收入结构:
薪金:民宿管家年均收入8万元;
股金:村民以竹林/宅基地入股合作社,年分红超200万元;
碳金:护林员通过碳汇管护额外增收1.2万元/年。
党建引领的共治体系
五村联治:联动山河村、马吉村等成立“大余村”党建联盟,统筹文旅资源开发;
数字监督:上线“清廉余村”平台,对生态补偿金、项目招标全程区块链存证。
生态补偿市场化机制
跨域协同:与安徽广德市建立夏阳溪流域补偿机制(水质达Ⅱ类标准奖励上游村庄);
碳金融创新:发行全国首支“竹林碳汇信托”,年募集资金500万元用于生态修复。
文化治理软实力
村规民约再造:将“每月参与生态志愿服务8小时”写入村民公约;
文明银行实践:推行“文明积分制”,积分可兑换创业贷款额度(最高30万元)。
品牌输出战略
标准输出:编制《美丽乡村共富指南》,向四川青神、贵州雷山等对口地区推广经验;
飞地经济:在长三角设10个“余村小镇”,输出生态产品与治理模式。
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
建成“两山”思想教育全国示范基地,年接待访学10万人次;
竹产业总产值突破50亿元,带动周边24个村集体增收超2亿元;
培育1000名“新农人”,人才返乡率提升至40%。
五大价值标签塑造
思想高地:联合国“最佳旅游乡村”升级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标杆村;
产业范式:竹林经济七级变现模式入选国家发改委典型案例;
人才沃土:“全球合伙人计划”吸引200个创新项目入驻;
治理样板:“四维协同”模式写入中央党校基层治理教材;
文明标杆:村民文明积分覆盖率达100%,成为全国乡风文明示范点。
结语:从“石头经济”到“价值经济”的文明跃迁
安吉余村以“两山”理念为魂,通过重构“思想—产业—人才—治理”四位一体发展格局,正在书写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样本。当竹林碳汇计量器与非遗工坊的织机声共鸣,当全球创业者的智慧与村民的笑容交融,余村证明:真正的共富不是简单的财富分配,而是让每个生命在守护绿水青山的过程中,找到自我实现的广阔天地。这种以生态价值为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的实践,必将为乡村振兴提供永恒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