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七,丹霞口小镇还在晨雾的温柔怀抱中沉睡,高老庄的檐角,红灯笼朦胧的光晕若隐若现,为这片古老的土地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高尔戈先生,这位高老庄的庄主,已早早起身,与员工们一同忙碌起来,清扫地面,整理房间,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着期待,因为他们即将迎接一批特殊的客人。
中午,阳光穿透薄雾,四十多位来自河西走廊的文化守望者和宝卷爱好者,带着祁连山的凛冽雪意和丝路古道的千年风尘,缓缓踏入这片土地。他们的到来,让高老庄瞬间热闹起来,一场意义非凡的非遗传承对话,在这个被称为猪八戒“故里”的地方,悄然拉开帷幕,如同一缕春风,吹进了文化的深处。
在“丝绸之路宝卷博物馆”內,泛黄的经卷安静地躺在玻璃展柜里,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解说员曹教授和葛馆长的声音轻柔而坚定,唤醒了那些被岁月尘封的记忆:从敦煌变文到明清宝卷,桑皮纸上工整的工尺谱,被烟火熏染的精美插图,无一不在展示着河西走廊作为“佛教东传中转站”的独特地位和重要使命。移步至泰真南院,飞檐下的铜铃随风轻摇,发出清脆的声响,与燃放的鞭炮声相互呼应,古建梁枋间色彩斑斓的彩画,与非遗传承人的雕花仿佛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无声对话。
午后,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青砖地上洒下一片片细碎的光影,此时,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来临了。志愿者们满怀敬意地捧出精心打磨的《八戒大战流沙河宝卷》,张掖博物馆的青铜铭文仿佛化作了灵动的音符,震旦古国的雄浑壮阔与流沙河的汹涌澎湃,在激昂的说唱声中一一重现。散文般的叙事,如甘州大地上层层起伏的麦浪,朴实而又充满力量;韵文的吟诵,似黑河水波,跌宕起伏,饱含深情;全新的曲牌唱腔,更是融入了胡笳的悠扬遗韵,让人陶醉其中。民俗专家任老眼中泪光闪烁,他欣慰地看到,传统宝卷的种子,正在年轻一代志愿者的努力下,生根发芽,焕发出新的生机。
研讨环节,气氛热烈而庄重,宛如一场神圣的“破卷”仪式。李教授从人类学的专业视角,深入剖析非遗传承的仪式空间;传承人牛先生则凭借多年的匠心,细致解构唱腔的转折与变化;年轻的志愿者阿朱,则大胆展示着在新媒体时代下,对非遗传播的创新构想。关于“守正”与“创新”的讨论,就像庄前解冻的溪流,既遵循着传统的脉络,又充满了春天的蓬勃活力。国学专家胡先生以莫高窟的“经变画”作比,形象地说道:“古人将佛经转化为精美的壁画,如今我们对宝卷的创新,又何尝不是一种新时代的‘经变’呢?”
暮色渐浓,不知是谁率先轻声哼起了《河西月令》的古老曲调。那悠扬的旋律,掠过古朴的重檐歇山顶,惊落了檐角蹲兽背脊上的积雪,簌簌地飘进庄前的溪涧。这溪水,终将汇入滔滔黑河,带着非遗传承的点点星火,奔腾不息,流向更加广阔的天地,续写着河西走廊的文化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