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屡次猜忌功劳第一的萧何,却从未怀疑位居第二的曹参

平民历史 2024-03-21 01:53:42

“萧规曹随,留侯画策,陈平出奇,功若泰山,响若坻隤。”扬雄《解嘲》中用典出自《史记》。

“萧规曹随”后来成了妇孺皆知的成语故事。“萧”是指萧何,“曹”则是指曹参,二人在汉初先后任丞相,萧何创立的规章制度,继任者曹参完全照章行事。

“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司马迁在《萧相国世家》中明确:刘邦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封为酂侯,而且受封食邑多。当群臣对此持有异议时,刘邦以“功人”与“功狗”为比喻予以驳斥。“功人”即萧何,负责发号施令;而“功狗”则是曹参等将相,执行号令追逐捕兽罢了。

在授爵封赏之后,又要对功臣侯榜进行位次排列,众臣一致要求按照战功曹参应排第一。但是,刘邦“心欲何第一”——心里仍想萧何排第一位,却无法驳斥众臣。此时,关内侯鄂君说曹参攻城野战是“一旦之功”,而萧何后勤补给则是“万世之功”,再次达成了刘邦所愿。

“于是乃令萧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刘邦不仅让萧何在功臣侯榜排名第一,而且还特意规定:上朝时允许穿鞋子携带配剑,又无需一路小跑。对萧何来讲,这既是极高的荣耀,也是极大的信任。

然而,即使萧何功劳至高、至尊荣耀又极度信任,仍不免遭刘邦猜忌。在《萧相国世家》中,萧何三次积极应对打消了皇帝的猜忌。

但是,无论是《高祖本纪》,还是《曹参世家》,功劳仅次于萧何的曹参,境遇似乎更好一些,刘邦竟然从未猜忌过他。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论功劳——曹参受赏高于萧何

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萧何于汉高祖六年(前201年)正月丙午被封为酂侯,在功臣侯榜排序位居第一。而平阳侯曹参则于汉高祖六年十二月甲申与汝阴侯夏侯婴等十人一起受封,在功臣侯榜排序仅次于萧何,位居第二。

汉初沿袭了秦朝历法,以十月为岁首。所以,曹参在前201年十二月受封要明显早于萧何于前201年正月受封。这意味着曹参受封平阳侯毫无争议。而“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曹参确定不会参与。

再对比食邑户数,平阳侯曹参受封一万六百户,而酂侯萧何仅八千户。这意味着曹参享受的农民赋税远比位居第一萧何多。况且,萧何这八千户食邑中还包括刘邦感恩额外赠送的二千户。刘邦做亭长时出差咸阳,同僚均赠送三钱差旅费,唯独萧何赠送了五钱。

列侯毕已受封,及奏位次,皆曰:“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史记·萧相国世家》

如果把伤疤视为军人的勋章,那么曹参身上至少有七十块。司马迁借用众臣之口为曹参歌功颂德,由此可见平阳侯的荣耀是在战场上以性命挣回来的。

此外,司马迁还对曹参的战功以数字形式体现,“参功:凡下二国,县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将军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马、侯、御史各一人。”“凡”为总计,“下”意思为攻克,“得”解释为俘虏、擒获。

同为“汉初三杰”的张良与萧何同时受封,刘邦则封赏张良三万户。但是,张良却只接受了一万户,而在功侯榜上排名却在第62位。

对比以上,刘邦论功行赏确实值得研究。刘邦从众将相中越级提拔萧何功劳第一,但食邑封赏却不是对应最高。而曹参、夏侯婴等十人最早受封,这意味着他们肯定不会参与争抢功劳事件。一切全凭皇帝决定,曹参默默接受了刘邦一切封赏。这既是刘邦对曹参的信任,也是曹参对刘邦忠诚的表现。

论出身——曹参萧何皆是豪吏

“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在《曹参世家》中司马迁开篇点明曹参与刘邦同属沛县老乡。而在《萧相国世家》中,“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相对于刘邦“沛丰邑中阳里人”,萧何似乎更亲近一些。

“秦时为沛狱掾,而萧何为主吏,居县为豪吏矣”,司马迁继续介绍,曹参在秦朝时任职于沛县监狱,而萧何则是县令主要佐官,在沛县两人均属于有权势的官吏了。

而萧何则“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因通晓法令律例无人能比而辅佐为沛县县令。“掾”、“吏”均为秦汉时官府属官的统称,萧何、曹参均为沛县属官。但是,“主吏”——主要佐吏萧何地位要相对高一些。

“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时,常左右之”,刘邦是平民的时候,萧何常常以县吏的职权袒护他;当刘邦成为亭长时,萧何又常常帮助他。

“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刘邦曾以吏员的身份到咸阳服徭役,县吏都送了三个大钱,唯独萧何赠送了五个大钱。为此,刘邦封赏萧何的食邑多了二千户。

“秦御史欲入言征何,何固请,得毋行”,萧何因为在吏员考核中获得第一名,御史想推荐萧何征召进京,萧何坚持辞谢,所以没有去成。所以,无论是个人能力,还是与刘邦的关系,萧何要比曹参强一些。

萧何、曹参均为刘邦沛县起义发起人之一,因为两者能力不同,所以身份也不尽相同。“参以中涓从”——曹参以中涓身份追随,“何常为丞督事”——萧何则辅佐督促落实各种事务。

“中涓”为官名,亦作涓人,是指主持清洁工作人员,泛指帝王亲近之臣,类似于谒者、舍人。“丞”也是官名,古代辅佐帝王的最高官吏。以中涓身份追随刘邦的人还有很多,诸如绛侯周勃、万石君石奋等等。而以丞辅佐刘邦的却只有萧何一人,足见刘邦对萧何的重视。

镇关中——曹参驻军监视萧何

汉二年(前205年)楚汉争霸,萧何为刘邦夺天下居功至伟。在《萧相国世家》中,萧何功绩概括为:镇守关中,辅佐太子,输送粮草,制定法令等等。

其中,司马迁尤为突出:“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刘邦多次失败弃军独自逃亡,萧何发动关中士卒,及时补充缺员。

“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刘邦因此将关中事务全权委托给萧何。无疑,刘邦此时对萧何尤为信赖和倚重,但这不代表完全信任。

“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前204年,刘邦在与项羽对峙期间,多次派人返回关中慰问萧何。刘邦从前线慰问萧何并非出于关心,而是不放心。

再看此间曹参忙什么。

“高祖二年,拜曹参为假左丞相,入屯兵关中。”“拜”,授予官职;“假”,代理;《淮阴侯列传》明确韩信为左丞相,曹参为副职。“关中”是刘邦的大本营,“屯兵”意思为驻扎、驻守。曹参一方面代理左丞相,一方面又带兵驻守大本营,目的何在?

首先明确“高祖二年”(前205年)应为“高祖三年”(前204年),此后紧跟着“月余,魏王豹反,以假左丞相别与韩信东攻魏将军孙遬军东张,大破之。”魏豹造反,据《高祖本纪》记载发生于前204年。

曹参驻守关中与刘邦慰问时间大致吻合。由此推断刘邦派使者慰问的同时,还派曹参驻守提防萧何。可见,曹参与萧何相比更受刘邦信任。

“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郤”(《曹参世家》),曹参身份卑微时,与萧何交好。等他们位居将相时,却产生了隔阂。萧何与曹参关系从友好到交恶大概因为此事。《萧相国世家》也有类似一句话为:“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和睦)”。

萧何为解除刘邦的猜忌,听从了鲍生建议将萧氏子弟派往刘邦大营。“汉王大悦”。

恰好,此时魏豹脱离汉军造反。于是,刘邦命韩信平叛,曹参跟随韩信出征。在平叛中,曹参不仅生擒了魏豹,还俘虏了魏豹的家眷。其中,薄姬(即汉文帝生母)就是此时进献给了刘邦。

战项羽——曹参带兵回援刘邦

平定了魏地,曹参受封平阳食邑。“因从韩信击赵相国夏说军于邬东(山西介休),大破之”——曹参继续追随韩信,在邬东打败了赵相国夏说。此处“因”作何解释值得琢磨!动词,介词,又或为副词?不同词性则意义大不相同。

韩信与故常山王张耳引兵下井陉,击成安君,而令参还围赵别将戚将军于邬城中。戚将军出走,追斩之。乃引兵诣敖仓汉王之所。——《史记·曹参世家》

韩信与张耳井陉口一战大败陈余、赵歇,而曹参则受命攻打邬城。“别将”是指与主力军配合作战的将领。戚将军弃城逃亡遭曹参追杀。此后曹参带兵返回敖仓——刘邦所在之地。

韩信派曹参单独作战是否有其他目的?曹参攻下邬城为何没有追随韩信大军,而返回敖仓?参照《高祖本纪》寻找其中秘密。

敖仓乃是秦朝依山靠河建设的粮仓,在成皋地界。刘邦彭城战败退守荥阳,以敖仓为依靠对抗项羽。项羽发现敖仓的秘密,多次派兵截掠汉军粮草。荥阳粮尽兵少,危在旦夕,刘邦弃城出逃。

刘邦回关中收集兵力欲再度东征,袁生建议南下吸引项羽,从而让荥阳、成皋得以休养。刘邦于是从宛(河南南阳)、叶(河南叶县)南下。

项羽果然带兵追来,但刘邦“坚壁不与战”。此时,彭越从后方袭扰楚军,打败了项声、薛公。项羽又掉头追击彭越。“汉王亦引兵北军成皋”——刘邦再次北上驻扎成皋。

曹参大概此时带兵回援刘邦。无论是应召回援,还是被逼回撤,对刘邦来讲绝对忠诚可靠。

项羽打跑了彭越,又掉头追打刘邦,先拔掉荥阳后包围成皋。刘邦再次逃亡,与夏侯婴两人一车从北门出逃,渡过黄河一路疾奔。

自称使者,晨驰入张耳、韩信壁,而夺之军。乃使张耳北益收兵赵地,使韩信东击齐。汉王得韩信军,则复振,引兵临河,南飨军小修武南,欲复战。——《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弃军而逃,又成了光杆司令。所以,假冒使者闯入韩信军营,夺走了大部分军队。

灭项羽——决战曹参并未参与

“韩信已破赵,为相国,东击齐”,韩信平定了赵国,被提拔为相国,然后领命攻打齐国。在《高祖本纪》中,刘邦带走韩信大部分队伍,“乃使张耳北益收兵赵地,使韩信东击齐”——派张耳北上收集赵地兵马,又派韩信攻打齐国。这与《曹参世家》在时间上对应了起来。

“参以右丞相属韩信,攻破齐历下军,遂取临淄”——曹参再次跟随韩信攻打齐国,战败历下军队,攻占了齐都临淄。

此时曹参身份再度变化,右丞相相对左丞相又是升迁。曹参此次升迁与回援有关,毕竟韩信与张耳(被刘邦任命为赵王)平定了燕赵,而曹参则返回了成皋。

由此推断:刘邦闯韩信军营,曹参应该跟随一起;而曹参回援大概率为刘邦召唤。曹参不仅支援了刘邦,也汇报了韩信战况,所以刘邦才会急驰北上夺兵。而曹参此次升迁并再度追随韩信,刘邦除了奖励之外,或许还有督军之意。

韩信受命攻打齐国,很快轻松拿下了齐国。因为郦食其已劝降了齐王田广(田荣之子),所以齐国放松了守备。

曹参平齐主要战功:跟随韩信打败项羽大将龙且,并俘虏了周兰;独立作战则俘虏了齐相田光,“守相”许章以及胶东将军田既。

“韩信为齐王,引兵诣陈,与汉王共破项羽”——韩信攻占了齐国向刘邦“乞自立为齐假王”——上书请求自己暂时代理齐王以安抚齐国。刘邦无奈派张良颁布诏命,并督促韩信派兵增援,一起攻打项羽。

“而参留平齐未服者”,曹参则留下平定齐国尚未臣服的人。当时齐国主要反对势力为田横及五百壮士。此时距离项羽灭亡尚有一年多,然而《曹参世家》却并无任何记录,说明曹参并未参与灭项羽决战,也未在齐地作战而是主要是安抚齐地。

前202年,项羽被灭,天下大定,刘邦称帝,“韩信徙为楚王,齐为郡”——韩信从齐王调迁为楚王,齐地改为郡县。“参归相印”,曹参则交还齐国相印。

佐齐王——曹参无为备受称赞

“高帝以长子肥为齐王,而以参为齐相国”,刘邦封庶长子刘肥为齐王,同时任命曹参为齐相辅佐刘肥。

参照《高祖本纪》,刘肥封齐锁定在高帝六年(即前201年)十二月。当时楚王韩信被举报意欲谋反,于是刘邦绑回洛阳并贬为淮阴侯。楚国则一分为二,堂兄刘贾为荆王,弟弟刘交为楚王。

与此同时,“乃论功,与诸侯剖符行封”,这是刘邦第一次论功行赏,曹参、夏侯婴等十将相分别受封。

汉十一年(前196年)陈豨造反,汉十二年(前195年)黥布造反,刘邦两次率兵平叛。

刘邦平叛陈豨时,“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吕后依萧何计策,诛杀了韩信。刘邦对此既高兴又担心,为韩信之死而高兴,又担忧萧何的能力。但凡吕后野心膨胀,与萧何联手,刘邦就成孤家寡人了。

“初入关中,得百姓心,十余年矣,皆附君,常复孳孳得民和”——初入关中便赢得民心,施政十多年又得到百姓拥护,而萧何又勤勉努力应和百姓。萧何政绩斐然,民望甚高,却是刘邦所忌讳的,“畏君倾动关中”。所以,刘邦又犯了疑心病。

曹参则以齐相国身份,两次带兵追随刘邦平叛。曹参伴随在身边,刘邦能够掌控。但是,曹参更让刘邦放心的是无为而治,这与萧何积极作为形成鲜明对比。

曹参任齐相,便向百余儒生征求治国建议,岂料人多嘴杂众说纷纭,曹参犹豫不决。此后,曹参听从了胶西盖公的建议——“清净而民自定”。治理齐国采用道家学说,“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

司马迁记叙了曹参接任相国“无为”之举,大概相齐也是“日夜饮醇酒”而“不治事”。天天醉酒而不处理政务,如此相国岂会有政治野心?难怪刘邦从未猜忌曹参!

曹参无为而治得到了萧何的认可,“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萧何将死之际向汉惠帝刘盈推荐了曹参。这老小子圆滑、聪明。

结束语:

老子在《道德经》说,“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范蠡读懂了老子的深刻含义,所以留下了经典名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这似乎是功高盖世者的宿命怪圈。

范蠡帮助越王勾践成功复仇雪耻,留下一纸书信悄然隐去。而文种则遭人谗言诬陷,越王勾践赐剑令其自杀。

在中国历史上,开国皇帝屠杀功臣司空见惯,有功而能善终者极少。汉朝的开国功臣诸如燕王臧荼、楚王韩信、九江王英布、梁王彭越、韩王信以及陈公利几、赵相陈豨等等均遭杀害。刘邦生性多疑,称帝之后杀戮功臣,导致功臣将相人心惶惶,诸如萧何、樊哙、卢绾等均遭不同程度的猜忌或怀疑。

而曹参,与萧何同为秦朝官吏,又同时追随刘邦,还成长为刘邦的左膀右臂,却始终未遭猜忌,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0 阅读:0

平民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