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军视角:第677团消灭解放军3765人,是不是吹牛?

南疆历史奇谈 2024-05-22 20:29:16

越军战史资料记载:1977年6月30日,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和执行新的任务,第一军区司令部决定在北太省军事指挥部独立步兵第1营的基础上成立步兵第677团(这个番号来源于组建时间,越文书写月在前,年在后),依旧隶属于北太省军事指挥部,命名为“”河桥团“”。从那个时候起,6月30日就成为了第677团的传统日。该团在战斗和建设的过程中,积极克服一切困难,出色完成各种任务,创下多项优异成绩,树立了“团结自强、主动创新、决战决胜”的传统。

面对北部边境日益复杂的形势,为了应对可能爆发的战争,1978年5月,军区司令部决定第677团改隶第346师建制,负责在师的一个方向上进行防守。受领任务之后,该团在银山县(高平省)接收新兵1000多人,使全团官兵人数增加到3000多人。同年10月,该团接到命令向茶灵(高平省)移防,部队齐装满员,负责高平战区第346师作战地域茶灵方向的防御。

1979年2月17日,保卫北部边境战争爆发。在高平省茶灵县边境线上,中国军队向茶灵-重庆方向进攻,首先直插马复山口,然后向原平方向推进,目的在于迅速占领高平市,然后深入内地。该团官兵按照作战预案,冷静、勇敢、顽强地坚守阵地,运用了许多创造性的作战手段,因此从最初的战斗开始,中国军队就遭受了强有力的阻击,他们发起的攻势进展迟缓。

在随后的日子里,第677团官兵不顾中国军队在兵力火力方面的压倒性优势,继续顽强奋战,战斗在每一个高地、每一条堑壕,坚决守住防御阵地和重要的制高点。其中最为典型的战斗是2月18日收复815高地的反攻战斗,该团给中国军队造成300余人的伤亡,缴获了许多武器和车辆。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中国军队加强了炮火准备,继续向第677团防御阵地推进,其中包括团部所在的931高地,但都被击退。特别是2月26日,第677团第6营在815高地四次击退了中国军队的进攻,歼灭了1个营,造成对方数百人的伤亡。在激烈的战斗中,第6营许多官兵阵亡。

在保卫北部边境战争中,该团防御方向的战斗非常激烈而且持续时间较长。该团在战斗过程中,始终依靠当地老百姓,坚持着防御区域,与茶灵地区的民兵密切配合,积极灵活地运用战术手段,顽强作战,不断击败中国军队的多次进攻。

1979年2月17日至3月18日保卫北部边境的战斗结果是,全团共造成中国军队阵亡3765人,摧毁15辆军用车辆和战车,以及武器装备一批。12月20日,越南国会授予该团第6营“人民武装力量英雄”称号。

随着北部边境斗争形势的日益缓和,在国际关系逐渐由对抗转向对话的趋势中,国家开始调整北方的兵力部署。1988年2月,该团将步兵第4营和所有营房移交给高平省军事指挥部,经过数次部署调整,稳定驻防于太原省富良县。

点评:越军第677团宣称在1979年的边境战争中,给解放军造成阵亡3765人的损失,牛皮吹到这种程度,令人叹为观止。因为在整个广西方向高平战区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解放军阵亡加失踪的总人数为3500人左右。第677团这样宣传,岂不是等于高平战区其他越军部队都在看热闹?

至于第677团吹嘘的两次815高地战斗,则为我军战史记载的第41军第123师第368团两次“两岭”(八达岭、八姑岭)战斗。第一次进攻两岭的时间是2月17日0时至17时20分,第2营担任主要攻击,从两岭东侧迂回;第3营担任辅助攻击,从两岭正面进攻;第1营为预备队。攻击发起之后,越军判明我军主攻方向,随即调整部署,加强了对侧后方的防御,使得我军进攻受阻且伤亡较大。12时,团指挥所命令预备队第2连从第3营方向加入战斗,攻占越军核心阵地。战至17时20分,全歼了两岭之敌。

可惜的是,由于情况报告不及时不准确,第41军指挥所不知道第368团已经于17时20分攻占了两岭(15时,军指担心部队天黑之前打不下核心阵地,如果敌人夜间组织反击,地形对我不利,指示部队收缩阵地;16时15分再次明确了这一指示),第123师遵照军指收缩阵地的指示,于18时命令第368团撤出阵地,导致两岭得而复失。事实非常清楚,两岭是我军主动放弃的,越军所谓2月18日组织反击成功,并造成中国军队数百人伤亡的说法纯属无中生有,谎报战绩。

第368团本来已经攻占了两岭,因为上级对情况掌握不及时,判断不准确,顾虑重重,不敢大胆发扬我军夜战特长,鼓励部队一鼓作气打到底,导致部队当晚撤离了既得阵地。这一错误指挥造成的后果是,一方面失去了乘胜向茶灵方向发展进攻的有利条件和时机,一方面又于2月26日组织第二次攻击(从2月26日14时至27日11时),增加了不必要的伤亡,教训是非常深刻的。

一名被俘的第677团第6营第10连下士供称,第10连原有官兵140人,经过中国军队的两次打击,阵亡高达107人,其余的大部分也负了伤,整个连队可以说被歼灭了。“你们第一次打得太猛了,没想到还会打第二次,第二次又比第一次更猛。”

作者为历史学硕士,大学讲师,专注中越战争史。

微信公众号:南疆烽烟正十年

1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