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纪德的《人间食粮》,我发现这5种认知,是越活越好的关键

幻翠聊文化 2024-11-24 03:31:21

1869年11月22日,纪德出生于法国巴黎,父亲是大学教授。

纪德从小热爱文学,1891年,二十岁出头的纪德,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小说。

这一年,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的声誉,已经达到了巅峰。

趁王尔德在巴黎小住,纪德千方百计见到了自己的文学偶像。

多年后,纪德的影响遍及世界,影响了加缪、萨特等一大批作家。

然而,纪德的人生,不是那种规规矩矩,按部就班的人生,他特立独行,甚至很多地方与世俗背道而驰。

恰如传记作家莫洛亚说:

纪德是声望极高的神圣的魔鬼。

纪德自己也宣称:

“我是异端中的异端,总受各种离经叛道、思想的深奥隐晦和抵牾分歧所吸引,一种思想,唯其与众不同,才引起我的兴趣。”

诺奖作家加缪年轻的时候,一看到纪德的书,就被吸引了,他说:

“纪德支配了我的青年时代。”

同样是诺奖作家的萨特也对纪德热爱得不行:

“他为我们活过一生,我们只要读他的作品便能再活一次。”

1947年,纪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作家余华,看了纪德的《窄门》之后,激动得浑身颤抖,感觉这辈子要是能写这么一本书,就心满意足了。

纪德的书,是人类幸福生活的指南,他企图告诉人们,生活的目的就是努力活得幸福,而不是任何其他的东西。

读完纪德的《人间食粮》,我发现这5种认知,是幸福生活的关键。

01人生不是只有一种选择

人生是一片旷野,而不是一条轨道。

轨道意味着,方向固定,不得偏离,旷野却意味着,只要你的脚踏出去,前后左右、东南西北,都是路。

你可以选择任何你想选择的方向,去过你想过的人生。

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在诗歌《大路之歌》里说:

我轻松愉快地走上大路,

我健康自由,

世界在我面前。

从此,指向我想去的任何地方,

我不再希求幸福,

我自己便是幸福。

从此,我不受限制,

我使我自己自由,

我走到我所愿去的任何地方。

我完全而绝对地主持着我。

可是,在实际生活里,很多人往往将生活放进了轨道里,按部就班,不敢稍有偏离。

明明眼前的生活已经痛苦不堪,却又不敢改变,为什么?

很多人都会说,身不由己。

然而,你的身体不由你,由谁呀?

不管是由谁,都是你给了他们限制你的权利。

当你恐惧什么,你就将控制你的权利交给了恐惧。

到头来,生活就缺失了改变的可能,因为我们的思维告诉我们,我们没有其他选择,或者我们的理智告诉我们,其他选择代价太大,我们付不起那种代价,我们支付不了失败的代价。

你担心离开现在的工作,就找不到其他工作,所以不管这份工作多么让你恶心,你还是咬牙坚持。

可是,你真的没有选择吗?

你只是缺乏选择的勇气和改变的能力,你只是不愿去吃改变的苦,不愿去冒改变的危险。

当你的朋友告诉你,人生不止一种选择,人生不止一种活法,你沉默了。

然后像阿Q一样,去欺负更弱者,“那么多人都是这样的”,“这个世界就是这样。”

如果你这样想,那你的生活,真的就是这样了,因为你自己都在否定上天给你的权力,你自己都试图丢掉你自己。

当一个人自己都不在乎自己的时候,这个人就没希望了。

当一个人自己都不愿成全自己的时候,这个人的人生,几乎也就定格了。

人有时候,要学会给自己换一种活法。

对于人生,纪德说:

不要原样接受别人推荐给你的生活。

不要相信另一个世界的生活,不要用来世的生活来安慰现世的生活,来帮助我们接受现世的苦难。不要接受。

工作吧,斗争吧,绝不要接受你能改变的任何不幸,要反复告诫自己,这完全取决于我。

你的人生过成什么样,完全取决于你,而不再任何外在的东西上。

当一个人真正意识到,人生不止一种选择,他的生命才能真正开阔起来,因为眼前的生活如果让人痛苦,他还有其他选择,而不只是忍受。

那些活着活着,只剩下忍受的人,就是自己放弃了人生的种种选择。

纪德说:我痛恨一切降低人的价值的东西,痛恨一切减退人的智慧、锐气的东西。

然而,生活总是像吸血鬼,吸去了人的勇气,也吸去了人的选择。

但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该记住,生活不止一种选择,人生不止一种可能,当你懂得接受生命的种种可能,你就看见了自由和旷野。

02自己为自己负责

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第一责任人。

在《人间食粮》里,纪德说:

有朝一日,你开始明白,生活中几乎所有的苦痛,责任不在上帝而在人类本身,你就不再甘心忍受这一切痛苦了。

很多时候,生活只是选择,我们选择什么,就承受什么,并且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清楚地表达了,每个人都能为自己负责。

只有当每个人都真正为自己负责的时候,他就不会抱怨自己的生活,不会抱怨自己生活的环境,更不会将希望寄托于他人身上,责备他人为自己带来的苦难。

一直记得张爱玲在《金锁记》里讲的那个可怕的故事:

曹七巧出生在要给贪慕虚荣的小商贩家庭,后来在父兄的安排下,嫁给了一个大户人家的残废少爷,开始了悲惨的一生。

虽然嫁入豪门,可曹七巧大字不识多少,行为粗鲁,说话刻薄,人家都不喜欢她。

她自己破罐子破摔,既不喜欢这样的生活,也不愿离开,更不愿改变。

这一切,都是为了人家的钱。

其实这是她自己的选择。

然而,她没有意识到她才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一边忍受,一边抱怨,更可怕的是,她将自己的痛苦生活怪罪到别人身上,责备自己的家人把她嫁给这样一个人,也责备自己的子女,似乎一切都是子女带来的。

后来,她丈夫死了,她终于熬到了分家产的时候,她转身就化身守财奴,女人谈恋爱,她觉得男方是为了她的钱,她逼死自己的儿媳妇,让儿子和女儿活得人不人鬼不鬼。

即便到了这种地步,她依然觉得,她悲惨的人生,都是别人带来的。

弱者思维,就是一个人要求别人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他们将人生过得不好的责任,归咎于外在,归咎于他人,唯独忘了,自己才是人生的第一责任人。

弱者总是无法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然而,一个人只有懂得自己为自己的人生负责,知道自己过得好不好,责任全在于自己。

因此,一旦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出了问题,他们就会勇敢做出改变,而不是期望他人来改变自己,更不会将自己的人生交给任何其他外在的东西。

有些人觉得,自己痛苦,都是这个社会带来的,都是他人带来的,其实,这就是弱者思维,就是奴隶思维,因为她渴望救世主来拯救她,他自己却不愿拯救自己。

《人间食粮》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问答。

一个人对上帝诉说,人类陷入了困境。

上帝告诉他:

那就摆脱困境,我正是尊重人,才让他们自己应付。

你看,上帝让人来到这个世界,准许他完全而绝对地主宰自己的生命,给了每个人为自己负责的全部密码。

就像纪德说的:

自己能获取的,就不要哀求他人。

这跟《遥远的救世主》里面所说的强势文化,其实就是同一个道理,是自己就是主宰,不将希望寄托于他人身上。

03低头看到的都是阴影,抬头才能看见光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面,安迪含冤入狱,在监狱里被欺负,被折磨。

可是,安迪从未失去希望。

他没有像其他人那样,任由自己烂下去,跟随人性堕落的一部分,而是努力保持自我。

他利用各种机会,让自己一点点得到自己想要的,利用自己超强的理财能力,让典狱长器重自己,给狱友们弄来书籍,他也凭借一把小小的锤子,挖开了逃离监狱的通道。

最后,他在给朋友的信里说:

希望是个好东西,也许是最好的东西。

和安迪不同,很多人在监狱里久了,就习惯了那种简单的体制化生活,他们上个厕所要打报告,什么时间做什么事,都被安排得很清楚。

他们习惯了这种,反而对外面一切都是自由的生活,充满了畏惧,所以有些人好不容易等到刑满释放,却因为恐惧生活而自杀。

因为他们已经失去了希望,对生活只剩下习惯。

一个人一旦丧失希望,就只能停在原地了,只有你真正想变好,并且愿意去思考怎样才能变好的时候,才能真正变好。

人生实苦,活在这个世界的人,都是一半光明,一半黑暗。

有时候前面光芒万丈,身后一片黑暗,有时候身后一片光明,前面一片黑暗。

然而,痛苦与幸福,光明和黑暗,其实都是人心的看法。

对于世界来说,他一直是这样,不好不坏,不增不减。

梭罗说:

恰恰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决定了他的生活。

很多时候,我们的态度,决定了我们会怎样生活。

假如你看什么,都很消极,那么再好的东西在你这里,都会笼罩上一层阴影。

当你遇到一点挫折,你就会想,怎么全世界都跟你作对;遇到一点不如意,就感觉生活都变得糟糕了。

可实际上,人生哪能事事都如意?

恰如有句诗说:

人生哪能多如意?世事但求半称心!

纪德说:

人就是为幸福来到世间,自然万物无不这样指点。正因为努力寻求欢乐,植物才发芽,蜂房才酿满蜜,人心才充满善良。

我们必须看到幸福,走向幸福,还要时时提醒幸福,来到这个世间,我们不是来受苦的,我们虽然不一定是为了享受,但一定是为了活得更好。

之前看到一个人问大师:

怎么才能与自己讲和呢?有些事明明无法改变,却还总是念念不忘。

大师说:

当我把这件事为什么会发生在我身上,替换成这件事想教会我什么,一切都明朗多了。

因此,很多事情,你必须学会去看到他好的一面,如果你看到的是糟糕的一面,那你就会看到更多的糟糕。

感情不如意,可能是需要我们变得更好,被人欺骗,可能是为了让我们看清一个人。

你久久也等不到那个相伴一生的人,可能是因为上天想让你遇见更好的。

每一天早晨,不是这一天痛苦的开始,而是这一天学习和成长的开始。

恰如纪德所言:

你要把夜晚视为白天的归宿,要把清晨视为万物的生长。

04不做评判,便是得道

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偏见活着,无论何时,我们看到的,都只是我们想看到的。

事实上,很多事情,发生了就发生了,结束了就结束了,可是事情过后,我们却总是容易产生各种评判,不是针对外界,就是针对自己。

人生的很多痛苦和烦恼,都是因为我们这些不必要的评判产生的。

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一个情绪ABC理论。

具体发生的事件B只是引发我们情绪和后果C的间接原因,真正引起情绪和后果C的原因是人们对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产生的信念B。

就是说,你之所以痛苦,很多时候,不是因为发生了什么事情,而是你对事情产生的评判导致的。

后来越来越懂得,生活里,很多事情其实并不是那么重要,是我们的看法让事情变得重要,并且能深深影响我们。

纪德在《人间食粮》里说:

每个人的不幸,就在于每个人总在观察,又让所见之物从属于自己,其实,每个事物重要与否在于本身,而不取决于我们。

庄子在秋水中说: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

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

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

同样是大树,惠子因为其无用而烦恼,庄子却因为其无用而看见了无用之用。

因此,当我们想要评判什么的时候,如果我们知道,自己的评判是多么狭隘,在评判之外,有一片更广大的天地,那么,我们的人生,就不会那么狭隘了。

当你困于好与坏的二元对立之中,事情不是好的就是坏的,可是当你走出这种二元对立,你会发现,世间万事,都不必用好坏去判断,那样就可以隔着一段距离,去慢慢欣赏。

因此,能打破二元对立,人就会更加自由,也能看到更多美好。

05知足之足,方是常足

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因缺乏什么而不幸福,而是因为不懂得珍惜而不幸福。

也就是说,我们总是去盯着那些我们还没有的,而忘了去欣赏和感恩自己已经有的。

就像纪德说的:

世间就是有些怪症,偏要自己没有的东西。

这真的是病,并且还是人类通病,我们总想着自己没有什么,却忘了好好看看,我们到底有了多少,忘了好好看看,我们的生命,究竟有多丰盛。

我们拼命从外去获取,试图用努力争取来的东西来组装幸福,可是,欲望却总是无法满足,而生命,却被越来越多的外物占据。

纪德在《人间食粮》里描述说:

他喜欢临死的滋味,那时候人不会在意有多少东西带不走,反而可以看看能放弃多少可有可无的东西,将内心装满爱,因为爱、期待和希望,这些才是真正的财富。

最富有的人,不是占有物质和金钱最多的人,而是心中充满爱,什么都可以给出去的人。

人若不懂得知足,就算拥有了全世界,依然觉得拥有的太少。

而懂得知足的人,每一天都会感恩自己还活着,还吃饱了穿暖了,还被人爱着。

纪德有句话说:

“我就这样养成了习惯,总把每一瞬间从我一生中分离出来,以便获取一种独立而完整的欢乐,将一种完全特殊的幸福蓦地集中在这瞬间,以致事情刚过我再一回想,简直认不出自己来了。”

当我们懂得知足,真正活在当下,生命才会长出真正的平静和喜悦。

越来越发现, 我们这个世界,科技越来越发达,物质越来越丰富,可是人们却越来越内耗,越来越内卷。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人们贪欲越来越大,越来越不懂得满足。

一个不懂得知足的人,是永远也不会活得平静的。

一个总是盯着自身贫瘠处的人,是没法看到自身的富有的。

06

人就是为了幸福,才来到这个世界的。

可是有时候走着走着,人就忘了要幸福,而去在意很多外在的东西。

纪德是我很喜欢的一个作家,他的《人间食粮》,在我看来,如同一本幸福之书,人在这个世界,怎样才能活好?

纪德用他的思考告诉我们,幸福不再别处,就在我们自身之中。

我们生在大地之上,苍穹照耀着我们,我们自己就是幸福。

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却总是被自己困住,困在生活,又要去寻找生活,纪德告诉我们,不要去寻找生活,要去真正地生活,不要活在生活的意义里,而要活在真正的生活里。

去生活吧,像从未活过那样。

去和命运斗争吧,像一个战士一样。

去爱吧,像今天就是最后一天。

文|不有趣灵魂

0 阅读:47

幻翠聊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