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的形象常见于诗词,与其抱团群飞的协作精神有关。或有落单孤雁,形单影只,叫声凄厉。恰逢秋气纵横,到处凉意,见者多愁善感,闻声感怀,莫不心生悲伤。
自古写雁者众多,有不少名篇佳作流传。如杜甫在《孤雁》中写“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如崔涂的《孤雁》,也有“暮雨相呼疾,寒塘欲下迟”名句。都不约而同,侧重点在一个“孤”字之上。
《孤雁》
(宋)鲍当
天寒稻粱少,
万里孤难进。
不惜充君庖,
为带边城信。
鲍当这首《孤雁》的写作,还有一个逸闻。《宋诗纪事》卷七引《温公续诗话》记载,诗人当时正在河南任法曹一职,上司起初对他并不欣赏,于是作此诗以呈上司,上司点赞,自此“游宴无不预焉,不复以掾属待之”。当时人称诗人“鲍孤雁”,也算佳话。
首句“天寒稻梁少”,讲事实,摆出困难,指向孤雁当前所面临的若干问题。主要有二:一是天气状况,自然环境十分酷烈,正处于严寒之中。二是缺少粮食,没有足够的食物,所以肚带饥饿。又冷又饿,可谓双重压迫。
古人喜欢说“高处不胜寒”,不仅仅是指大雁飞在高空时的独特感受,也不会单单指向自然气候变化的。更恰当的,应该是作者自喻,暗藏着个人生存环境的不得意。无人欣赏,无人关注。
所谓的“著书都为稻梁谋”(龚自珍《咏史》),“稻梁”成为物质上的象征。很难说此时此刻的诗人心情,没有顾影自怜况味。毕竟生存困境,对于很多文人而言,已经成为常态。
次句“万里孤难进”,是承接上句而来,以递进的方式来呈现出来“孤雁”之孤。前一句从自然环境和生存状态入手,点明困难很多,到了此处,诗人着重点在行为上,具体指出问题所在。
在这里,“万里”不一定是一个具体数据,而是一种虚指,重点强调路途之遥远。空间上的阔大无垠,令人内心愈加升起无力感。这便是孤雁“难进”的真正原因吧,脱离了团队,孤勇奋进,所有艰难困苦都得一个人扛着。
此处之“孤”,既贴合诗题,又突出个体的微渺。但知其不可而为之,“难进”并不是无法改变的。正因如此,强调这个之后的铺垫,才能让后面诗句中的“不惜”二字,愈发显得悲壮起来。
末尾两句“不惜充君庖,为带边城信”,是对前面两句的一个总结,交代清楚了孤雁为什么会在如此困境下,仍然不为所动,坚持着飞翔的真正原因,只是“为带边城信”。
前面的困难只算普遍现象,最令人动容的是“不惜充君庖”,“君庖”,你的食物;即便是成为了餐桌上的食物,也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最终能够让人可以看到所传递回来的、和边城将士们有关的信息。
这两句是全诗重点转折,也让整首诗脱离传统歌咏范畴,不再是孤零零去指向咏雁本身这个事情。这个升华来得非常巧妙,从而更具穿透力,让人喟然长叹。
本诗很小,只有短短四句20个字;本诗却又很大,其包含的内容远非简单的文字所能叙述。一切技巧皆服务于内容,本诗作者使用淳朴的语言,通俗易懂,却因为构思新颖,不落窠臼,营造出来寓意十分浓远的一首小诗。
需要注意诗句中所言的“信”,固然是其明确指出来的“边城信”,但是不可拘泥于字面意思。此“信”字的背后,隐匿着诗人重点所言所喻,即便是“杀身成仁”,也当信守承诺,正是儒家文化“信义”所在。
文字能够传递的,常常只能意会而不可言传。它所蕴涵的真正意义,往往需要我们亲身去仔细体悟,从中找到与众不同的品味,才属于自己的世界,也属于自己的人生。
【图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