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贞观十三年的长安城,算命先生袁守诚在西市桥边支起卦摊,这个看似平常的举动,实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局。
当他算出泾河龙王将在次日辰时布雨三尺三寸零四十八点时,这场由天庭相关人士所亲自导演的悲剧,便已经正式拉开帷幕。
在《西游记》第九回中,作者曾经明确记下一笔,当袁守诚精准预言到所有的降雨细节后,泾河龙王竟然化作一身白衣的秀士找上门去理论。
实际上,就在他穿着这一身白色衣服上路之时,命运的捉弄就已经开始了。
这个细节是吴承恩故意暴露的,还是别有用意?我们已经不用太清楚了。
因为由此露出最大的疑点,就是明显身为司雨的大龙神,泾河龙王怎么会不知道降雨圣旨在什么时候下达?
其中必定有什么说法,可惜却在泾河龙王被斩首之后,再也没有了追求真相的动作。
泾河龙王身为龙族坐镇一方的水族首领,必然有其过硬的能力,但仔细看看他的一系列举措,则完全是名不副实。
作为司雨龙神,按照惯例,他本就应该提前接到天庭敕令的,但是却因为袁守诚的一番预言而导致方寸大乱。
这样的反常行为,不仅与他的身份相符合,而且还给其他人一个错误的暗示:他或许因为什么而被排除在圈子外了。
在这个令人产生怀疑的过程里,结合袁守诚的预言,只能说你一件事情,即天庭有人故意拖延时机,迟滞了降雨指令。
更值得玩味的是,当泾河龙王因惊慌而病急乱投医,求计于袁守诚时,这位神秘相士竟然给出了一个“改时辰、减点数”的馊主意。
这哪里是在帮忙,分明是在错误地引导泾河龙王,让他去主动踏入抗旨的陷阱之中。
正如《西游记》原文所写:“龙王依他所言,果不其然改了时辰,克了点数。”
正是因为泾河龙王的一念之差,便在不知不觉之间,一步步踏入了天庭设下的罗网,从而送了龙命。
天罗地网的铺设,并非是一朝一夕中就可完成,再来考量一下魏征梦中斩龙的情节,其内更是充满了某种阴谋意味。
唐太宗为救泾河龙王,特意把魏征给招进宫下棋,想以此来拖延时间,主意打得蛮好的。
但谁知千算万算,身为凡人的李世民又怎知“人曹官”魏征,却能在棋盘边打个盹的功夫,就可元神出窍,轻松完成了斩杀龙王的任务。
如此阴差阳错,只能说明魏征早就天庭内定为行刑者,甚至是连人间帝王的此番干预,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正如文中描写:“却说那龙被斩,怨气不散,阴魂来寻太宗。”这样的结局,反而恰是天庭所希望达到的效果。
后续剧情逐渐浮出水面后,阴谋无不昭然若揭。唐太宗魂游地府时,十殿阎王亲口说出:“泾河龙王告陛下许救反诛之故。”
这个看上去冠冕堂皇的理由,其实充满了荒诞不经,看似是泾河龙王在告状,实则不过是天庭假借阎王之口,逼迫唐太宗承诺取经大业。
在《西游记》第十一回中有着记载,唐太宗还阳前还被崔判官着意提醒:“千万作一场水陆大会,超度那无主的冤魂。”这分明就是天庭为西天取经计划埋藏下来的伏笔。
从道宗神系来看,四海龙王本属高阶神祇,而泾河龙王却只是区区河神。这种身份上的悬殊差异,无不在暗示着天庭刻意选择弱小目标下手。
正如《西游记》第三回所述,当年孙悟空初出茅庐就敢去大闹龙宫,而东海龙王敖广却只能选择忍气吞声。
这说明了什么?曾经能够和天庭势力掰手腕的龙族势力,已经肉眼可见的势颓。否则,东海龙王何以忍痛割爱,给予孙悟空“定海神针”?
可见,龙族在天庭体系中的地位,和过去相比,早就变得十分微妙。
如果说当年孙悟空的“巧取豪夺”是一个试探,那么泾河龙王的悲剧,本质上就是天庭对龙族势力的一次杀鸡儆猴。
而在整个事件的背后,最令人细思极恐的地方恰是,所有出场的关键人物都是和佛国密切有关的。
袁守诚是袁天罡叔父,而袁天罡正是《推背图》作者,其预言能力直通天机;魏征是道教护法,却在梦中执行佛国护法韦陀的职能;唐太宗最终举办的水陆大会,直接促成唐三藏西行取经。
回头剥开这些关系,层层并联之下表明,天庭与佛国早已达成了秘密协议,泾河龙王之死不过是这场交易的牺牲品。
这场看似偶然的抗旨降雨事件,如今再来抽丝剥茧,就能够轻易地发现,一切的一切不过是多方势力博弈下的必然结果。
天庭需要制造唐太宗的“罪孽”来推动取经,佛国需要获取大唐东土传教权,而泾河龙王作为失势龙族中无足轻重的小神,恰好成为最合适的棋(弃)子。
正如小说中唐太宗魂游地府时所看到的景象:“只见那壁厢悲风滚滚,惨雾漫漫,都是些无主的孤魂野鬼。”这些冤魂,未尝不是天庭权谋下无数牺牲品的缩影!
这场悲剧的结局,注定只是一个让人笑不起来的黑色幽默。
被斩杀的泾河龙王阴魂不散,反而成为取经计划的导火索;看似无辜的唐太宗,实则是天庭选定的执行人;就连袁守诚,最终也消失在长安街头,仅剩一个耐人寻味的背影。
吴承恩用这样一个看似荒诞的故事,实则无情撕开了权力游戏的残酷真面目:在神佛的棋盘上,从来没有真正的棋手,只有被命运摆弄的棋(弃)子。
【图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