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毛主席投身革命后,就很少回韶山老家了。等到新中国成立,韶山的好多乡亲们心里都一直挂念着他,特别想去北京瞧瞧毛主席。
对于老乡们这个简单的心愿,毛主席说,只要不是冲着当官或者捞好处来的,大家提前写封信说一声,他都会想办法给办到。
1952年那会儿,毛主席正跟几个来自韶山的老乡在会客室聊着天,突然秘书带了个老太太从门那儿走进来。毛主席一看,立马就站起身,快步迎了上去,还主动伸出手跟老太太握了握。
接着,他环顾了下周围,朝老太太问道:“您儿媳妇没跟您一块儿来吗?”
老太太回应说,她儿媳妇不知道跑哪儿去了,到处找都没见人影。毛主席听后,轻声安慰她:“没事儿的,以后还有机会碰面。”
这位老奶奶到底是何方神圣,能让毛主席这么和蔼地见她?她儿媳妇又是什么背景?毛主席为啥还提以后还有机会见面?
【突至的“远房亲戚”】
1952年,毛主席的办公桌上躺着一封特别的信。这信啊,跟平时那些可不一样,它是个联名请求见面的信。信封上面,明明白白写着俩人的名字:韩瑾行和王淑兰。
那时候,新中国刚成立,毛主席每天都得忙国家大事,忙得团团转,连自己的孩子想见他一面都不容易。那么,对于这封要求见面的信,他会怎么应对呢?
就在大伙儿都琢磨着这封信可能会被搁到一旁不管时,毛主席却轻轻地把信拆开了,接着就一字一句地认真看了起来。
看完信,毛主席把秘书叶子龙叫了过来,跟他说有件事得让他去办。毛主席吩咐道:“我给你安排个任务,你去北京把王淑兰和韩瑾行接过来,一路上可得把他们照顾好喽。”
那这俩人到底是谁呢?为啥能让毛主席这么上心?她们是基于啥想法,给毛主席写了封想见面的信?
韩瑾行1922年在黑龙江省安县出生。到了1949年,她嫁给了毛泽民烈士的养子毛华初,之后就跟着丈夫搬到了湖南。
1952年的时候,韩瑾行生病了,在湖南那边看了好久都没看好,最后决定去北京的大医院瞧瞧。去之前,她先给婆婆王淑兰打了个电话,然后婆婆就陪着她一块儿去了。她们到了北京后,就直接去了协和医院看病。
那时候,韩瑾行正怀着她和毛华初的第二个小宝贝。医院考虑到大人和孩子的安全,就让韩瑾行先生完孩子,然后再动手术。
接到出院的通知后,韩瑾行就收拾东西准备离开医院了。她打算先去婆婆家住上几日,然后再跟婆婆一块儿回湖南老家。就在快要动身的前几天,韩瑾行琢磨着,既然这次来到了北京,怎么着也得去拜访一下毛主席,于是她就跟婆婆说了自己的想法,问问婆婆的意见咋样。
王淑兰婆婆对她的主意特别支持,两人一商量,就打算一起给毛主席写封信,请求见个面。
毛主席看到那封信后心里挺高兴,他立刻吩咐秘书叶子龙去帮忙接一下人。但遗憾的是,那天韩瑾行不在家,王淑兰找了好久都没见到儿媳妇。她琢磨着毛主席每天忙得团团转,实在不能让主席等她们太久。所以,王淑兰就自己一个人去了中南海。
那时候,毛主席正跟几个韶山的老朋友聊着天,一瞅见王淑兰,立马就站了起来,迎了上去。他注意到王淑兰是一个人来的,就好奇地问她,怎么儿媳妇没一块跟过来呢。
王淑兰本来就因为儿子还没娶上媳妇,心里头有点憋屈。当毛主席问起这事儿,王淑兰就直说了:“这孩子,关键时刻不知道躲哪儿去了,怎么找都找不着人影!”
看到这个情况,毛主席就劝王淑兰别太往心里去,以后机会还多着呢,接着还给王淑兰引荐了好几位韶山的老乡给她认识。王淑兰一见到多年没见的亲戚朋友,心情立马就好了起来,大家伙儿一块儿开心地聊上了天。
中午时分,毛主席请大家一块儿吃饭,可王淑兰却急着要走。毛主席挺纳闷,就问王淑兰,咋这么急着走,不愿跟大家一块儿吃呢?
王淑兰说:“我得马上回家找我儿媳妇去,她还没见着她一直盼着见的主席伯伯呢。”
王淑兰讲完以后,毛主席就让秘书叶子龙负责把她安全送回家。车一到地方,正好撞见刚踏进家门的韩瑾行。韩瑾行说,他原本是去了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结果听说有人传话给他媳妇,说主席要找她,就急忙赶回来了。见状,几人赶紧又钻进车里,一块儿返回了中南海。
到了中南海,韩瑾行终于见到了大家都特别尊敬的毛主席。望着这位高大的领袖,她心里紧张得不得了,一时间不知道该咋开口说话。
要是按家里的辈分来算,韩瑾行其实得管毛主席叫大伯。但因为她心里头太紧张了,又怕人家误会她是在套近乎,所以一开口,就直接喊了声“主席”。
毛主席笑呵呵地说:“侄媳妇,别拘束,咱们就是一家人嘛。我虽然是个主席,但同时也是你的伯伯呢。”婆婆王淑兰也连忙搭腔:“你这孩子,咋还不叫伯伯呀。”
为了让韩瑾行放松点,毛主席特地安排她挨着自己坐,还动手给两人泡了茶。韩瑾行感觉特别亲近,慢慢地就不那么拘束了。
韩瑾行头一回见到毛主席,当毛主席晓得她是株洲镇的领头人后,对她那是赞不绝口。这次会面结束后,王淑兰就告别了北京,跟着儿媳妇一块儿回了湖南老家,跟儿子儿媳过上了日子。
韩瑾行怎么会成了毛主席的侄媳妇呢?她嫁的那个人,毛华初,到底是何方神圣?
【毛华初的身世】
那时候,韩瑾行和毛华初都在哈尔滨上班,而且凑巧在同一个部门,所以经常打交道。一开始,他们就像其他同事那样,没什么特别的。但日子一长,两人之间就慢慢产生了感情。
韩瑾行对毛华初的真实底细一无所知,他们相处时非常自在,毛华初特别欣赏她这种不做作的性格。
1949年,两人在哈尔滨喜结连理。婚后,韩瑾行才知道毛华初的真实身份。他其实是毛主席的弟弟毛泽民收养的儿子,还是革命烈士罗醒的后裔。
罗醒和王淑兰,也就是毛泽民的老婆,是在革命路上认识的。后来有一次革命活动,她们俩不幸被抓进监狱。在监狱那段日子里,她俩关系特别好,成了好朋友。她们还相互约定,不管将来谁能活着出去,都要帮忙把对方的孩子拉扯大。
1931年,罗醒遭遇了不测,王淑兰便主动站出来,决定把她的孩子拉扯大。毛泽民还给这孩子取了个新名字,叫毛华初。
王淑兰和她老公特别疼爱这个孩子,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可好景不长,没多久,他们全家就遭到了国民党坏蛋的迫害。
那时候,国民党反动派拼命追捕毛泽民一家,王淑兰为了保住全家的性命,只能带着他们四处逃难。在这过程中,他们经常没得吃,饿着肚子。没办法的时候,王淑兰还会领着他们出去讨饭,好歹能找点吃的填饱肚子。
到了1937年,情况才有了新的转机。那时候,延安的革命局势慢慢安稳下来,毛主席就琢磨着把湖南老家的亲人接到延安,好让他们逃离国民党的欺压。所以,就在那一年快结束的时候,王淑兰带着毛华初他们来到了延安。
毛华初特别懂事,他一见到毛主席,就主动打招呼说:“伯伯,您好!”说完还深深地弯下腰鞠了个躬。毛主席见了特别高兴,他对毛华初说,到了延安可得好好读书,健康成长,将来好为革命事业出一份力。
毛主席了解到毛华初出身于革命烈士家庭,所以对他格外关照。那时候,看他正处在长身体阶段,毛主席怕他营养不足,就常把自己的饭菜分给他,好帮助他增强体质。
而且,毛主席还安排他进了学校读书,每到周末,毛主席就会喊他过来,看看他这周学的知识都消化了没有。有了毛主席的关心,毛华初从一个小孩慢慢长成了大人,后来还参加了革命,为国家出力。
1943年那会儿,毛泽民惨遭国民党反动派毒手,这事儿让毛华初心里头特别不是滋味儿。他找到毛主席,说自己想离开延安,换个地儿继续干革命。他下定决心,非得把那旧世界给推翻,建个能让老百姓自己说了算的新世界不可。
毛主席心里头认可他的想法,但心疼他不该去冒险送命,所以就没让他走。可毛华初没放弃,一逮着机会就找毛主席磨这事儿。时间一长,毛主席也被他说动了,点了头答应了他。
毛华初就这么到了东北,心里一直记着要为人民服务,啥脏活累活都抢着去做。没过多久,他的这些举动就被韩瑾行给看上了,两人越走越近,最后成了革命伴侣。
毛主席得知他们结婚的事儿,心里挺想亲自去祝贺的,但手头事儿太多,实在抽不开身。于是,他就写了封信,表达了对他们俩的祝福,还告诉他们以后得好好干工作。到这时候,韩瑾行才算明白过来,原来自己丈夫身份不简单呢。
【公私分明】
1958年的时候,韩瑾行的身体情况恶化了,她又去了北京看病,还做了手术。手术完了得恢复好久,所以她就在医院里住了快一年。在那段时间里,她心里老惦记着能再见一次毛主席。
1960年,韩瑾行终于能够走出医院大门,到外面透透气了。有了曹云芳的帮忙,她又见到了毛主席。想想上一次见到毛主席,那已经是八年前的事儿了。
再次见面时,韩瑾行变得自在了许多,她直接称呼主席伯伯,特别亲切。毛主席也立马认出了她,还准确地叫出了她的名字,这让韩瑾行心里头特别高兴,觉得特别惊喜。
聊着聊着,毛主席掏出一根烟递给韩瑾行,但韩瑾行说自己不抽烟。见状,毛主席就把烟收了回去。接着,他在自己衣服兜里摸索了半天,好不容易才翻出一根短烟蒂。
韩瑾行心里直犯嘀咕,明明有新的香烟摆在那儿,毛主席咋就非得把新烟放回去,反而抽起那半根剩下的烟屁股呢?
毛主席拿起桌上的烟盒,说明道:“这烟是公用的,是给客人准备的。而我手里这根,才是自个儿的,咱们得把公和私分得清清楚楚。”
毛主席原来是这样,不愿沾公家的光啊!韩瑾行心里头对毛主席的敬佩又多了几分,她连忙掏出火柴,给主席把烟点上了。
过了一个钟头,毛主席该歇着了,韩瑾行心里头一百个不乐意,但还是离开了中南海。
1962年,毛主席因为工作需要到了上海,还特地叫上毛华初来上海一起商量点事儿。韩瑾行听到这个消息后,就带上小儿子毛亚宁,和毛华初一块赶到上海,最后还见到了毛主席。
第一天夜里,他们一伙人在锦江饭店欣赏了国粹京剧,之后各自散了。到了第二天夜里,毛主席特意在自己的地方会见了他们俩口子。
这次,毛主席干脆就叫韩瑾行为李瑾了,这摆明了是把韩瑾行当成了自个儿的孩子。想想看,主席的两个闺女,一个叫李敏,另一个叫李讷,这么一来,韩瑾行在主席心里,那就是跟亲闺女没啥两样了。
毛主席讲道:“李瑾啊,以往咱们碰面,边上总围着其他人,我一直没找到机会好好了解你。今天幸好只有华初在这儿,我想详细问问你的过往。”随后,毛主席仔细询问起韩瑾行的经历和品性,见她回答得有条有理,心里头非常满意,直夸她是个踏踏实实做事的人。
大家就这么聊着,一晃眼俩小时过去了。毛主席兴致特别高,毛华初他们一家也是兴奋得不行,聊着聊着,竟然把跟毛主席拍照这事儿给忘了,白白错过了这个宝贵的机会。
1964年那会儿,韩瑾行跑到北京去开了个会。会一完事儿,毛主席啊、周总理啊这些大领导,就热情地跟坐在前排的同志们一个个握手。韩瑾行原本待在后排呢,结果一看毛主席往这边来了,他立马就窜到了前面,还对着毛主席大声喊了句“伯伯”。
毛主席瞧见韩瑾行,心里头也是乐开了花,迈步上前就打招呼:“李瑾,咱俩又碰面啦。”
警卫员瞧见一个不认识的大姐走到前面,想和毛主席握手聊天,他刚想上前拦着,周总理眼疾手快,连忙做了个手势,示意警卫员别管这事儿。
韩瑾行仔细询问了毛主席的身体咋样,看到周围人都排队等着和毛主席握手,她便跟主席打了声招呼离开了。可她压根没想到,这次见面竟然是她和毛主席见的最后一面。
1976年9月9日那天,我们敬爱的毛主席永远地走了。韩瑾行听到这个消息,心里头特别难过。过了好多年,韩瑾行对毛主席的模样和声音还是记得清清楚楚,感觉就像主席他老人家一直都在身边似的。
【结语】
为了新中国的诞生,毛主席费尽心思,在那个炮火连天的岁月里,他领着一群革命英雄赢得了斗争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行事特别清正廉洁,他亲自带头,给党员干部树榜样,让大家远离腐败,全心全意扑在为人民服务上。
毛主席做事向来分得清公与私,他爱抽烟这事儿大家都知道。有一次,有人跟工作人员说,那种带烟嘴的烟能少让有害物质进到身体里,于是工作人员就给毛主席买了两盒这样的烟。
毛主席心里本来挺乐呵的,但一问之下才知道,这东西竟然是用公款买的。他立马就不高兴了,说公家的钱就是公家的,怎么能拿来给自己买东西呢?他无法接受这种做法。后来,他还硬是从自己的腰包里掏出了这笔钱补上。
毛主席讲过,他个人的花费对咱们国家来说,其实不算啥大钱。但他觉得,自己的生活得特别注意节俭,这样才能给大伙儿带好头,让贪污腐败的事儿少发生。听到主席这番话,身边的工作人员赶紧表态,说以后绝对不会再有这类情况了。听到这话,毛主席才算是松了口气。
毛主席对待公私的态度,堪称典范。在他看来,公家的东西始终都是公家的,绝不混同于个人所有;而属于他自己的东西,却常常愿意贡献给公家使用。
因为有了毛主席那种把公事和私事分得清清楚楚,而且为官清廉的榜样,咱们的新中国才能一直保持着那种奋发向前的劲头。
中国的发展,不是靠某一代人就能搞定的,它需要全体中国人一起努力,这是个长久的任务。所以,咱们得接过毛主席那会儿留下来的好传统,一块儿把咱们的新中国建设得更加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