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8月3号,27岁的江青给毛主席生下了一个小闺女,这是毛主席最小的娃,也是他们两个人唯一的宝贝女儿。
毛主席家里,他是最小的哥哥,小女儿出生时,他高兴得不得了。他给宝贝女儿起了个名字,叫李讷,就是想让她以后能像古人说的那样,少说话多做事。就是希望她别光说不练,要做个实实在在、行动力强的人。
跟毛主席不一样,江青对自己这个独生的闺女,显得有些疏远。她好几次跟手下的人说:“身为共产党员,就应该全身心投入工作,压根儿不该要孩子,李讷的出生,其实是个失误......”
但李讷心里头一直很敬重自己的妈妈。
江青过世以后,李讷记得妈妈生前的愿望,就找了以前给江青当过秘书的阎长贵帮忙。阎长贵有次要去诸城办事,李讷就托他顺道去趟诸城市的委员会,问问能不能把妈妈的骨灰送回老家安葬,好让妈妈能魂归故里。
那么,诸城市委到底是怎么回应的呢?江青最终有没有被送回老家安葬呢?
【慈祥而又严厉的父亲】
李讷是毛主席最小的女儿,跟其他兄弟姐妹不一样,她从生下来就一直呆在主席身边,是孩子们里跟主席相处时间最多的一个。
在延安的日子里,主席身边仅陪着李讷这一个娃。他尽管事务繁忙,但总会找时间教李讷认字,还会带她出去走走,给她讲些好玩的故事。李讷的表现总能让主席笑得合不拢嘴,他特别喜欢叫她“大宝贝”,而李讷则亲切地喊他“小爸”。
李讷因为从小就跟毛主席一块儿长大,所以在小时候就受到了家里长辈的影响。她对文学特别感兴趣,跟别的小孩不一样,她特别爱看书,啥样的文学作品都看,不管是古代的、现代的,还是外国的。这样一来,她的文学功底就变得特别扎实。
李讷的中学同学回忆说,那时候的李讷老爱在本子上抄古诗词,抄完了还拿去给老师背。
起初,老师和同学们都挺纳闷,问她为啥天天得背古诗,后来一听李讷说明白,原来是她老爸让这么做的。
毛主席曾经给李讷标记了好多诗词,仔细数数,竟然有诗1180首,词378首,还有曲12首,加起来上千首呢。
为了记牢这些东西,李讷常常自己动手抄在本子上,一有空就拿出来看看,或者找老师帮忙读写背诵,反复琢磨好让自己理解得更深。
李讷特别下功夫,所以在中学时成绩一直很好,总是排在班级前面。特别是文科,她简直甩其他同学好几条街。
不过,说到照顾,主席在学习上确实对她多有关心。但在别的事情上,主席始终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她虽然是毛泽东的孩子,也不能有半点特殊待遇。
所以,李讷一直过着很朴实、不张扬的日子。每天上学放学,她都是自己蹬着自行车回家,跟那些高官家的孩子大不一样,他们通常都是坐着小轿车来回的,两者真是有明显的差别。
尽管李讷总是独自踏上归家的路,但每次她离开学校,校方都会暗中安排人员跟在她后面,一直护送她安全抵达中南海,看到她没事才安心离开。
你得明白,那会儿新中国才成立没多久,好多坏人改了名换了姓,混在老百姓里头,一时间,要把他们全揪出来可真不容易。
特别是李讷每天在中南海和学校之间往返时,得经过一个特别热闹的地方,那里人多得很,很难保证里面没有坏人想干出格的事。万一真出点啥岔子,后果可就严重了,想都不敢想。
李讷对学校所做的事情,也是一无所知。
1959年夏天,19岁的李讷通过没日没夜的努力,成功考上了北京大学,学的是历史专业。那时候,国家正经历着三年困难时期,大家都想着为国家出点力。学校让学生报自己每个月的口粮时,李讷只填了17斤,她就是这么做的,想为国家分担点。
毛主席知道这事儿后,心里头既惦记着李讷的身体,又感到特别高兴。他的“大宝贝”终于长大成人了。
后来的日子里,李讷就像其他普通学生那样,把自己那份饭吃完后,就空着肚子去学校,和大家一样忍着饿上课。
周六那天,毛主席坐在办公桌前忙着处理事务,旁边的警卫员脸上的表情变来变去,好像心里在纠结啥事儿。
最后,他往前迈了一步,小声对主席说:“主席,李讷今天休息回家了,都好几个礼拜没见了,咱们要不要一起吃个饭呢?”
听完这话,毛主席放下了手头的事儿,抬起头,点了点头表示赞成。
父女俩一碰头,李讷就自然而然地跟老爸聊起了学校里的那些事儿。她说,在学校这段时间,饭总是吃不饱,老得饿着。
听着小闺女在那儿小声嘀咕,毛主席心里五味杂陈。他哪能不明白小闺女的遭遇呢,于是轻轻叹了口气,说:“难关都是一时的,咱们得跟全国人民一块儿挺过去……”
就算她是毛泽东的女儿,也不能有特权。
饭菜都摆上桌后,李讷一屁股坐到桌前,立马就被眼前的吃的勾了魂。虽说只是一些平平常常的素菜,可对好久没正经吃过饭的李讷来说,吃起来就跟山珍海味似的,特别香。
瞅着小闺女的样儿,毛主席乐了乐,“赶紧吃吧,一会儿凉了味道就不对喽。”
听到这话,李讷也顾不上那么多,立马放开肚皮吃起来,吃相啥的都不管了,就一个劲儿地往嘴里塞饭,好好享受这顿饭带来的快乐。
就算嘴里嚼着刚出锅的热菜,舌头被烫得生疼,也舍不得立马吐出来,而是一个劲儿地往外哈气,好让嘴里的热气一点点散去。
边呼气边瞅着桌上还剩多少饭菜,这些小动作都被主席暗暗记在心里。
他眼眶渐渐泛红,不一会儿放下了筷子,只是呆呆地看着李讷在桌子上大口吃饭,心里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李讷问起他为啥不吃饭,他才猛地回了神。他咧嘴一笑,自嘲说现在年纪大了,没法像以前那样大口吃饭了,还一个劲儿地劝李讷多吃点儿。
李讷没多想,还是跟刚才一个样,大口大口吃着桌上的饭菜,想把之前饿着的全都补回来。
旁边的警卫看到李讷那个样子,心里五味杂陈,心想这可是大主席的娃呀。
等所有事情都忙完了,警卫员瞅准个空儿,跟主席单独说了句话:“主席,李讷在学校老是吃不饱,这事儿您看……”
看到主席轻轻晃了晃脑袋,叹了口气说:
跟那些辛苦劳动的百姓比起来,她其实过得还算不错。现在日子这么难,不管是我还是我家孩子,都不能有啥特殊待遇。
【坎坷的爱情经历】
1970年的时候,中央办公厅在江西搞了个“五七干校”的培训地方,毛主席就让李讷也过去,到江西参加劳动,锻炼一下自己。
在“五七干校”干活那会儿,李讷性格比较内向,不太会说话,老是一个人待着,不怎么跟其他人打交道。跟她不一样的是,有个比她小几岁的年轻人叫徐宁,他可就不一样了。
徐宁是个地道的东北汉子,性格火辣辣的,整天乐呵呵的。他瞧见李讷老是一个人埋头苦干,心里过意不去。于是,一有空儿,他就主动找上李讷,约他一起去打球、溜达,有时候两人还搭伙干农活,一块儿忙活。
两人相处久了,心里头就开始悄悄生出点特别的感觉。对李讷来说,徐宁来自工人家庭,在中央办公厅北戴河招待所当服务员,他老爸在山海关火车站干报道工作,这政治底子,那是杠杠的硬。
徐宁本就长得俊朗清秀,经过这段时间的相处和交流,他们之间的感情迅速升温,没多久就深深爱上了对方。
他们俩谈恋爱的消息一传出来,五七干校里很快就炸开了锅,这事儿没多久就传到了江青的耳朵里。
让李讷没想到的是,江青听到这事儿后,死活不同意她和徐宁在一起。原因也直接,她就是觉得女儿嫁给一个服务员,这事儿她心里头过不去。
就像老爸当初给她起的名字“李讷”所希望的那样,李讷虽然话不多,但做起事来特别坚决。她直接跟老妈摊牌了,说自己这辈子铁了心要嫁给徐宁,绝不改变主意。
李讷想让这段感情有个好结果,就打算先从老爸那儿下手。她专门整理了一份说明,希望老爸能点头同意她和徐宁结婚。
1971年9月13日一大早,那份报告就送到了毛主席手里。那时候,“九一三事件”刚刚发生,全国都震动了。毛主席坐在人民大会堂的沙发上,手里拿着李讷的报告,翻来覆去地看了好几遍。他还一直问送信的人,关于男方的一大堆问题。
一听说那小伙子爱学习,勤快干活,他们之间的感情还是在一起劳动时慢慢建立起来的,俩人都铁了心要结婚,领导立马拿起笔,在报告上爽快地写上了:“批准了,给江青同志也看看。”
看到主席点头表示赞成,江青也不再坚持反对,像之前那样阻拦了。他们俩就在大家的祝福和见证下,在五七干校简单地办了个婚礼。过了一年,他们的孩子出生了,夫妻俩给孩子取名叫徐小宁。
不过,这事儿到这儿还仅仅是个开头,远远没完呢。
李讷和徐宁结婚后,因为性格和兴趣大不相同,慢慢找不回以前在一起时的那种开心和满足。李讷打小就爱看书,经常窝在家里翻文学书,一看就是一整天。可徐宁呢,他天生就热情开朗,根本做不到老是陪着安静的李讷。
他们俩的想法越来越合不拢,能聊到一起的话题也越来越少。特别是江青还老在中间搅和,最后他们俩就分开了,不再住在一起了。
徐宁获得去河北铁道学院深造的机会后,他们俩就去办了离婚。儿子一直跟着李讷生活,长大成人。从那以后,他们俩就各走各的路,再也没交集了。
李讷经历了婚姻的破裂,这让她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在那之后的好长一段时间,李讷的身体状况都非常不好。
1976年9月9日那天,毛主席走了,李讷听到这个消息,心里头真是难过到了极点。这个一直都很坚强的女人,被这突如其来的打击给整垮了。
查出得了妇科病和胆结石后,李讷只能回家调养身子了。
后来的日子里,李讷和她儿子住在北京西郊的一个小院儿里,每天她都得自个儿拉着板车去搬煤球,还得排队买大白菜。因为被子不够,娘俩只能合用,一个人盖一半,谁见了这情况,都很难想象她是主席的女儿。
让人高兴的是,我儿子虽然年纪还小,但特别体贴人。他老是在放学以后,帮妈妈洗衣服、做饭,干些自己能干的家务事儿。
李银桥夫妇知道李讷的生活情况后,特别关心起来。
李讷是从小在韩桂馨的照顾下长大的,韩桂馨是李银桥的妻子。说起来,李银桥夫妻能走到一起,还是多亏了毛主席的帮忙。所以,他们夫妻俩对李讷有着特别的情感,总想着多帮帮她,让她的日子过得好一些。
李银桥和他老婆跟着警卫局的一个副局长,一块儿到了李讷住的地方。一瞅见以前那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现在变成了这样,他俩心里头那个滋味儿啊,真是说不出来。这可是咱们主席的闺女呀!
为了改变眼下的日子,韩桂馨小心翼翼地打听起李讷家里的情况,可李讷只是勉强笑了笑说:“就我现在这样子,谁会愿意搭理我呢?”
李银桥马上回答:“你是毛主席的亲闺女,这事儿板上钉钉,改不了的。这事儿你就放心吧,我来处理。”
1984年,李银桥的好兄弟王景清到北京来办事情,他之前结过一次婚,但过得不太顺心,后来离了,就一直单着到现在。
李银桥觉得,王景清这人实在可信,很会照顾人,关键的是,他还挺有文采,他们俩之间有挺多能聊到一块儿去的话题。
经过李银桥两口子的撮合,王景清和李讷见上了面。他们俩一聊起来,很快就找到了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聊完之后,两人都觉得对方挺不错的。
1985年冬天,两人相处了一段时间后,就商量着把婚给结了。跟往常一样,婚礼办得特别简单,就在自个儿家里摆了张桌子,放了点酒菜,然后把一些老朋友和长辈请来,一起看了他们的婚礼。
结婚后,李讷和她老公一块去看了老妈江青。江青一看王景清,心里头就挺高兴,顺口就问他们,到底是哪个好心人给牵的线。
王景清说:“那是我战友李银桥,还有他老婆韩桂馨。”江青一听这些往日熟悉的名字,表情有点复杂,“银桥和小韩都是挺好的人...”
【诸城和北京的抉择】
1991年,江青离世后,李讷亲手把她的骨灰领回了家,这一搁,转眼就过去了十二年。
杨银禄是江青以前的秘书,他回忆起江青生前曾提及自己是山东诸城人,并表示希望去世后能回到家乡安葬,落叶归根。这个心愿,李讷也一直记在心里。
1996年,李讷让阎长贵同志去诸城办事时,顺便帮忙打听一下,看看能不能把她的妈妈安葬回诸城。
诸城的市委书记在了解了这个情况后,就让阎长贵帮他带个话回去:
诸城有个地方叫凤凰墓地,能接受江青的骨灰。要是李讷乐意,还能在那儿立个碑。骨灰嘛,李讷可以自己送过来,或者叫地方上的人去北京帮忙运回来。
现在人走了已经有好几年了,办那个审判的手续估计会简单不少。
不过,当李讷听到那个肯定的回答后,心里犯了嘀咕。她想,要是照母亲的遗愿,把她葬在诸城,那以后扫墓可就麻烦了。再说,从这儿运到山东,一路上啥事儿都可能发生,万一有点闪失,那可咋整啊。
考虑了很长时间,李讷最终打定主意,要把妈妈安葬在北京。
挺让人纳闷的是,那块墓碑上没刻上他们一家子的全名,就简单写了“闺女、姑爷、外甥”这些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