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辽宁有位91岁的老爷子,躺在病床上眼看就要不行了,他脸绷得紧紧的,两只手紧紧抠着床边,看上去像是有一肚子话想说。
等家人靠近老人,只听见她用沙哑得像老风琴一样的声音,慢慢地说:我其实就是当年那个,国民党跟日本人都拼命想抓的“武器走私犯”。
孩子们都觉得挺纳闷,好好的,怎么突然说起“武器大贼”来了?
难道老人临终前神志不清了吗?
在大家好奇的眼神注视中,警察慢慢讲述起一件发生在民国时期的军火大失窃案,这事儿当时可是传得沸沸扬扬......
【高崇德盗窃军火】
1937年那会儿,关内到处都在打仗,东北军的营地老是丢军火,好多武器炸弹莫名其妙就没了。
这事儿让国民党政府特别上心,蒋介石直接下令,说啥也得把偷军火的那个“超级大贼”给抓回来。
现在这时候,有个敏捷的身影在53军和八路军的后勤仓库那片区域来回跑动,给八路军运去了大堆大堆的武器装备。
每当战斗到子弹打光,粮食吃完的紧要关头,八路军总能拿出新的武器装备,让局势柳暗花明。
日军得到的消息说,八路军的补给线被切断了,现在正处于低谷状态。于是,他们就对被困在里面的八路军部队发起了猛攻。可没想到,八路军个个全副武装,准备充分。结果,日军损失惨重。
这种情况让日本的高官们心里直打鼓,他们变得小心翼翼,生怕在哪个重要的时刻,一不小心就惹出更大的麻烦来。
八路军奋勇抗日那会儿,这位女英雄没少给队伍送弹药,帮他们战场上转危为安,打得越来越顺手。
1938年那会儿,东北军的军火被偷了,这事儿传得满城风雨。各大报纸、杂志啊,全都在琢磨,到底谁是那个偷军火的“高手”。
日军追查来追查去,最后发现,让他们损失惨重的那批军火弹药,原来是东北军军火库里流出来的。这下日军可气坏了,立马下了逮捕令,说要狠狠收拾那个运军火的主谋,绝不轻饶。
国民党把注意力转到了军队里面,因为有消息说,那个神秘的“武器小偷”,其实就是关东军里某个军官的老婆。
不过,就算他们把整个地方翻了个遍,也没能找到高崇德的踪迹。她就像是个机灵的老鼠,在两军之间穿梭自如,根本逮不着。
由于怎么查都查不到线索,这起事件就成了民国时候一个有名的“军火丢失大谜团”。
这位给八路军到处想办法弄武器,帮了大忙的“武器高手”,其实就是高崇德。他四处奔波,给八路军搞来了不少军火,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啥力量让这位纤瘦的女子挑起了重担,变成了让国民党和日军恨得牙痒痒的“武器走私高手”?
【不爱红装爱武装】
1904年,高崇德在辽宁黑山的一个穷苦家庭里出生了,她爸早早就离世了,就剩下她和老妈两个人互相依靠着过日子。
跟别的女孩不同,她特别喜欢玩刀枪。为了给家里帮忙,高崇德从小就学会了不少本事。她会拿起自己钟爱的木制弓箭去打猎,然后带回些山鸡、野兔啥的,给家里加加餐,改善改善伙食。
她不喜欢华丽衣裳,偏爱拿起武器,这为日后投身革命奠定了牢固基础。
在村子入口那,有个说书的老先生,他给高崇德讲了花木兰的故事。高崇德瞧着国家被战火摧残,百姓过得苦不堪言,心里就暗暗下了决心,誓要做个像花木兰那样的女中豪杰。
18岁那年,她碰到了吕正操。
那时候的吕正操,是东北军第16旅在黑山驻扎的一个营长,长得帅气,还是张学良特别器重的手下,绝对算得上是年轻有为,前途一片光明。
高崇德不知不觉中被吕正操那股军人的威风给迷住了,同时心里也特别佩服他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那股劲儿。
吕正操同样如此,心里对这个充满活力、英姿飒爽的姑娘也有了几分喜欢。
1928年那会儿,高崇德和吕正操在众多亲朋好友的簇拥下举办了婚礼,她心心念念的军营生活也总算是开始了。
一天早上,吕正操跑到靶场去训练士兵,高崇德也跟着他一起去了。
望着操场上士兵们热情高涨的模样,高崇德心里直痒痒,他也抄起手枪和弓箭,和士兵们一块练了起来。
大家开始都以为高崇德只是心血来潮,哪知道她真的咬牙挺了下来,而且表现得比不少男兵还要出色。
慢慢地,高崇德在军队里的名声就传开了,好多军官都对她那百发百中的枪法感到吃惊。
1931年,九一八事件突然发生,东北军接到命令,得赶紧撤到关内去。这一撤,咱们军队的士气可就跌到了谷底,大家都没了精神头。
为了把抗日的事儿办好,高崇德带着大伙儿在城里搞了个大游行。他们大声喊着“日本帝国主义滚出去”,把大家伙儿抗日的心都拧成了一股绳。
在带着大家伙儿在街上走的时候,高崇德的一些行为让一个叫王先生的地下党员给盯上了。
王先生特别佩服高崇德身上那股强烈的民族情感,也很认可她的领导才能和号召力。他俩一见面就觉得特别投缘,想法上也很快合拍。
要走的时候,王先生给了高崇德一本书,让她好好看看。那本书的名字是《陶罗斯的战场征途》,里面说的是一个苏联女孩子,为了革命能赢,勇敢地跑到前线去打仗的故事。
高崇德认真地把这本书翻了个遍,心里头豁然开朗,她明白过来,这是王先生在给她指路呢。
想起自己从小的梦想,高崇德毅然决定冲到前线,加入到抗日的行动中去。
那时候,吕正操被调到河南去干活,高崇德也在那边。她听说了吕正操的事情后,王先生特意从老远的地方赶来找到高崇德,想请她出手帮一把。
高崇德正琢磨着怎么给组织出力呢,一听王先生开口求帮忙,他立马爽快地答应了,一点都没犹豫。
她在去河南新乡的途中,碰到了300名东北军的流浪士兵,然后就决定帮帮他们。她在新乡这块地方,搞了个住的地方,让这些士兵有个安顿之所。
这批零散的士兵后来成了运送武器的精锐队伍,在战场上起到了超级关键的作用,对整个战局影响重大。
1937年有那么一天,王先生悄悄跟高崇德说:“上头有个人,想跟你见个面。”
高崇德心里挺疑惑,连着又追问了几句,可对方只是摆摆手,啥也不肯再说了。
在黑洞洞的地下室,高崇德碰见了共产党在陕甘宁的头儿林伯渠。林伯渠一见高崇德,脸上就乐开了花,特别高兴地欢迎她加入进来。
他跟高崇德讲起了八路军的难处,虽说现在已经跟国民党联手了,可那边还是时刻防着他们。八路军现在弹药不够用,打起仗来挺吃亏的。
老高,运送军火这事儿,说起来比直接在战场上打仗还棘手,危险和挑战都大得很。你愿不愿意挑这个担子?
想想自己这一路的经历,就在这个瞬间,高崇德心里猛地升起了一股强烈的使命感。她心里没有一丝害怕,反而对这次的巨大挑战充满了期待,急着想要试试身手。
但是八路军现在子弹没了,粮食也快吃完了,接下来去哪儿搞军火又成了个大难题。
要花大价钱去买?在那个时候,这办法肯定不奏效。
琢磨了好久,高崇德一拍大腿,有了个胆大的主意:东北军那军火库,不正能解咱们现在的困急嘛!
有了林伯渠的经济帮忙,她悄悄给东北军53军运送起了军火物资。
她开始想办法收买仓库的守卫,悄悄运出了一小批枪炮。但这些装备对于八路军那时四面楚歌的状况来说,简直就是九牛一毛,根本不够用。高崇德这下又犯难了。
高崇德仗着自己在东北军里混出来的多年声望,偷偷给两位东北军的大头头塞了好处。打那以后,她才大刀阔斧地搞起了大规模的人员输送。
高崇德提供的军火让八路军在战场上越来越勇猛。日军总以为八路军快撑不住了,但每次关键时刻,八路军就像神兵天降,总能巧妙化解危机,转危为安。
日本人对此情形感到十分疑惑,一查之下才发现,原来这些武器竟然是从东北军的武器库里泄露出来的。
国民党高层下令要彻底查清这起盗窃案。那些被收买的东北军士兵,因为以前跟高崇德有点交情,再加上自己心里也害怕,所以一个个都紧闭嘴巴,半个字都不敢往外说。
1938年,那件轰动一时,连国民党和日本人都震惊不已的超级大盗案被公之于众,大伙儿都在四处搜捕那位传说中的“武器神偷”。
事情越来越紧急,高崇德没办法,只好停了运输,然后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谁也找不着她。这事情最后就成了民国时期一个没解开的谜团。
风波结束后,高崇德立马行动起来,一刻不停地开始了新一轮的运输任务。
1939年的时候,刘伯承找到了高崇德,给了她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她负责运送迫击炮。
说实在的,运军火这事儿里,运输那块儿真的是最让人头疼的。士兵们不光得在恶劣环境里咬牙坚持,还得时刻小心别让敌军给盯上了。这简直就是对体力和耐心的一大考验,说是“地狱模式”也不为过。
同样的犯罪套路,还有那一伙人特有的行事风格,又一次让国民党政府给盯上了。他们惊讶又兴奋地意识到,这帮家伙跟之前偷偷运军火的是同一拨人。
经过一番仔细的全面搜寻,国民党最后把注意力集中到了高崇德这个人身上。
因为高崇德在东北军里地位不一般,国民党政府就没急着对她动手。
可以肯定的是,高崇德因为常在阳光下活动,已经被蒋、汪和日本三方列入了“追杀目标”。
1949年秋天,高崇德正在出任务呢,结果不小心被国民党给逮住了,成了他们的俘虏。
在牢房里,审讯的人对她用了狠招,一顿毒打之后,高崇德全身几乎没有一处是完好的,但她还是死命地紧闭着嘴巴,啥都不说。
后来,高崇德身体情况恶化,八路军经过多方努力,好不容易才将她从大牢中解救出来。
国民党觉得,高崇德的日子估计所剩无几,所以也就不打算再兴师动众地去追查了。
高崇德从牢里出来后,八路军医院悄悄给她动了手术。朱德老总也亲自来了,一脸严肃地说:“无论如何得把她治好,她对咱们八路军有大恩啊!”
高崇德伤愈后,换了个新名字,在八路军领导的协助下,顺利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
在辽沈战役那会儿,解放战争中挺关键的一仗,她也跑到前线去了,战场上那叫一个飒爽。
由于总是聚少离多,她和吕正操之间的感情慢慢变淡了。
1950年那会儿,高崇德因为以前的伤又犯了,就办了退休,回沈阳养身体去了。他被安排在了辽宁省的干部休养所,待遇挺不错的,跟正厅级干部一样。
日子久了,邻居们都清楚,隔壁住着的是一位面容和善的老奶奶。
平时话很少,几乎不怎么开口,就是喜欢时不时地摸着那顶已经旧得掉色的军绿色帽子出神。
可大伙儿心里都明白,高崇德那可是货真价实的民族大英雄。
高崇德这辈子,真的是活得有声有色。她为革命豁出去了,把一辈子的心血都倾注在了上面。
她心里不光藏着花木兰的影子,实际上,她真的把自己过成了那种不输男人的女中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