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卫生部领导说要消灭中医,毛主席大怒:奴才式思想!

赵婧瑶说历史 2025-04-09 11:40:06

中医在中国流传了两千多年,追溯到春秋战国那会儿,中医的理论框架就已经搭建得差不多了。

不过从清朝晚期开始,当西方现代医学进入中国,中医就碰到了不少挑战和疑问。

列举几位对中医持不同看法的人物:孙中山、陈独秀、鲁迅、胡适、郭沫若、梁启超等等。孙中山先生,他对中医的态度并不完全认同。陈独秀也曾表达过对中医的一些质疑。鲁迅先生在文章中,时常流露出对中医的不信任。胡适则是较为明确地提出了对中医的批判。郭沫若在某些场合,也表达了对中医的不同见解。还有梁启超,他对中医的看法也持有保留意见。这些人物,都在不同程度上对中医持有一定的反对态度。

陈寅恪曾坚决表示:“我就是选择被西医治没了,也不想去找中医瞧病。”

其实,一直有人想废除中医,而且中医还两次差点就消失了,真是到了生死关头。

在那两次大难关头,中医得以获救,全靠两个人,一个是蒋介石,另一个就是毛泽东。

毛主席为啥会挺中医呢?他都给中医带来了啥新变化?毛主席对中医的支持,可不是随便说说的。那他为啥这么做呢?原因可能有很多,但重要的是他看到了中医的价值。那他对中医都做了啥改进呢?其实,他主要是提倡中西医结合,让中医能吸取西医的长处,同时也保持自己的特色。这样一来,中医就能更好地发展了。所以,毛主席对中医的支持和改进,都是为了让我们国家的医学更加完善,更好地服务人民。

【一、中医的两次存亡危机】

1927年的时候,蒋介石跟汪精卫两人商量好了,把南京那边的国民政府和武汉的国民政府给并到一块儿,这事儿后来被叫做宁汉合并。

那时候的汪精卫,真是风光无限,觉得自己就是革新圈子里的头号发言人。

不久,汪精卫就盯上了改革的下一个对象,那就是中医。他马上召集卫生部的人开会,定下了一个计划,说是要用四十年的时间,慢慢把中医给淘汰掉。

余云岫在日本大阪医科大学深造后,成了主张废除中医的主要推手。他在各种会议上积极贡献点子,甚至还自己动手设计了一个“老中医注册计划”,就是要给中医的发展套上紧箍咒。

那时候,中医行业里有83万从业人员,全国九成的人都得靠中医来治病。反观西医,全国加起来才6000多人,还都扎堆在上海、南京这些大城市里。好多小市县、乡村,连一个西医都找不到。要是突然不让用中医了,那简直就是不顾老百姓的死活啊。

所以,那个说要取消中医的建议,闹得沸沸扬扬。

那时候,蒋介石被李宗仁、白崇禧、阎锡山等好多地方的军阀围着,他很想赶紧把这事儿摆平。

蒋介石公开表示:“我完全支持中医,小时候生病都是找中医治的,现在有时候也会吃点中药。”

蒋介石下令后,国民政府就废除了那些限制中国医药发展的规定。

不管是因为形势所迫,还是真心支持,反正,现在看起来中医废除的风波算是暂时平息了。

不过,那会儿社会上挺多人支持余云岫的看法,觉得中医不行。从那以后,西医就火了起来,得到了大力推广,而中医呢,就开始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发展得不那么顺畅了。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又一次碰到了大麻烦,这回,余云岫又站了出来。

1950年那会儿,中央卫生部搞了个头一回的卫生工作会议,余云岫也被请去参加了。他又老话重提,说要废掉中医,说中医就是封建时代留下来的坏东西。封建社会都没了,中医也该跟着退场啦。

卫生部两位副部长,王斌和贺成,都挺余云岫的那个观点,说要废除中医。这下子,要求废除中医的声音就响起来了。这两位副部长可都是学医出身,在打仗那会儿,一直冲在医疗最前线,救了不少咱们党里的大领导,所以在医学圈,他们说话相当有分量。

他们俩的发言,无疑又把中医推到了舆论的中心。

那段时间,不少人开始小看甚至拒绝中医,总说“中医没啥科学道理”、“中医就是走回头路”,这些话传得到处都是,对中医政策的制定也带来了不小的干扰。

就拿中医的行医资格来说吧,要想继续看病,就得先通过一场考试。但这场考试,考的大多是西医的知识,结果好多中医因为不懂这些,就被刷下来了,没办法,只能关门大吉或者另谋出路。

1953年的时候,国家文委的副头头钱俊瑞,他瞅见卫生部对中医的态度那叫一个严厉,感觉这做法有点狠了,于是他就跟中央反映了这事儿。

毛主席一听说这事儿,火就上来了。他觉得,瞧不起中医,那就是典型的崇洋媚外:“咋一看外来的新玩意儿就那么上心,反倒把自己家的宝贝给晾一边了?不把自己国家的东西当回事,连中医都看不起,这种风气太糟糕、太不像话了,简直就是奴才心态,资产阶级的那套坏思想!”

接着,毛主席在听贺诚汇报工作时,直接表达了对中西医结合的看法:

中医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咱们得挑着学,把里头好的东西拿出来,好好利用,让它变得更科学。当然了,里头也有不那么合理的地方,这些咱们得琢磨琢磨,好好说道说道。西医呢,也不是全都对,不对的地方也得指出来。中西医得联手,互相帮助,互相瞧不起那可不行。

不过,卫生部没把毛主席的提议太当回事,中医的状况还是老样子。结果,因为卫生部没好好干活,部长李德全、副部长王斌和贺成都被拿下了。

1954年的时候,刘少奇站出来说要重新让中医发展起来,他还干了不少实事,像是建了个中医研究院,还让中医院变得更多更大。到了1958年,全国已经多了300多家中医院,而且各级管卫生的部门也都跟着搞起了中医机构,这样一来,中医的地位可真是涨了不少。

在毛主席的引领下,中医终于摆脱了困境,还慢慢得到了国家一定程度的。

为啥毛主席对中医那么看重呢?他为啥会对中医有这么深的感情呢?其实想想也不难理解。毛主席认为,中医是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它蕴含着深厚的智慧和经验。在他看来,中医不仅仅是一种医疗手段,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的体现。毛主席深知,中医能够深入人心,因为它注重的是人体的整体平衡和调和,强调的是预防和调养,这与西医的“对症下药”有所不同。他觉得,中医的理念和方法,对于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增强民族的体质,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毛主席特别看重中医的发展,他希望能够把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受益于中医的智慧和力量。这也就是他为啥会对中医如此重视的原因了。

聊到毛主席和中医的渊源,得从1913年开始说起。那时候,毛主席就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与中医的结识,可以说是由来已久。早在1913年,毛主席就开始接触并了解中医了。这段历史,可以说是他与中医结缘的起点。

【二、毛主席的中医情结】

1912年那会儿,北洋政府搞了个新学制,就是《壬子癸丑学制》,里头直接把中医给贬得一文不值。教育头头汪大燮,还想把中医给取消了,这事儿在当时可真是闹得沸沸扬扬的。那时候,毛泽东19岁,正是个爱思考、追求进步的学生,这事儿他也了。他自己琢磨了一番,还在《讲堂录》里记了下来:

中西医术,各有各的好。中医讲究的是气血经络,西医看重的是实验验证。但中医说的气血经络,道理太玄乎,一般人难以理解,所以往往显得空洞。西医呢,专注在物质层面,却容易忽略了整体的气机,因此也经常丢掉了根本。这么看来,中西医又都各自有点片面。

毛泽东和别人不一样,他不会光凭老经验说话。他相信,得自己去试试才知道真假。经过一番调查研究,他发现中医虽然有些理论听起来挺玄乎,但治疗效果是真的,不能一股脑儿地全给否定了。

由于毛主席亲自进行了调研,他对中医持开放态度,并不反感。

在井冈山那会儿,环境特别难,官员们不是受伤就是生病,挺常见的。红军医院里主要是西医,可国民党一封锁,药品就经常不够用,急得不行。看到这种情况,毛主席就提议,咱们得好好利用中医。西药被封了,难道山上的草药他们也能封?

在最艰难的日子里,红军医院里一下子住进了263名受伤的战士。他们全靠中医的那些草药给治好了。你别看那些草药不起眼,关键时刻,它们能救下一个战士的命呢!

长征到了延安后,毛主席不小心得了风湿性关节炎。一到冬天,这病就犯得厉害,疼得他胳膊都抬不起来。卫生员试着给毛主席开了好几种西药,可都不咋管用,没啥大效果。

有一次巧合,陕北很有名的老中医李鼎铭,听说毛主席得了关节炎,看了好多医生都没治好,就自己主动跑到杨家岭来了,想给毛主席免费瞧瞧病。

把完脉,李鼎铭麻利地写了个药方,信心满满地说:“主席,这方子你拿去,煎四服药吃了,保证你的胳膊活动自如!”

毛主席身旁的医生们心里都犯嘀咕,但人家毕竟是出于好意来给主席瞧病,不能直接驳回人家面子。于是,他们就换了种温和的说法劝毛主席:“主席,这个药方里有生川乌,按您现在的身体状况,吃这个恐怕不太合适。”

毛主席很随意地说:“反正就是得先去搞搞看,不搞一下咋知道行不行呢?”

吃完那几副中药,疼痛真的减轻了不少,毛主席再次深切感受到了中医的奥妙之处。

1948年,淮海战役还没开打前,毛主席找粟裕谈话,想让他来帮忙指挥。可巧了,粟裕那几天身体不舒服,就只好跟毛主席说:“主席啊,您也知道,我这肚子一疼起来是真受不了,到时候耽误了打仗的事儿可咋整。”

毛主席早就心里有数了,他说:“你的情况我都清楚,特意找了个有经验的老中医,药都给你配齐全了!”说着,就拿出几包中药来。粟裕一看毛主席这么体贴入微,就一边指挥打仗,一边按时吃药。等到淮海战役胜利结束,他的病也基本痊愈了。

毛主席对中医抱有信任,但他从不盲目跟从。1954年的时候,他又一次谈到了对中医的态度。他提倡中西医得抱成团,互相学习,这样大家就能一起讨论、互相帮助。对中医嘛,既不能小看,也别把它吹得太神。

毛主席为啥一直看重中医呢?难道就因为他自己试过中医,觉得管用?还是说,他是想让咱们的传统文化更发扬光大?

其实,情况远比这复杂。毛主席有言:“咱们团结中医,主要是为了推动中国医学科学的发展。得明白,这事儿不光是为了咱们中国,更是为了全世界……中医这事儿,涉及到好几亿劳动人民的健康保障呢。”

毛主席特别关心中医的发展,主要还是心疼那些在农村看不起病的普通百姓。他希望西医能为我们所用,最终给四亿七千万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说到中医这事儿,其实就是牵动着咱们那四亿七千多万农民朋友的看病治病大问题。

在政府一切为了老百姓着想的理念指引下,乡村医生就这样出现了。

【三、赤脚医生与中西医结合】

说到中医这事儿,卫生部以前走过弯路,有点看不起中医。毛主席知道后,对卫生部提出了批评,他还说过,要是卫生部没人肯钻研中医,那他就亲自来当这个卫生部长,自己去研究中医。

中医那事儿翻篇后,卫生部那边又摊上事儿了,工作出了点岔子。

1965年6月26号那天,卫生部的头儿钱信忠跟毛泽东说了说现在的工作情况。毛主席一听,全国竟然有140多万搞卫生的专业人员,但让人惊讶的是,在农村的才13万人。

毛主席真的生气了,他严厉地说:“卫生部现在只做的事情,就是给全国只有百分之十五的人看病,而且这百分之十五里,大都是些有钱人。农民朋友们呢?他们既看不起病,也买不起药。这样的卫生部,哪像是为人民服务的,干脆叫它‘老爷卫生部’算了。”

接着,卫生部听了毛主席的话,决定把医疗的主要工作转移到农村去。

到1975年的时候,国家把卫生费用的大头,也就是65%,都投到了农村。农村的合作医疗搞得红红火火,赤脚医生这个群体也飞快地增加,人数最多时有150万。

赤脚医生,就是那些在农村给人看病的医疗人员。那时候,很多赤脚医生其实就是有点文化的农民。他们参加了些专业培训后,就回到村里给大伙儿瞧病了。这些人啊,不算是正式的大夫,也没有稳定的工作,平时还得干农活、打工。经常是正在地里忙活呢,一听说有人病了,立马拎起小药箱,有时候连鞋都顾不上穿,就直接跑到人家家里去治病。所以,大家才叫他们赤脚医生。

赤脚大夫,那真是医疗界的一大奇迹。他们花小钱办大事,效果杠杠的,成功让好几亿中国农民看病不再发愁。这事儿也给其他发展中国家指了条明路,是个好榜样。

世界卫生组织特地派了团队去中国农村进行实地探访,他们对中国那种主要靠赤脚医生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给予了高度评价,说这是“发展中国家在卫生经费问题上找到的独特出路”,还夸奖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医疗体系是“低收入国家里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全世界难找第二个”。

那会儿,国家为了让赤脚医生的医术更上一层楼,特地牵头,把上海中医学院、浙江中医学院这些地方的高手们聚到一块儿,合力搞了一本既实用又好懂的《赤脚医生手册》。这本书里,图画和文字搭配得刚刚好,内容既全面又接地气,特别适合赤脚医生们学习。

《赤脚医生手册》是以前赤脚医生们的学习宝典,特别火,几乎每个干这行的都会有一本。

《赤脚医生手册》体现了毛主席提倡的中西医结合的理念。这本书里,大量介绍了中医和针灸的治疗方法。

这里面讲了中医的好多东西,比如怎么看病人的气色、听声音、问病情、摸脉象,还有怎么采草药、做中药,以及针灸的方法和技巧。

对于很多病症,通常会给三种治疗方式:扎针灸、喝中药、吃西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了这本书超高的评价,说它起码让上亿人逃过了死神,还把它翻译成了50多种语言,传到了100多个国家。

把中医团结起来,主要是为了推动咱们国家的医药科学往前走。得明白,这事儿不光关乎中国,对全世界都很重要。——毛泽东

毛主席又一次以实际行动,展现了他非凡的远见卓识。

真要说一句,这样的伟人,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