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书画的收藏中,乾隆皇帝与项墨林是两个无法绕开的“流量密码”,前者为历代帝王寄情“书画翰事”的标签、典范,后者则为古今民间收藏的第一人。
其中,乾隆“文治武功”,号称“十全老人”,其在位六十年期间,不遗余力搜集古代艺术品,内府所藏古籍善本、书画碑帖、文房珍玩等,其数之丰,规模之巨,堪称蔚为壮观。仅《秘殿珠林石渠宝笈》所著录者,已是集大成之旷古巨著,后世无人可及。纵使“好文多艺”如唐太宗、宋徽宗、元文宗等皇帝,也惟有自叹弗如。
而乾隆的“三希堂”,所藏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则堪称稀世之宝,价值连城。其余珍品墨迹更是无数。一时间,天下“奇珍异宝”近乎齐集内府,规模空前绝后。
乾隆皇帝(1711—1799)
此外,乾隆一生作诗四万余首,御临、御笔的字画书帖极多,所使用的印章,亦有一千八百余方,远远多于其余皇帝,堪称“帝王之最”。而每每赏玩之余,其又作跋、钤印,被誉为“盖章狂魔”。
其所钤印章,如七十岁时敕命所刻“古稀天子之宝”,八十岁刻“八徵耄念之宝”,成为太上皇后又刻“太上皇帝之宝”等,常与其他鉴赏印组合使用。众多馆藏的名家巨迹即常可见其留存的御赏印记。另有“乾隆御览之宝”、“乾隆御笔之宝”“三希堂”“几暇鉴赏之玺”等宝玺,亦是乾隆以“书画艺事”为尚的极重要见证。
乾隆《是一是二图像轴》,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禹贡—中国古美术的千年之旅/
▼
Lot 5734
清乾隆 田黄苍龙教子钮“几暇鉴赏之玺”方印
2.1×2.1×4.3cm,重:36g
印文:“几暇鉴赏之玺”
左1:印面
左2:印文
左3:《清代帝后玺印谱》第五册,乾隆卷一,页三〇,紫禁城出版社
备注:重要私人旧藏
著录:《清代帝后玺印谱》第五册,乾隆卷一,页三〇,紫禁城出版社
展览:保利艺术研究院、保利艺术博物馆,“弘历的世界——乾隆御制诗文稿、兰亭图帖缂丝卷暨重要宫廷艺术特展”,北京,2021年04月23日-05月10日
出版:保利艺术研究院、保利艺术博物馆编:《弘历的世界》,下册,编号75,上海书画出版社,2021年
RMB:6,000,000 - 9,000,000
乾隆曾有诗云:“泠然池上居,亦名画禅室。墨妙收香光,仍于室中秘(叶)。……名画集大观,雪溪古无匹。……万几值清暇,遂以消永日。”所言即是其万几余暇,品玩书画,以志真赏。
另据曾为内府所藏稀珍,可知乾隆所书“题签、记事、跋言、题诗”亦或“鉴藏钤印”等数量之多,频率之繁,时间之持续性,亦皆是堪称“古今帝王第一”。此亦可见,乾隆虽作为一国之君,然“好古之心”,“文人之逸”甚矣,可谓“一往而情深如故也”。无怪乎,其亦以“书生”自诩,曾言:“朕自幼读书宫中,讲诵二十年来,未尝少辍,实一书生也。”
清乾隆 田黄苍龙教子钮“几暇鉴赏之玺”方印
此“几暇鉴赏之玺”为乾隆登临大宝早期便开始使用的重要鉴藏宝玺之一,使用时间极长,使用频率亦多,或作为压脚章,或与其他小玺配合使用,并无定式。如上文所述三希堂藏《快雪时晴帖》上即钤盖此玺印。而此帖收录于《三希堂法帖》中,其摹刻于乾隆十二年(1747),故此玺印篆刻至少不晚于这一时间。
晋 王羲之 快雪时晴帖,局部
清宫旧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 三希堂法帖,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玺印材质为珍罕的寿山田黄石,包浆浑厚,色泽浓郁,质地晶莹剔透,抚之则温嫩无比,宝气十足。红筋格、萝卜丝纹细密可见,蕴于肌理之下,匀澈动人,田黄特征明显。而形制为随形印章,重达36克,仅材质而言,足可称寿山田黄石中之上品。
其雕刻则依石赋形,上半部分浅浮雕“双龙戏珠”,双龙隐于云海之中,宝珠圆浑,似明星闪耀苍穹。而龙须飘逸扬动,龙爪张弩,筋肉凸起,矫健有力,神态威猛。云纹所营造的“云蒸霞蔚”布景,亦是细腻。所谓“一两田黄百两金”,下半部分裁为规整的印台,费料亦甚多。整作雕刻,层次分明,形神兼备,祥气丛生,自是可贵。
清乾隆 田黄苍龙教子钮“几暇鉴赏之玺”方印,局部
另据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郭福祥考证,此玺印材质在《乾隆宝薮》、《嘉庆宝薮》和《道光宝薮》中都有明确著录,并标注为“洞石”。所谓“洞石”是清宫对于通灵温润的石质印材的通常称谓,包括田黄、芙蓉、水洞高山等,皆可称“洞石”。
将实物与《宝薮》著录对比,可知此玺印无论是材质、体量,亦或篆法布局皆与《宝薮》中的记载完全相合,可知确为此重要的乾隆宝玺,极为可珍。
清乾隆 田黄苍龙教子钮“几暇鉴赏之玺”方印,印面
除《快雪时晴帖》外,此“几暇鉴赏之玺”亦曾钤盖于诸多其他名迹巨作,其中仅《石渠宝笈》和《秘殿珠林》著录者,即有数十件,更可见其意义之特殊。
“元赵孟頫尺牍册、唐阎立本王会图卷、明边景昭胎仙图卷、明仇英水仙腊梅写生轴、明董其昌书阴符经册、宋赵伯驹汉宫图轴、宋张择端清明易简图卷、明董其昌戏鸿堂墨刻册、明仇英双骏图轴、明文征明竹菊图轴、明丁云鹏掃象图轴、清张照临米芾别译心经册、张照书普门品册、清丁观鹏太平春市图卷、丁观鹏画饮中八仙图卷、丁观鹏摹丁云鹏掃象图轴、王原祁仿董源踈林浮黛轴、王原祁仿米友仁云山新霁轴、王原祁仿惠崇江南春色轴、王原祁仿赵孟頫桃源春画轴、王原祁仿黄公望翠岑精舍轴、王原祁仿吴镇溪山无尽轴、董邦达画静宜园二十八景册、李世倬画静寄山庄十六景册、张若霭书高宗纯皇帝御制喜雨赋并图卷、高宗纯皇帝御临文征明书苏轼赤壁二赋卷、高宗纯皇帝御笔玉兰花轴、高宗纯皇帝御临王宠书出师二表卷、高宗纯皇帝御笔仿宋人梅花诗意图卷、高宗纯皇帝御笔仿宋人归去来辞图卷”——郭福祥《关于乾隆帝田黄“几暇鉴赏之玺”》
宋 赵伯驹 汉宫图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 苏轼渡海帖,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丁云鹏 扫象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 宋徽宗《溪山秋色图》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仇英双骏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 盛懋江枫秋艇图卷,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张择端(传) 清明易简图·明代摹本,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唐 阎立本王会图卷,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董其昌行楷书论书并书杜甫诗卷,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
▼
Lot 5735
清乾隆 御制青白玉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屏
L:33×26×1.3cm
备注:法国重要私人收藏
RMB:10,000,000-20,000,000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被誉为“二十八骊珠”,并被乾隆列为“三希帖”第一,历代文人亦赞其为“天下法书第一”。乾隆更是多次题跋、钤印,以示喜爱。据学者统计,整帖共有乾隆御题七十一则,钤章一百余处。题跋文字大体可分为三类,分别为题记、单字和短诗,从御题形制来看,则有御笔引首、单字称赞,亦不乏诗文、评记,字数由一到数百不等。
《快雪时晴帖》的内容是大雪初晴时,王羲之以愉快心情对友人表达问候。由于其寓意极佳,又出自“书圣”王羲之之手,自然是备受历代文人、帝王喜爱。而作为农桑为主的封建社会,帝王、百姓等对于“瑞雪”的期盼,“农情”的关注等,是关乎民生社稷的“第一等大事”。
自乾隆十八年(1753)起,乾隆每次的题跋亦多表达对“雪景农情”的重视,或是对“天恩降霈,泽佑苍生”的感谢等。其成为“太上皇帝”后,亦是以“勤政爱民”之念,赏玩《快雪时晴帖》,又因年岁已高,命词臣代为题跋。而将此帖存放于特为开辟的紫禁城养心殿西暖阁的“三希堂”中,更可见乾隆“天子”、“文人”的双重身份,同时也将此帖赋予“政治”与“文化”的内涵,意义非凡。
清乾隆 御制青白玉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屏
乾隆为《快雪时晴帖》作诗诸多,如“昨岁成堂方望雪,徒为记事未为诗。即今正值时晴美,对景方知快雪奇。”其更曾赞此帖书法“神乎其技”,并曾记言:“王右军快雪时晴帖,为千古妙迹,收入大内养心殿有年矣。予几暇临仿,不止数十百过,而爱玩未已。因合子敬中秋,元琳伯远二帖,贮之温室中,颜曰三希堂,以志希世神物,非寻常什袭可并云”。
乾隆题跋
晋 王羲之 快雪时晴帖,局部
清宫旧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清乾隆 御制青白玉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屏”即以《快雪时晴帖》为蓝本,正面为王羲之二十八字帖文:“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爲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其旁又刻其元代赵孟頫题跋,跋文曰:“东晋至今近千年,书迹传流至今者,绝不可得。快雪时晴帖,晋王羲之书,历代宝藏者也。刻本有之。今乃得见真迹,臣不胜欣幸之至。延佑五年四月廿一日,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臣赵孟頫奉敕恭跋。”
清乾隆 御制青白玉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屏,正面
正面,局部
《快雪时晴帖》书法结体匀称,行中带些许楷意,用笔圆劲,笔法多变,富有轻快节奏。章法上亦是错落有致,疏密得宜,整作神气完足。而此摹刻,亦是极尽书法之能事,将原帖的从容不迫、骨力中藏,完美还原。
而赵孟頫是古往今来公认的书画大家,其书取法钟繇、“二王”、李邕、赵构等,于篆、隶、真、行、草诸体皆擅,尤以楷书、行书著称;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其跋文中,亦是对右军此帖,极是服膺。
清乾隆 御制青白玉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屏,背面
此“清乾隆 御制青白玉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屏”背面为乾隆皇帝亲自为《快雪时晴帖》所画之《仿倪云林疏林亭子图》,并附御笔题跋三处,琢刻亦可谓形神备至。
晋 王羲之 快雪时晴帖,局部
清宫旧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倪云林”即倪瓒。元代画家、诗人,号云林子、荆蛮民、幻霞子等,擅画山水和墨竹,构图简约,意境幽深,与黄公望、王蒙、吴镇三人并称为“元四家”。著有《清閟阁集》15卷。
倪瓒作画,有典型的三段式构图,其画风疏淡,影响深远。后世如董其昌、石涛、王翚等多引其为法。乾隆皇帝于《石渠宝笈》卷二,也曾跋云:“元四大家,独云林格逸尤超,世称逸品。”亦可见其对倪瓒之推崇。
背面,局部
此乾隆《仿倪云林疏林亭子图》远处山石,虽只寥寥数笔,却分明起伏,近处竹木枝叶疏朗,参差错落,随风摇曳,甚有孤寂之感。亭中空无一人,似不染俗世尘埃,有着“世外无何有之乡”的宁静萧索意境。《快雪时晴帖》中,此作即装裱于原帖之前,又将其摹刻于此玉屏背面,亦可证乾隆之极为自得。
对比原帖: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图:清乾隆 御制青白玉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屏,局部;右图:《快雪时晴帖》,局部
乾隆曾多次将喜爱的书画等,镌刻在玉器之上,儒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之“大禹治水图玉山”、“秋山行旅图玉山”、“桐荫仕女图玉山”等陈设,皆以清宫旧藏之宋元画卷为蓝本。而历代诸多书法名篇也都被琢刻在玉器之上,如《淳化阁帖》、《玉枕兰亭》、《洛神赋十三行》等。
另考乾隆十八年的《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亦有将三希书法刻制成玉册的明确记载。而《快雪时晴帖》作为“三希帖”之首,则自当是情理之中。如乾隆十四年,其即曾题注:“己巳腊日雪后乘兴缩临此帖一过,命朱采刻于姚宗仁所制玩鹅玉器,亦一佳话也”。
乾隆十五年,其又在雪后记叙此事,并作诗曰:“冰著垂檐细,银花缬树多。时晴临缩本,玉枕较如何。”类此者,皆可见乾隆将《快雪时晴帖》与玉器相结合,琢刻其上,以便于其随时赏玩,陈设装饰等,又因玉器精美,硬度亦高,亦可更好传世。
清乾隆 御制青白玉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屏,局部
北京保利2021年春拍“王献之《中秋帖》及《洛神赋十三行》”青白玉插屏,与此“清乾隆 御制青白玉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屏”,对比二者材质、工艺、纹饰、大小等颇为相似,当为同一时期宫廷造办处奉敕所制。
不过,前者仅为书法摹刻,并无类似丹青绘画,自是略显单调。后者则囊有王羲之、赵孟頫、乾隆书跋、绘画等,内容上丰富甚多,视觉审美上亦有更高的享受。
御制青白玉填金王献之《中秋帖》暨《洛神赋十三行》插屏
L:30.7×29.6 cm,厚:1.7 cm
北京保利拍卖,2021年06月07日,编号5108
成交价:RMB 28,175,000
两插屏对比:
左图:清乾隆 御制青白玉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屏,局部
右图:《中秋帖》暨《洛神赋十三行》插屏,局部
左图:清乾隆 御制青白玉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屏,局部
右图:《中秋帖》暨《洛神赋十三行》插屏,局部
左图:“清乾隆 御制青白玉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屏”印章与书法的叠压
右图:“《中秋帖》暨《洛神赋十三行》插屏”印章与书法的叠压
另有香港苏富比,2003年春拍“清乾隆 御制玉雕快雪时晴帖插屏”亦是将此帖镌刻于玉器上,也可佐证乾隆对其之喜爱。然此插屏上印鉴都琢刻在留白处,无与文字交叠之现象,工艺制作的难度不可同日而语。又其仅琢刻《快雪时晴帖》帖文,自然也无法完整表达原帖神采。
清乾隆 御制玉雕快雪时晴帖插屏
香港苏富比,2003年春拍,编号23
而此“清乾隆 御制青白玉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屏”,对比原帖,无论正、背面,其书法、绘画、印鉴,乃至于线条的粗线浓淡等,都一一展现,几与原帖无异。尤是印鉴与书法的重叠处,也细腻雕刻,完整还原,以展现其真实原貌。其之稀珍可知也。又其因近代坎坷,流失海外百年,今躬逢盛事,重现国内拍场,可谓幸甚。
▼
Lot 5733
清嘉庆 寿山白芙蓉狮钮“毓庆宫宝”印
3×3×4.8cm
印文:毓庆宫宝
左1:印面
左2:印文
左3: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帝后宝玺印谱》
著录: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帝后宝玺印谱》第八册,嘉庆卷一,页一一七
RMB:2,300,000-3,300,000
左图: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帝后宝玺印谱》
右图: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帝后宝玺印谱》第八册--嘉庆卷一,页一一七
“毓庆宫宝”是嘉庆皇帝的御用宝玺之一,其即位后共制八方此相同印文的玺印,是其在位期间刻制宫殿玺最多者,可见“毓庆宫”对于嘉庆的意义之重。
嘉庆皇帝
是玺印为寿山白芙蓉石,质地温润,包浆浑厚,钮雕“太狮少狮”,其状憨态可掬。大狮扭身侧首,看似双目圆睁,张牙露齿,实则肃穆、静立。少狮在旁自是按耐不住,不顾身形,强攀大狮之身,眈眈目视,其欲逐逐,颇堪玩味。
清嘉庆 寿山白芙蓉狮钮“毓庆宫宝”印
此玺印明确著录于《清代帝后宝玺印谱》中“嘉庆卷”,“材质”为清宫所喜的“洞石”,经实物对比《宝薮》,可知其质地、形制、大小、印文篆刻、布局等完全吻合,甚是难得。此印在编纂《道光宝薮》时,亦被收入其中,可见其曾作为嘉庆皇帝的通用玺印,天家父子相承。
此外,《宝薮》中,此“毓庆宫宝”与“惇本殿宝”、“长春仙馆”等应是同匣贮存,作为“组印”使用。同乾隆一样,嘉庆皇帝亦有“怡情翰墨”的雅好,只是并非如乾隆一样痴迷而已。
“长春仙馆”、“惇本殿宝”
毓庆宫位于内廷东路奉先殿与斋宫之间,系清康熙十八年(1679)在明代奉慈殿基址上修建而成,是康熙特为皇太子允礽所建,后作为皇子居所。乾隆皇帝十二岁到十七岁间一直居于此宫。嘉庆皇帝五岁时亦曾与兄弟子侄等人居于此宫,长达十年之久,后迁往撷芳殿。乾隆六十年(1795),嘉庆皇帝即位后又迁回毓庆宫,直至乾隆薨世。
毓庆宫
毓庆宫,局部
毓庆宫内装修极为考究,尤其是后殿内以隔断分成小室数间,其门或真或假,构思精妙,素有“小迷宫”之称。嘉庆皇帝曾为殿中藏书室赐名“宛委别藏”,亦曾御笔书匾“味余书室”“知不足斋”等。
嘉庆四年(1799),嘉庆移居养心殿后,其又对毓庆宫进行改造,并保留毓庆宫将之作为自己闲余静心之所,时常驾临。其亦曾言:“予蒙恩独厚,自乙卯至己未居此四年。今虽居养心殿,若仍定皇子居毓庆宫,致启中外揣摩迎合之渐,大非皇子之福。故予留置毓庆宫,为几暇临幸之处。”可见在嘉庆的心里,“毓庆宫”有着非比寻常的“政治意义”。
清嘉庆 寿山白芙蓉狮钮“毓庆宫宝”印,局部
从皇子、皇太子、皇帝的身份转变,嘉庆居住于毓庆宫中,累有二十余年,此殿堪称其“福地”。在毓庆宫中,嘉庆亦长久跟着老师朱圭学习安邦定国之道,品德、行止等亦深受影响。同时,其亦于毓庆宫中,时刻聆听乾隆的圣训,有着诸多美好的回忆。仅御制诗文集中,即收录其有关“毓庆宫”的诗文近百篇。
如嘉庆十五年《毓庆宫作》,诗云“髫龄即居此,承恩又三年。昕夕叨训政,倏度如云烟。……已臻五十纪,儿孙绕膝前。斯宫诚福地,前修亦慎旃。”由此可见,毓庆宫作为“福地”,饱含着嘉庆皇帝的深厚感情。此亦更显此“毓庆宫宝”之殊为可珍。
煌煌气象,重器诸多
“禹贡—中国古美术的千年之旅”专场中,重器诸多,另有“清乾隆 乾清宫藏澄泥御题诗砚(原配金漆盒)”“清 青田石雕云龙纹‘御赐和硕怡亲王宝’满汉文印”“清康熙 余甸铭、尚均制芙蓉石夔龙纹博古钮闲章”“清中期 田黄冻松鹿童子拜寿图薄意大方章”“清乾隆 硬木框镶嵌白玉百宝九桃福寿挂屏 (一对)”“商 安阳时期 (公元前十三世纪至十二世纪) 黄伯川、冯洛侯、仇焱之、莫尔斯递藏青铜兽面纹斝”等,亦皆稀珍,共现同一专场,可见此次北京保利2022秋拍之盛意拳拳。
▼
Lot 5736
清乾隆 乾清宫藏澄泥御题诗砚(原配金漆盒)
宽12.4cm
“乾清宫藏”款
备注:
1.日本关西藏家旧藏;
2.北京保利拍卖,2015年12月08日,编号7515,成交价:RMB 3,450,000
展览:
1.“皇家气象——元明清宫廷遗珍展”,2012年04月25日-05月16日,内蒙古博物馆;
2.“皇家气象——元明清宫廷遗珍展”,2013年04月20日-06月20日,无锡博物院;
3.“皇家气象——保利明清宫廷珍宝展”,2014年08月26日-09月21日,常州博物馆;
4.“圆明园特展”,2014年12月26日-2015年03月31日,山东博物馆
参阅:
1.《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 · 文房四宝 · 纸砚》,P146,P148。
2.台北故宫编《文房聚英》P18, P19。
3.《中国美术分类全集 · 中国文房四宝全集 · 砚》,P173。
4.《西清砚谱》,宋澄泥石渠砚,卷四页十六。
无底价
此砚为乾隆仿制铜砚之作,材质为澄泥砚,通身敷饰仿古铜器的铁褐色及绿色锈斑,古色古香。铜锈色、铁褐色等交织,如同油画般,色彩斑斓,又斑驳淋漓,极富有抽象、古典、厚重之美,观之古穆。
砚形为长方形,砚面四周深洼,成石渠为墨池,砚面平滑,宝光内蕴,渠周缘浅雕勾云纹,然已漫漶不清。砚面中央砚堂受墨处为方形,四周环水渠,故亦称石渠砚。砚壁四周刻回纹底,其上浮雕螭虎,短面者各一,长面者一双,作两两相对状。
清乾隆 乾清宫藏澄泥御题诗砚(原配金漆盒)
砚背底部内凹,打洼作三层阶梯式,中央隶书刻清高宗御题诗一首:“澄泥本效汉名为,滴露研末此合宜,不必刘扬徵往事,可知庾许有新词,划金早是泯陈迹,刻兽亦非出近时,曾傍宣和工字画,如何独昧作君师”,款题:“乾隆御题”,又钤刻“乾”、“隆”阴阳二方御印。
此诗著录于御制诗四集卷四十五。
乾隆《御制诗四集》卷四十五
其外配木盒,髹漆为底,有“乾清宫藏”四字款识。盒面及盖内以“彩金象”工艺饰描金花纹,莲花组成团花、折枝莲花、及缠枝莲纹;盒面亦有意寓“福寿”的蝙蝠纹,极具装饰效果。盒内并书信一,为昭和四十二年八月一日,彼时日本东京事务局长久保田正孝所书,向本品持有者借去参加“文房四宝逸品展”。
清乾隆 乾清宫藏澄泥御题诗砚(原配金漆盒)
可参阅《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 · 文房四宝 · 纸砚》,P146,P148。台北故宫编《文房聚英》P18, P19。《中国美术分类全集 · 中国文房四宝全集 · 砚》,P173。《西清砚谱》,宋澄泥石渠砚,卷四页十六。
宋 澄泥石渠砚
西清砚谱卷四页十六
▼
Lot 5736
清 青田石雕云龙纹“御赐和硕怡亲王宝”满汉文印
10×10×4.8cm
印文:“和硕怡亲王宝”满汉文
备注:日本京都藏家旧藏
RMB:800,000-1,200,000
雍正皇帝与怡亲王允祥兄弟情义深厚。其即位后第一天,便任命允祥为四位总理事务大臣之一,同日晋升为和硕怡亲王,帮助处理重要政务。而后又封为“铁帽子王”,世袭罔替,为清代第九位“铁帽子王”。
怡亲王逝世后,配享太庙,谥号为“贤”,雍正更亲临其丧,另赐有匾额“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冠于谥前,并将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成为有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讳的唯一事例。
清 青田石雕云龙纹“御赐和硕怡亲王宝”满汉文印
另据《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第一册史料记载,雍正七年(1729),因怡亲王允祥“宅心怀天、忠体国谟”再度受到雍正皇帝的嘉奖,特封加怡亲王仪仗。雍正亦亲为作祝寿御制文,可见其对允祥极为信任,亦恩宠有加。
四壁阴刻雍正帝为怡亲王所书的祝寿御制文
此印即雍正七年后依据御制文所刻而成,体量硕大,为青田石质,印顶浅浮雕四爪九龙腾翔于云海之中,云海拉丝刻画细腻,甚为威猛。四壁阴刻雍正为怡亲王所书的祝寿御制文,印面则减地阳文刻“和硕怡亲王宝”满汉文,并“御赐”二字。
雍正帝御笔亲书的祝寿诗文,并清宫原装原裱,原卷曾藏于怡亲王府,后散出。此印作为见证雍正与怡亲王的天家亲情,亦令人感慨此前“九子夺嫡”的残酷,可谓是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文献遗珍。
▼
Lot 5738
清康熙 余甸铭、尚均制芙蓉石夔龙纹博古钮闲章
4×4×5.5cm
左图:印面;右图:印文
印文:物常聚于所好
款识:尚均
铭文:神骨凝秋水,精华映暮云;洞天石髓润,棐几室光温。余甸
RMB:600,000-1,000,000
清初,寿山石渐至繁荣,为宫廷青睐,期间名手辈出,各类风格兼具,尤以杨玉璇、周尚均最盛,双峰并峻,同为造办处御工。
周尚均尚钮雕,技法多辅以中国水墨写意,如山水、花卉、松竹等为钮雕纹饰,后人谓之“尚均钮”,引其为“薄意”技法之先祖。其作鲜传于世,多现于各大拍场,且多高价成交。其薄意浅刻,乃至圆雕,无所不精,各得其妙,艺术水平甚高,不负一代巨擘之誉。
拓片
清康熙 余甸铭、尚均制芙蓉石夔龙纹博古钮闲章
此印即周尚均所作“夔龙纹博古钮”,材质为老坑寿山芙蓉石,包浆浓厚,质地极为温润凝结,若果冻般,若处子肌肤般,甚为油润,仅材质而言已是难得可贵。而其形作覆斗式,顶部刻博古夔龙纹饰,蜿蜒曲盘,神态生动,地子阴刻云纹,线条流畅自然。印台上部四周又刻夔龙纹样,同样行刀流畅,繁复细密。
而印台上廻纹雕刻,则堪称精绝,笔笔相连不断,线条完整婉转,足见其用刀之法坚致英挺,圆熟明快。若仅以行刀的稳定性及精准细腻度,亦即为后仿者所不能及也。
清康熙 余甸铭、尚均制芙蓉石夔龙纹博古钮闲章
印文“物常聚于所好”语出宋欧阳修《集古录目序》中“物常聚于所好,而常得于有力之强。”富有哲学含义。印侧余甸跋文“神骨凝秋水,精华映暮云。洞天石髓润,棐几室光温。”所咏者即是温润如玉的芙蓉美石。
余甸,字田生,初名祖训,字仲敏。福建福清人。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出生,南平籍人,移居福州南台钓龙台畔。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进士。巡抚张伯行开创鳌峰书院,延聘余甸前往主持。历官四川江津县,雍正二年闰四月任山东按察使,十一月被召回,敢于触怒年羹尧,“直声满天下”。官至顺天府丞。余甸的书法、文章皆冠绝一时,尤喜收集砚印。著有《千卷楼集》。
在《西清砚谱》第十七卷中,所录的第一砚就是余甸、黄任、林佶三人共铭的一方石田砚被乾隆皇帝收藏,并视为珍。
清康熙 余甸铭、尚均制芙蓉石夔龙纹博古钮闲章
▼
Lot 5739
清中期 田黄冻松鹿童子拜寿图薄意大方章
3×3.1×8.9cm;重188.8克
备注:日本藏家旧藏
RMB:2,800,000-3,800,000
拓片
田黄石因其入帝王梦境的传说而变得尊贵,染上神秘的色彩,加之“无根而璞,无脉可寻”的特点,无数的机缘巧合才得以孕育出田黄石这一天赐之物,因此备受文人雅士所重。“每得一田石,辄转相传玩,顾视珍惜,虽盛势强力不能夺”,亦可见田黄在古人心中的无上地位。
因田黄稀少又备受宫廷所重,文人墨客趋之如骛,其价值更以重计价,远逾黄金,旧时即有言“一两田黄一两金”或“易金数倍”,“黄金易得,田黄难求”。至清末,普通田黄价已涨到“三倍黄金”,如今,田黄的价值更高,其质优形佳者,或可易金百倍。
清中期 田黄冻松鹿童子拜寿图薄意大方章
此田黄薄意大方章,依石赋形,作“松鹿童子拜寿图”,所琢刻的苍松、寿翁,以及松下高士倚坐静看童子与鹿等,刀法细腻。其色泽浓郁,为“橘皮黄”,肌理萝卜丝纹绵密欲化,红筋格特征明显,质地则“温润细洁凝灵”六德兼备,是难得的田黄石上品。
众所周知,田黄石贵为石帝,以克论价,为世上最稀有之物。裁制为章,价值陡升,然因田黄切章,极易漏白或出现杂质、裂格等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此举风险极大。此外,田黄材积亦多不盈两(旧时以37克为一两),超过此重量者并不多见。而此大方章不惜费料,裁制为章,重量仍多达188克有余,可知其原石之大。其质色又佳,诚可谓“百中无一”,实“巨材”也,识者宝之。
▼
Lot 5708
商 安阳时期 (公元前十三世纪至十二世纪)
黄伯川、冯洛侯、仇焱之、莫尔斯递藏青铜兽面纹斝
高49cm
备注:
1.黄伯川,尊古斋旧藏;2.Hans Jürgen Von Lochow(冯洛侯),铙斋旧藏;3.德国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旧藏;4.仇焱之,抗希斋旧藏;5.伦敦苏富比《太仓仇氏抗希斋曾藏珍品》专拍 1980年12月16日 编号341;6.纽约莫尔斯伉俪(Earl and Irene Morse)旧藏
著录:
1.黄濬,《邺中片羽第三集》,卷上,图版三十五,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影印本;2.Gustv Ecke, Sammlung Lochow, Chinesische Bronzen I, Beijing, pl. XIX a-f,Peiping, 1943.(古斯塔夫·艾克,《铙斋吉金录》,北平,1943年,图版19,编号a-f。)3.Werner Speiser, Erich Köllmann, Ostasiatische Kunst und Chinoiserie, Ausstellung der Stat Köln, Museum für Ostasiatische Kunst Köln, 1953,No.44;(施维耐、埃里希·科尔曼著,《东亚艺术与中国风,科隆州展览》,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1953年,编号44。)4.Sotheby’s, The Edward T. Chow Collection Part Two: Early Chinese Ceramics and Ancient Bronzes, No.341,London, 1980;(苏富比,《太仓仇氏抗希斋曾藏珍品图录》,编号341,伦敦,1980年。);5.Robert L. Thorp and Virginia Bower, Spirit and Ritual: The Morse Collection of Ancient Chinese Ar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cover plate and the No.2, pp.18-19,New York, 1982;(杜朴、弗吉尼亚·鲍尔著,《精神与仪式:莫尔斯中国古代美术收藏》,图录封面及图版第二件,第18-19页,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1982年。)6.林巳奈夫,《殷周青铜器综览》,殷周时代青铜器の研究,斝63,吉川弘文馆,1984年;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编号09144(铭文),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8.刘庆柱等,《金文文献集成》,第46册,第237-238页,北京,线装书局,2005年;9.王心怡,《商周图形文字编》,编号1030,第435页,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10.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编号1093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1.严志斌,《商代青铜器铭文分期断代研究》,编号4486,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14年;12. 张懋镕主编、吴伟著,《中国古代青铜器整理与研究:青铜斝卷》,第8页,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年。
展览:
1.德国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东亚艺术与中国风,科隆州展览”,1953年。2.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精神与仪式:莫尔斯中国古代美术收藏”,1982年。
估价待询
▼
Lot 5744
清乾隆 硬木框镶嵌白玉百宝九桃福寿挂屏 (一对)
长109.7cm;高85.5cm
备注:“遂性草堂”重要私人收藏
RMB 1,500,000-2,000,000
此对挂屏工艺繁复,装饰华丽,从其装饰技法、用材以及纹饰等诸多面来看,具有典型的乾隆宫廷风格,属乾隆时期难得的宫廷装饰艺术珍品。其一为九桃双蝠,灵芝芳草;另一则饰团菊三蝠,集玛瑙、碧玉、白玉、紫檀等多种名贵材质于一体,色彩搭配协调典雅。两屏背面皆金彩绘蝙蝠云纹。
细节图
背面
/ 挹古芳—宫廷艺术与重要瓷器、玉器、工艺品/
▼
Lot 6688
金绍城 白芙蓉溥仪自用章
1.9×1.9×7cm
印文:敬事而信
RMB:120,000-180,000
印文:“敬事而信”,语出《论语•学而》:“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边款为双刀隶书款,此印与故宫博物院藏“即此是学”鸡血章(参见《明清帝后宝玺》,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页276,图258),无论形制、内容包括署款格式,风格完全一致,当为同时所作。
金绍城即金城,字拱北,号北楼,其出身“南浔金家”,显赫门第,是南浔“八牛”之一,家道殷实,有“小金山”之誉。其与陈师曾同为京派绘画的领军人物,惜过早离世。著有《藕庐诗草》、《北楼论画》、《画学讲义》。其外甥王世襄也曾慨言,若非金城过早谢世,其画坛地位将重新定义。
为承继金城遗志,在其入室弟子陈缘督(字梅湖)的提议下,由金城长子金开藩继承父志,会同其父的其他弟子惠孝同(字拓湖) 、赵梦朱(字明湖) 、陈少梅(字升湖)等,因金城旧号“藕湖”,其弟子亦均以“湖”字为号,故取名“湖社画会”。
金绍城
此外,溥仪退位后,金城曾提议在宫内设立辟一场地,开设古物陈列所。其又择宫内部分藏品展览,得到各界响应。金城书画超拔,溥仪曾亲书“模山范水”匾一方以相赠,在美术界传为一时之美谈。
其亦擅长篆刻,其甥袁荣法撰《金北楼先生家传》中记:“(金绍城)先生素工书,善治印,尤擅六法,顾未尝有所师承,而无往不契于古。宣统初,尝被旨治宝玺,并进所为画,大荷褒饰,非常遇也。”可知其曾为溥仪治印。其《金拱北印存》所收录亦多为前清遗老亦或名士所作。
▼
Lot 6689
金城 陈宝琛自用印三方
3×3×5.5cm;2.8×2.8×5.2cm;H:5cm
备注:香港佳士得,2019年5月29日,编号2998,2999
RMB:200,000 - 300,000
王世襄伯祖为“状元”王仁堪,而“末代帝师”陈宝琛则为王仁堪姐夫,金城为王世襄大舅。由此可见,金城与陈宝琛亦是沾亲带故。二人交谊匪浅,金城逝世后,陈宝琛为撰《金绍城墓志铭》,即可证之。
此金城篆“陈宝琛自用印三方”,印文分别为“沧趣楼”“陈宝琛字伯潜号弢庵”“太傅”。其中“沧趣楼”为陈宝琛藏书楼,其著有《沧趣楼诗集》。陈宝琛建有五楼,“赐书楼”、“还读楼”、“沧趣楼”、“北望楼”和“晞楼”,其中又以“沧趣楼”最为知名。此三印,印材亦佳,可谓是名石佳刻,又为“末代帝师”自用印,更显其珍。
作为前朝遗老,陈宝琛恪守君臣之义,以仁、孝、礼、忠立身处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清流也。1935年,陈宝琛满怀遗憾卒于京寓,得逊清觐赠太师,特谥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