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宋人的风雅,宋代的风华

鹰哥爱写文 2025-01-13 03:34:11

​《高能宋词课》作者:戴建业

​近几年,宋代审美逐步进入我们的视野,《清平乐》、《梦华录》等电视剧的播出,也让我们见识到宋代文化生活的精致与繁华。我们常说“雅宋”、“雅宋”,的确,宋人焚香点茶、挂图插花、吟诗作画、赋曲填词,把生活过成了一首诗、一幅画、一曲词。

宋朝虽然军事孱弱,但文化却璀璨耀眼。人们提到学术便并称“汉宋”,提到诗文便并称“唐宋”,提到绘画便并称“宋元”。你看,在文化上,咱大宋朝一出手便是“王炸”。而宋词更是宋代文化中最耀眼的明珠,是历史长河中永恒的绝唱。

王国维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汉赋彰显了汉代人的博大,唐诗写尽了唐人的气宇,而宋词则道尽了宋代人的雅致。宋词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宋朝人情感、思想与生活的生动写照,承载着那个时代的风雅与哀愁,展现出个性化的生命体验和丰富的精神世界。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跟着戴建业老师的《高能宋词课》,走进宋词。

在《高能宋词课》这本书里,戴建业老师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那就是“词是老天专门为宋人准备的礼物”。这话说得很有意思,也道出了词与宋人的无尽渊源。那么细说起来,这就要从词的发展历史谈起了。

实际上,词并非宋代的产物,早在唐代时期,就产生了词,唐代诗人白居易就写过《忆江南》的组词,那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更是传遍大江南北,勾起我们对江南的无限向往。

所以你看,唐代诗人写诗是一绝,写词也不差。那么,对此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词在唐代没有发展起来,到宋代就蔚然成风了呢?下面我们就先来聊聊这个问题。

词为何兴盛于宋代

宋词兴盛的第一个原因,是文人的胜负欲。对宋代文人来说,唐诗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不论是写作题材,还是风格特色,抑或是表现手法,唐诗几乎全部涵盖。有这样一位巨峰屹立在前,宋代诗歌很难再有所突破。

珠玉在前,宋代人既难以逾越,也倍感压力。特别是伴随着活字印刷的发展,宋代接受教育的人大大增加。对于这些满腹经纶的才子而言,他们是有文学野心的,渴望开辟自己的文学版图。

既然正面“硬刚”行不通,那不如弯道超车,看看别处有没有机会。宋人环顾四周,还真就发现了一片尚待开垦的处女地,那就是词。词在初盛唐时期就已经产生,但当时却是一个不登大雅之堂的“流行歌曲”,主要是宴会场合助兴用的,是一种配合歌唱的音乐文学,在唐五代时期通常被称为“曲子”或“曲子词”。

盛唐和中唐的一些诗人,比如白居易、刘禹锡等,也都尝试过这种新形式。但总体而言,唐代对词的创作还是很有限的。等到了五代十国,君主们不思进取、沉溺声色,倒是发展了这一文体,南唐后主李煜更是佳作不断,写出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千古名句,让人们看到了词的无限可能。于是,宋代文人投身于词,另辟蹊径,走出了唐诗的阴影,也开启了宋词的辉煌。

宋词兴盛的第二个原因,是宋人的精神气质与审美趣味。宋代不像唐代那样开疆扩土,社会生活也不似唐代那样波澜壮阔,文人也很少有唐人那般的金戈铁马、豪迈激昂。宋代的社会生活不是外拓型的,而是内敛的、精致的、有限的、繁复的。

不同于唐人的昂扬自信、豪情万丈,宋人敏感细腻、理性内敛,有着极其雅致的审美趣味、极其深厚的文化素养、极其渊博的书本知识,但同时因为军事孱弱、外忧内患,宋人又呈现出一种焦虑和幻灭的心理,情感世界更加细腻和敏感。

恰巧,词这种文体,最能满足宋人的情感需求,也最能吻合宋人的审美趣味。如果说诗是意境宏阔的,那词就是韵味悠长的,它娓娓道来、长吁短叹,述说着心事,描绘着心声。

这样的词风与宋代士风一拍即合,宋代士人生活的精致、为人的风流、精神的风雅、心灵的丰富、感受的细腻,通过词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戴老师说:“词,细腻柔婉这一文体特征,与宋人内心敏感的精神状态,与他们雅致精微的审美趣味,构成了高度的和谐”,“要想听宋人冠冕堂皇的门面话,你就应当去读宋代的诗文;要想听他们与情人枕边的悄悄话,那就一定要去读宋词”。

另外,还要额外提一句,宋代统治者以物质享受笼络官员,给官员们高工资让他们去风花雪月,大臣们也心领神会,通过纵情声色来避免朝廷的猜忌。这样一来,轻歌曼舞,浅斟低唱,成了士大夫们生活的一部分,你要不那么做,反而显得不合群、不正常了,没准还会让皇帝觉得你在励精图治、别有用心。而当歌台舞榭和歌儿舞女成为士大夫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时,滋生于这种土壤的词,也就迎来了它的蓬勃生长。

宋词兴盛的第三个原因,离不开宋代繁荣的商业文化。说到宋代商业的繁荣,就不能不提《清明上河图》,汴京城的繁华景象,在画上一览无遗:街道上车水马龙,人流如织,店铺林立;船只穿梭于河流之上,商贩、顾客、车夫、船工各自忙碌,呈现了汴京的繁华盛景。

宋代经济高度繁荣,城市文明高度发展,一些大都市也随之形成。最重要的是,宋代不像唐代那样,实行严格的宵禁制度,这就使得宋朝的那些大都市,夜生活极其丰富,甚至整夜都灯火通明。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像汴京城这样有着上百万人的大都市,没有互联网,没有电影院,又没有电视机,更没有手机,上百万人聚在一起,干什么呢?所以,宋人也需要找点乐子,因此宋代的娱乐文化特别兴盛,夜经济更是无比繁荣,专门发展出了勾栏瓦肆,来供人们消遣娱乐。

前两年大火的电视剧《梦华录》,剧中角色赵盼儿别出心裁,通过歌舞演出来增加酒楼生意,确实是那个时代可能出现的场景。毕竟长夜漫漫,有歌有舞、有曲有乐,才是人生乐事!

难怪戴建业老师说,词虽然产生于唐代,但它却是老天专为宋人准备的礼物,怕宋人——特别是宋代文人——晚上无聊,特地“造好”词这种文体供宋人娱乐。比如我们熟知的柳永,就是勾栏瓦肆的常客,很多词人的作品,也是写于宴会之中,或是为歌女而作。社会对词作的广泛需求,刺激了词人的创作热情,也促进了词的繁荣和发展。

可以说,正是宋代独有的社会文化和精神气质,成就了词的繁盛.从此,宋代有了自己的文学大山。

宋词有多牛

那么,宋代的这座文学大山有多牛呢?可以这样说,在晚唐五代时,词还是不入流的“小道文学”、“低端文学”、“宴会文学”,但经过宋代的宠爱,词已经成了文学史上可以和五七言诗相提并论的文体。可以说是“相识只是青铜,归来已成王者”!

首先,从形式上看,宋代完成了词体的建设,明确了词的外在形式,建立了词的行文规范,让词纳入了规范管理。无论是小令还是长调,最常用的词调都定型于宋代。在词的过片、句读、字声等方面,宋词都建立了严格的规范。

其次,宋代开阔了词的表现题材和风格特色,让词的表现力更强。宋之前的词,被固定在爱情的紧箍咒里,只能谈情说爱。宋之后,词可咏物、可咏史,可赠答、可送别,可田园、可战场,几乎无所不包。风格上也是争奇斗艳、百花齐放。可以说,无论是题材还是风格,后代词人很少能超出宋词的范围。

而且,宋词擅长表达情感,可以将爱情的甜蜜与苦涩、友情的真挚与珍贵、思乡的惆怅与哀怨、爱国的热忱与悲壮等各种复杂情感,展现得丝丝入扣。无论是柳永笔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深情,还是岳飞《满江红》中“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壮志豪情与忧国忧民,都能深深触动读者的心灵,引发情感共鸣,让人们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情境下,都能从宋词中找到情感的寄托与慰藉。

再者,宋代产生了一大批的顶级词人和顶级词作,他们挥笔泼墨,创作了无数篇佳作,成功帮助“词”这种文体问鼎文学殿堂。宋代流派众多,名家辈出,婉约派与豪放派的大名如雷贯耳。

婉约词恰似春日里的柔风细雨,细腻入微地描绘着人间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柳永以其“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美意境,诉说着无尽的离情别绪;晏几道“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将那种孤独寂寞与对往昔的追忆展现地淋漓尽致;李清照“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以女性独有的敏感与才情,勾勒出相思的愁苦与内心的哀怨。他们的词作,情感真挚而深沉,笔触细腻而婉转,如涓涓细流,淌入读者心间,令人沉醉不已。

豪放派则像夏日的惊雷,气势磅礴,雄浑壮阔。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站在历史的长河之畔,以宏大的视野、豪迈的气概,抒发着对往昔英雄的敬仰与对人生的旷达感悟;辛弃疾“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满怀壮志豪情,将家国情怀与英雄气概熔于一炉,读来令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这些词作,以其豪迈的气魄、宏大的境界,彰显着宋代文人广阔的胸襟与高远的抱负。

然而,宋代词坛的辉煌远不止于此。在婉约与豪放之外,更有数十位自成一家的词人,宛如繁星点点,各自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秦观的词清新雅丽,情韵兼胜,“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以细腻的笔触营造出如梦如幻的意境;周邦彦精通音律,词风典雅精工,其词作在艺术技巧上达到了极高的境界;朱敦儒的词旷逸洒脱,“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流露出对人生的深刻洞察与超凡的洒脱;姜夔词风清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于清冷的意境中,蕴含着深沉的情感与无尽的韵味;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在简洁明快的语句中,传达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人生变迁的喟叹。

这些才华横溢的词人,以其卓越的创造力与独特的艺术风格,你方唱罢我登场,共同谱写了宋代词坛丰富多彩、绚烂多姿的华丽乐章。他们的每一篇佳作,都似一颗璀璨的星辰,在文学的浩瀚苍穹中熠熠生辉,不仅照亮了宋代的文学天空,更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段子手老师戴建业

说完了宋词,我们再来说说这本书的作者,戴建业老师。如果你经常上网,一定听说过这个网红教授的故事。戴老师看着白发苍苍的,但却是最早一批在网上传播知识的学者。

他在网上谈笑风生地讲解古诗词,把枯燥的知识变成有趣的段子,让很多人爱上了古诗词。比如,他评价李白“浪漫得要死,狂得要命”,这些接地气的讲课视频,让他在网上一夜爆火。但爆火也给戴老师带来了不少争议,不少人指责他钻到钱眼里了,丢了文人的风骨。然而事实上,戴老师之所以那么拼命地上课赚钱,是为了给妻子治病。

2016年时,妻子确诊肺癌晚期,需要药物来控制病情。可五万多一盒的药,对于普通人何其奢侈。为了支付高昂的医药费,戴老师写作出书、各处讲座、网络直播,甚至直播带货。但即便他用尽全力,妻子还是在2020年永远地离开了他。

戴老师说,“我这一生有两个最爱,一是我的妻子,二是我读过的诗词”。妻子走后,戴老师没有停下传播诗词的脚步,他继续活跃在互联网上,讲课录视频,用更加纯粹之心,讲述诗词之美。

三年前,他在网上开设的“戴建业高能诗词课”,一上线就成为爆款,至今仍是网络平台的畅销课程。此外,他还配套推出了《高能唐诗课》《高能宋词课》等书目,更细致地讲解诗词的魅力。

在书里,戴老师而坦言,讲好古诗词并不容易。很多老师讲古诗词,总喜欢让那几个形容词“加班加点”,翻来覆去都是什么“语言清新”“意境优美”“情景交融”“结构紧凑”。

戴老师说,上学时我特别怕老师说“结构紧凑”,因为自己怎么也看不出哪里“紧凑”,更弄不懂如何“紧凑”;也怕老师说“情景交融”,因为自己既不明白如何“交”,更不晓得怎么“融”,听多了甚至怀疑自己有点弱智。后来才知道,这样解读诗词完全浮于诗词表面,这些套语可以形容课本中的任何诗词,就像见面夸人家的男孩“好帅气”,夸人家的女孩“好漂亮”,不过是对诗词说了几句恭维话,听多了不是麻木就是肉麻。

瞧瞧戴老师这吐槽,可谓是一针见血、毫不留情。正因为对古诗词鉴赏有过“看不懂”、“听不懂”的体验,所以戴老师非常注重“用户体验”。就拿咱们今天聊的这本《高能宋词课》来说,在这本书里,戴老师竭尽全力,一心就想让大家能读懂宋词。

比如首先,戴老师特别关注读者的审美感受。要知道,宋词虽然诞生于千百年前,可词里蕴含的情感却是跨越时空的。因此,戴老师从不局限于诗词创作技巧的讲解,而是带着我们深入到词的字里行间,去体会那些名作背后的情感波澜。

比如当读到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时,戴老师会引导我们去感受晚年李清照的孤苦和悲痛。感受她的国破夫亡之痛,颠沛流离之苦,贫病交加之境,孑然一身之孤。

此时的她,不仅家徒四壁,孤苦无依,内心更是空空荡荡,失魂落魄,就像一位孤寡的老妇,伸手四处乱摸,努力想找寻一些温暖和依靠,可生活很残忍,周边依旧是冷冷清清,心中也依旧是凄凄惨惨戚戚。

听到这,我们也仿佛置身于李清照身旁,看着她从满心希望,到死心绝望,那一刻,情景交融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概念,而是能真切感受到的情绪涌动。那一刻,我们好像推开了通往古代词人内心世界的大门。

其次,戴老师在书中运用了很多贴近现代的表达。宋词原本的语言形式对于现代的我们来说,可能会有些晦涩难懂,但戴老师巧妙地将其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表述。他用现代的话语习惯、思维方式去解读宋词,就像给古老的宋词穿上了一件时尚的新衣,让我们能毫无障碍地走进宋词的美妙世界。无论是用词的解释,还是语句的翻译,都能让我们轻松理解,使得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会因为语言的隔阂而对宋词望而却步。

最后,戴老师把宋词放在社会背景中去讲解。他不是孤立地去讲述一首词、一个作者,而是将其还原到当时的社会大环境里。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了解到作者创作时的社会风貌、人生境遇,宋词就不再是单薄的几句话,而是变得厚重起来。

比如,讲辛弃疾的词时,戴老师会详细地介绍南宋时期动荡不安的局势,辛弃疾一心报国却又报国无门的无奈与悲愤,在这样的背景下再去读辛弃疾的词,就更能理解那些壮志未酬的痛苦,那些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于是,每一首宋词都仿佛成为了历史的生动写照,真切可感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戴老师的《高能宋词课》通过这些独特的方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宋词的大门,让我们能尽情领略宋词的无穷魅力。

最后,借用互联网上很流行的句式,来总结一下我们对宋词的介绍。我们要讲宋词,就不能只讲宋词。

要讲历史长河的流转,宋词如珠落玉盘。讲文化血脉的延续,千年传承光辉不减。要讲笔墨间的才情,纸短情长说不尽。讲词牌里的韵律,平平仄仄唱和鸣。

要讲宋代的文人,挥毫泼墨写尽人间烟火。讲士子的风骨,铁骨铮铮不改初心诺。要讲婉约豪放中蕴藏的千般故事,讲词牌名下演绎的万种传奇。

要讲烟雨江南里,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离殇别绪。讲塞北风光下,辛弃疾“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豪迈不羁。讲李清照的婉约,于“花自飘零水自流”中觅得那份细腻。讲苏轼的豪放,在“大江东去浪淘尽”中响彻云霄。

要讲月满西楼的静谧,那是宋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讲梧桐雨下的凄凉,那是心中的无尽的哀愁与思念。讲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讲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希望。讲“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幽思,讲“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欣喜。

要讲“八百里分麾下炙”的壮志,讲“红笺小字难寄”的相思,讲“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意气,讲“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哀愁。讲春花秋月里的无尽感怀,讲金戈铁马下的家国大义。

这才是我们的宋词,情深意长,韵味无边。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情感与历史的交响!

0 阅读:5

鹰哥爱写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