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易懂说历史
洞察人性阴暗,洞悉人心不堪
人生如战场,办公室斗争必读
日拱一卒,每天进步一点点

接着说。
“夏,五月,诏曰:“孝武皇帝躬仁谊,厉威武,功德茂盛,而庙乐未称,朕甚悼焉。其与列侯、二千石、博士议。”于是群臣大议庭中,皆曰:“宜如诏书。”长信少府夏侯胜独曰:“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无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积至今未复;无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乐。”——资治通鉴”
这是又一回合——
宣帝这不是暗示,是明示,朕想要给曾祖爷爷,也就是武帝,加庙号、配庙乐,众爱卿,你们,兹磁不兹磁呀……
大臣们点了开封菜,吃薯条啃炸鸡腿,加班加点开会讨论,现场一片热烈。大家伙先后发言,纷纷表示,宜如诏书,必须根据诏书的精神,对武帝庙的配乐进行调整,一定要体现武帝的雄才大略、高瞻远瞩、威武雄壮……事情到这本来就顺利结束了,结果有个喷子跳出来,将节奏打乱、把事情搞复杂。
喷子就是夏侯胜,当时的大学者。话说有文化的人一般管不住嘴,总喜欢逼逼两句,就连半隐斋主人这种没啥文化的也喜欢逼逼……夏侯胜礼貌地问,能提反对意见吗?能表达不同看法吗?不管能不能,我都得逼逼,不逼逼我得憋死,因为我是有文化的人……我认为,武帝虽然很有功劳,这是谁也否定不了滴,但是,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无度,天下虚耗……反正错误也不小,穷兵D武、好高骛远,给国家社会人抿带来巨大创伤,至今没有平复,这也是任何人都掩盖不了滴。
所以,胜哥认为,无德泽于民,有功于国,但无德、无恩泽于民,不适合(不配)给他立庙乐——大家读这一段,有何感受,夏侯胜的观点有没问题?简单讲,胜哥将国家与人抿分开了,既然有功劳于国家,难道人抿不受其惠?秀才们容易被一些道理、理论筐住,不能完整全面看问题,武帝所为,是为民族打开未来一千年的生存空间,这是不得了的大事业,肯定要支付不得了的大代价……这个问题不展开讲,只是提醒大家,对于古人的观点,就算他是很有影响的人物,也得批判着看。
宣帝要给武帝定庙号,夏侯胜不同意……西汉两百多年,经历了十多个皇帝,有庙号的只有4人,刘邦(太祖高皇帝)、文帝刘恒(太宗孝文皇帝)、武帝刘彻(世宗孝武皇帝)、宣帝刘洵(中宗孝宣皇帝)。
也就是说,皇帝都有谥号,但庙号不是都有,必须得有点成就,能让后人说叨念叨,否则不配。
“公卿共难胜曰:“此诏书也。”(夏侯)胜曰:“诏书不可用也。人臣之谊,宜直言正论,非苟阿意顺指。议已出口,虽死不悔!”——资治通鉴”
公卿们皱眉歪嘴,一脸嫌弃,这逼从哪跳出来的,张嘴就来,乱逼逼,扔荚鞭沟去……耽误大家下班,影响我们饭局,技师被别人点走了,你负责吗!
夏侯胜愤愤曰,这可不是小事,这是大事,我们拿老板工资,就得对老板负责。老板认知上有误区、决策上有错误,我们这些打工仔就该直言正论,帮老板点出来,如果我们都阿意顺指,只知道迎合、顺从,企业、国家还有什么希望呐!
公卿中老成者语重心长劝夏侯胜,老哥哥,别傻了,看不出这是皇帝执意要干的事儿吗?你拦得住吗?你看看,这些人,哪个不是人精,不是人精能坐到这大殿里?不是只有你一人聪明,更不是只有你一人忠君爱国……听我一句劝,和光同尘、与时舒卷,不要总想着语不惊人死不休,不要自找麻烦!
胜哥很生气,这是什么话,你什么意思?我可不是标新立异、哗众取宠,议已出口,我的观点已经说出来了,虽死不悔,绝不更改、绝不收回,我不怕。
“于是丞相、御史劾奏(夏侯)胜非议诏书,毁先帝,不道;及丞相长史黄霸阿纵(夏侯)胜,不举劾;俱下狱。——资治通鉴”
于是丞相、御史们立刻上书,弹劾胜哥,罪名是,非议诏书,毁先帝,不道,大不敬……顺带将黄霸也给弹劾了,罪名是放纵、不举报、不弹劾夏侯胜。
不反对,那就是支持,说明你俩是一伙滴……于是,胜哥与黄霸二人,同一天俱下狱,一同吃起牢饭。
这个事儿半隐斋主人必须逼逼一句——
1、夏侯胜跳出来反对宣帝,胜哥的职务是长信少府,太皇太后那边的,而且是太皇太后的老师,教《尚书》……霍光那头的色彩很浓郁;
2、黄霸,这会儿职务是丞相长史,相当于国晤院秘书长,是宣帝一手提拔的……大家能闻到里面的味道不?
夏侯胜提反对意见,没有材料能够证明是受霍光指使,很可能仅仅是胜哥的个人行为,但因为他的位置,难免会让人怀疑受到指使——霍光的权力来源于武帝,给武帝上庙号、定庙乐,对于老霍来说,半隐斋主人以为,无不可,即,都可以……但问题在于,从宣帝嘴里提出来,意义就不同了,很明显带着打压、制约的意思。
因此(非霍系的)大臣们不约而同群起攻击夏侯胜,可能双方,即,霍系与非霍系在这件事上有过拉锯和对抗,霍系在确认保不住夏侯胜的情况下(这逼忒梗,不听劝),反手将黄霸给扒拉下来——我损一千,你也得丢掉八百!
“有司遂请尊孝武帝庙为世宗庙,奏《盛德》、《文始五行之舞》。武帝巡狩所幸郡国皆立庙,如高祖、太宗焉。——资治通鉴”
大臣们讨论后认为,武帝可以有庙号,就叫世宗,祭祀的时候应该演奏,盛德,文始五行之舞;同时按照高祖刘邦、太宗文帝刘恒的标准,武帝生平去过的地方,郡啊、诸侯国啊,都立庙,按时祭祀。
插一句,我国的音乐、舞蹈历史非常悠久,其存在的目的最初并不是喝酒、把妹时渲染氛围的,而是配合占卜,十分严肃,古人(非常古,夏代甚至以前)非常迷信,什么事都要算一卦(商代尤其如此),龟蓍一番。后来发展到对祖先祭祀也要有舞蹈和音乐,再之后才变成喝酒作乐时的气氛组——大约,半隐斋主人猜测啊,可能是生产力提高了,人口规模上去了,唱歌跳舞的人也跟着多了起来(早期这是有编制的,铁饭碗),再有就是神权衰落,这些人需要再就业,最后竟然在民间歌楼瓦肆之间泛滥开来。
“夏侯胜、黄霸既久系,霸欲从胜受《尚书》,胜辞以罪死。霸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夏侯)胜贤其言,遂授之。系再更冬,讲论不怠。——资治通鉴”
这轮交锋,夏侯胜与黄霸都进了监狱,黄霸知道夏侯胜是大学者,上杆子要给人做徒弟,师父,师~~父……要跟人家学习《尚书》。
胜哥摆摆手,别介,都吃牢饭了,让哥清静清静行吗,我们可能要被刹头的,学这个有啥用,不赶趟了——当时,这些学术(解经权,对古典著作的解释权)都是被一小部分人垄断的,这些人传授学问,基本都是家族、甚至家庭内部,范围都控制在本乡、本郡,一般不外传,这是吃饭的家伙,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所以,黄霸因祸得福,跟夏侯胜关一起,有学习的机会,非常难得。当然,这是人家好学,追求进步,至少也是知道积累能量、充实自己,以待转折。要是换了个俗人庸人,如半隐斋主人这种,说不定就自暴自弃、混吃等死、得过且过、坐一天班房撞一天钟!
胜哥不肯教,这哪能随便教啊,这都是教给自家孩子滴,教会外人抢自家孩子饭碗么?黄霸不依不饶,的确,我们有可能被刹头,但是,朝闻道,夕死可矣,让我死之前学点知识吧,做个知识的饱死鬼,不做饿死鬼。
胜哥听了很震撼,这小子能成大事(果然后来做了丞相),关键进了牢房,人心理肯定比较脆弱,有这么个恭敬、仰慕自己的人,除了心理依托,也算猿粪,遂授之……这俩被关了大约4年的小黑屋,就靠琢磨这个度日,倒也不寂寞。
“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人也。以豪桀役使徙云陵。(黄)霸少学律令,喜为吏,武帝末以待诏入钱赏官……(夏侯)胜出,复为谏大夫,令左冯翊宋畸举(黄)霸贤良。——汉书”
就着上文,我们将黄霸的情况介绍一下。
这厮早先是地方豪杰,地方实力派,河南太康一带的人,西汉有徙陵政策,被迁徙到云陵,武帝钩弋夫人、昭帝老娘的人生后花园……武帝中后期,打匈奴打到财政破产,只得卖官卖爵筹集资金,老黄就是这个时候花钱买了个官儿,丫是这么起家的。
开始的时候领导、同僚不大待见这类买官之人,但老黄颇有才干,很快崭露头角,赢得赏识,一路升迁,但转折点,还得是遇到贵人,否则飞不了那么高——老黄人生最大的贵人,就是宣帝。
上面说了,黄霸追随夏侯胜蹲号子吃了大约4年牢饭,然后胜哥出来了,毕竟大学者,知识界文化界响当当的人物,这种人不能为国家做事,那是社会的损失、皇帝的失职。于是,胜哥被任命为谏大夫,然后令左冯翊宋畸,举贤良,举荐黄霸——注意,首先,谏大夫是个八百石的中层干部,左冯翊则是二千石,京畿首长、帝国高官,胜哥竟然是命令宋大人举荐老黄,半隐斋主人揣测,二人应该有师生关系;其次,黄霸现在是胜哥学生了,自己人,不提拔自己人,提拔谁?
“初,乌孙公主死,汉复以楚王(刘)戊之孙解忧为公主,妻岑cén娶……——资治通鉴”
司马光笔锋一转,将镜头推到西域,我们来看看当时西边啥情况……
用古人智慧
武装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