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中外机构的科技创新方式为何没用在农业?

农度达众伴 2024-10-12 08:03:11
国家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考虑了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我们的科技基础,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以及我们未来要走的路。但在建设之初,有这样三种中外的方式,也确实给了我们一些启发,具体是哪三种呢? 第一种:中国科学院的知识创新工程方式1997年,中科院向中央提交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报告,建议国家组织实施“知识创新工程”。1998年中央批示试点,同年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审议决定开展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率先启动知识创新工程试点。 而在很多年后,中科院的李家洋副院长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当了院长之后,也给中国农业科学院搞来了创新工程,并沿续至今。应该说,创新工程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科研人员的创新动力,尤其对于一大批青年且普通的科研人员来说,这一充足的经费支撑了他们脚踏实地地开展一系列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当时中科院的目标是,到2010年,把中国科学院建设瞄准国家战略目标和国际科技前沿、具有强大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国家自然科学和高技术的知识创新中心,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培养造就高级科技人才的基地和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地,成为有国际影响的国家科技知识库、科学思想库和科技人才库。从现在效果来看,确实我也感觉中科院也做到了。 但回过头来说,这样的创新体系,对于一些专业的科研机构是没有问题的,包括现在一些地方省级农业科学院,也都在筹划创新工程这样的项目。但我们的农业科技体系要解决的问题太多,而且要照顾到不同类型单位的利益和积极性,比如地方技术推广部门,创新企业,以及一些诸如协会等机构的创新动力。要解决的产业链问题也是五花八门。这样的责任与任务,知识创新工程接不住。 第二种:美国农业部方式(USDA—ARS)美国的农业科技发达和其组织机构有密切关系。当然美国的农业企业的研发能力超强,某种程度上也远远超过了政府的能力,所以怪不得我们称这些企业为农业帝国企业呢,他们早已脱离了美国政府的控制。 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ARS)是负责解决美国国家层面上的农业问题的研究机构。ARS有一个国家中心、7个区域中心,在全国各地设100多个研究所,2500名科学家,9000名雇佣人员。ARS是分研究与研究管理两大功能。区域中心并不从事具体的科研工作,不是一个研究实体,是管理机构,主要负责管理和协调设在该区域各个研究所的行政事务和人员管理。 相对来说,美国的国情和农业和中国大不一样,所以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和农情,中国必须考虑已经形成的发展基础,考虑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考虑我们面临的更为复杂的问题,另外,我们的企业研发能力,产业服务能力要远远低于美国。 第三种: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方式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方式,很多人一听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觉得这不过是北京的一个小单位,估计是属于北京哪个研究院的一个小分支。其实不然,其大有来头! 2000年10月,来自新加坡一批留学人员致信中央领导,请示集体回国工作。科技部会中编办、发改委、教育部等部门和北京市政府共同提出了“团队式引进优秀留学人才,创办国际一流生命科学研究所的方案”,2001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组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2005年12月正式成立。该中心以国际一流为目标,在实验室设施、仪器设备、人员聘用、管理方式、年薪等均采用国际惯例,研究经费稳定支持。 这样的机构,在当下的中国,是一个特例,也是一帮心无旁骛的人,在那扎实搞研究,当然重点是基础与应用等方面的创新突破。使命与担心与我们当前农业产业等要解决的问题与方向不同。 上述背景,供大家一些参考,欢迎讨论,点赞、关注和转发哦! 编者注:杨勇,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研究员,亚洲开发银行(ADB)、湄公学院(MI)、东盟粮食安全信息系统(AFSIS)粮食安全专家、减贫专家、生态农业专家、营养导向农业专家、农民合作专家、信息技术专家、社交媒体专家,长期从事国内外农业农村产业安全与绿色发展战略研究。
0 阅读:0

农度达众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