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器-剖析我国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由来

农度达众伴 2024-10-12 08:02:45
我经常在国外讲课以及在一些国际场合上,介绍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体系、农业产业体系为什么这么强,当然要素很多,我重点的观点是两个,一个就是我们国家强大的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以及延伸出来的体系,另外一个就是为产业技术体系服务的数据信息服务体系,我们叫大农业,大数据,大智慧吧。虽然我对智慧农业一直有一些不友好的看法,但对于大农业的智慧大数据体系,一直是比较看好的。 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发展中我们觉得迫切需要这个,逼着我们搞这个,也是农业科技服务发展到这一阶段,自然而然形成了这个体系。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家农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发生了变化我国的农业农村这30年发生了剧变,农产品供给、农村经济结构、农村体制机制、农民生产水平、农村面貌都和原来大不相同,这其中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内部结构正发生着新的变化,也出现了新的问题,所以对农业科技的目标、任务、研究内涵等都提出了新要求。比如我们强调全产业链了,要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考虑,要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很多的技术和服务,包括市场销售行为,加工行为,由单项向综合发展,社会化服务尤其是来自于企业的社会化服务越来越重要。农业不再只是生产的事,和城乡人民生活也密切相关,比如消费形式,购买形式,个性化消费,社会资本投资等。 二、农业生产主体和科技使用者发生了变化有人说,现代农业最大的问题,不是科技的问题,不是劳动力的问题,不是市场的问题,而是组织化的问题。新的农业农村现象出现,相对应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也自然而然出现,农民自发的组织化程度加强了,那我们的科技服务形式也要发生变化。需要农业科技并使用农业科技的主流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基地、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出现(比如农机队)、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后的土地承包大户、 农村劳动力转移后的乡村劳力。 三、农业科技的研究范畴和农业科技功能需要拓展我们传统的农业科技,主要是正向研究,比如如何高产,如何优质。但如今农业生产更为复杂了,比如小生产的形式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尖锐化,而农村生产生活的环境也在恶化,很多新的问题层出不穷,比如食品安全的事件频繁发生,一些疾病如禽流感、非洲猪瘟、柑橘大食蝇等的事件一会儿冒一个,气候灾害比如经常因为收获季节下雨形成小麦水稻穗发芽,还有很多面源污染和点源污染的问题。受美国等能源战略的影响,我们的能源战略也在发生着变化,生物质能源不再是一个随随玩玩当个噱头的事,而是需要全力发展,高度重视的问题,这在客观上又扩大了农业科技的研究范畴。当然现在农业农村一体化,农业科技还要与乡村振兴统一起来考虑,又是新的课题。 四、农业科技大的发展模式和国际定位在发生变化我们讲,我们要建设农业强国,那农业强国肯定不是在自己家里说自己强。如今,我国的农业科技整体已经进入国际农业科技的主流。 比如,我们已是很多国际性的农业科技大会的主办国,部分的科学家担任国际农业科技组织的领导人,比如我们的屈冬玉研究员,连任了FAO的总干事,我们对很多发展中国家进行科技培训,传授我们的经验,我们和发展因家科研机构开展科研协作等。那必然的,我们要思考我们农业科技的发展模式,要有强国心态,要有更高更远更强的视野。 五、农业科技的公益性作用反而越来越重要了你说破天,农业还是弱势行业,是低效益行业,如果觉得我们现在厉害了,农业高大上了,就要完全走上市场化,那一天是脑子烧坏了。农业体制机制的变化,使得小农和中农变得更多了,不是更少了,因为本质上属于农民的这部分人,他没有变少,城里打工哪有那么好挣钱,也不稳定,得给他们留下最后一份土地保障。机械化、智能化使得劳动力需求减少,多下来的人,不就成了弱势群体!再说了,很多资本和人员跨行业来到农业,你让人家自己生存,面对的全是挑战,啥啥都要钱?那些资本来干嘛,来的也吓跑了。经过20多年的科技体制改革,应该说农业科技面向市场的能力也越来越强,当然这种公益,也要考虑企业和社会资本的投入,而事实上是,很多大型农业企业,你不说让他拿钱,人家已经在这么干了,当然公共财政是主体,应更加强调公益性研究。 六、新一代的农业科技人员能力与素质在变化新一代的农业科技人员大都有较高的学历,不少人还有国外留学的经历,有国际的视野,他们眼界宽,跨学科融合的能力强,比如信息技术等。而另一个方面,他们的民主意识和市场意识更强,比如现在的80后、90后基本已成为研究队伍的骨干力量,他们的互联网民主感受深刻,习惯于在扁平的互联网世界时进行交流和交互协作。对于新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结构,那队伍建设和管理就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但不能是这样,科研队伍变新了,管理队伍的同志还是老同志,那就要出问题了。如今施行的聘任制、双向选择等制度,总体上来说,是比较稳定的,但也需要进行一些创新,让一些有想法有能力的人能够冒上来,多给他们尝试的机会。 七、现代农业科技要适应变化的国际贸易体系从农业大的产业发展来说,根本的还是要追求效益,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更多考虑国际农产品贸易体系。而科技和市场是紧密相连的,比如全球四大粮商ABCD他们只是因为美元强势吗,不完全,他们有先进的科技,比如种子,主导着世界。我们要做农业强国,我们也要有一些产业和农产品品类上去主导国际市场,这就需要我们的农业科技在全球分工格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且是锁定好这些位置。我们在生物技术,如转基因等方面差距还很大,当然还有精深加工,现在在大豆、小麦、玉米、大麦、油菜等的进口上还受很多制约,科技如何去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如何间接解决区域的问题。后面一句话的意思是,我们要学ABCD,要学孟山都,如果你在科技上掌控了,比如种子,不管在全球哪个地方种,你都可以想办法转为你的基地。 八、我们在国际农业科技合作中的话语权在增强我们是发展中国家的老大,一头接着发展中国家,一头接着发达国家,“两头通吃”,这也决定了我们的农业科技自然而然地加入了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体系。而与此同时,国际上,大型的国际性的合作研究正日益兴起,且越来越需要,而我们也已经由被动合作到主动合作,不管对于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也在由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变。比如在国际性的植物基因组计划中,如茄科和葫芦科,有我们很重要的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对我们的需求更盛,合作开展的研究广泛而深入,比如植物工厂。我们团队正在申请与希腊的盐碱地利用的协同攻关国际合作项目。 九、农业科技的政府管理职能在转变我们经常考虑,政府的部门如何转变职能,摆脱琐碎的具体项目管理,从而实现真正的公平。比如第三方。说实在的,现在不管是中央还是地方上,这一块都在做,而且做得也是比较好的。当然有一些第三方,背后还是很多政府人员的影子,这需要对权力的约束和制度来解决,要吓吓他,要动真格!此外如何在政府和市场之间,介入社会组织或者NGO(学术团体)来参与科研项目的管理,使得管理更加专业化、透明化、民主化,这一点还是非常重要,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政府的公务员千头万绪,也未必有精力未必能管好。我们对社会团体要有新的认识,要敢于放权。还有一个问题,从公共财政来说,政府投资是要解决问题的,如何使项目承担人的研究行为与责任相匹配。这个问题现在并没有很好的解决,很多项目在拿到手之初,其他主持人或承担单位早已想好了如何拿自己已有的成果或者联合承担单位的成果来交差,机械对照着考核指标来嘛,这是很大的问题! 十、农业科技的研究力量越来越多元化在这个多元的社会里,我们前面说生产者越来越多元,而科研力量同样也是,越来越多的社会各界和部门支持农业,大量的综合性大学和企业涉足农业科技,这些企业还不仅仅是农业企业,很多各行各业的企业,包括原来和农业八竿子打不着的企业。与此同时,大量的国外农业研究机构正在进入中国,比如先锋、孟山都、先正达、拜尔,他们某种程度上,也成为我们研究力量的一部分。需要注意的是,在新的时代,新的世界格局下,尤其农业强国理念下,我们一定要更正观念,不能总把这些国际的科研力量当成资本义义的洪水猛兽,要理性看待和机智对待! 十一、农业科研的学术学风受到空前质疑砖家现在成了一个新名词,在抖音等媒体上,常常是逢专必反。虽然这很不合理,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射出了当前学术界的严重问题,比如造假,抄袭,忽悠盛行,一些学术老板的课题承包发包,经费垄断,科技腐败。这就造成了广大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独立、客观的社会形象受到损害。这是客观事实,我们在肯定科学家和专家作用的同时,要清醒认识这些问题,从而去避免这些问题。但要革自己的命,何其难呀!我在知乎上有一篇文章以及视频,科研圈的十宗罪,大家可以搜索看看! 当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出台前,也是有着一系列的国家政策背景在背书。 比如,2005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抓紧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国家基地的创新能力建设,搞好农业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在整合现有资源基础上,依托具有明显优势的省级农业单位和高等学校,建设区域性的农业科研中心,负责推进区域农业科技创新,开展重大应用技术攻关和试验研究。 2006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基地和区域农业研究中心,在机构设置、人员聘任和投资建设等方面实行新的运行机制。鼓励企业建设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国家在财税、金融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扶持。 2007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加强国家基地、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创新能力建设。启动农业行业科研专项,支持农业科技项目。 2008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切实增加农业科研投入,重点支持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开展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加强先进实用技术集成配套。加强产学研密切结合,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活动。推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提升农业区域创新能力。 编者注:杨勇,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研究员,亚洲开发银行(ADB)、湄公学院(MI)、东盟粮食安全信息系统(AFSIS)粮食安全专家、减贫专家、生态农业专家、营养导向农业专家、农民合作专家、信息技术专家、社交媒体专家,长期从事国内外农业农村产业安全与绿色发展战略研究。
0 阅读:3

农度达众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