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小时机智的“砸缸少年”,长大后为何会变得迂腐和执拗?

晴朗看文史 2024-12-17 02:46:18

今人提起司马光,往往离不开三个标签:

第一个,是闻名天下的少儿故事“司马光砸缸”中展现出的超凡智慧;

第二个,是作为惊世巨著《资治通鉴》作者的渊博学识;

第三个,就是破坏王安石变法,为后人诟病的偏激执拗的性格特质了。

为什么少时“不按常理出牌”的机智少年,会在成长的道路上逐渐展现出一种超乎常人的保守与执拗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话题。

1.

司马光于公元1019年出生于光州的光山县(今河南省光山县),所以得名“司马光”。他年少时最出名的故事,当然是那个砸缸救人的义举了。

当时司马光还是一个五六岁的孩童,有一次跟几个小伙伴在院子里玩耍。有一个调皮的小伙伴,居然爬到了一口大水缸里面去。

面对这一突发情况,其他孩子哭的哭,跑的跑,眼睁睁地看着小伙伴逐渐沉落缸底。

站在旁边的司马光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水火无情,现在去找大人求助,根本来不及。怎么能让小伙伴尽快脱困呢?

水缸、水、救人……电光火石间,小司马光突然福至心灵,产生一个想法:让水缸的水流出来不就行了?可是好好的水缸,水怎么可能无缘无故地流出来呢?有了,砸破它!

就这样,儿童司马光,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朝着水缸猛击了过去。一下,两下,三下,随着石头的撞击声,笨重的水缸终于裂开了缝,水流倾泻而下,水缸里面的小伙伴——得救了。

这件事传出去后,让很多人为之惊叹:“这孩子小小年纪就知道砸缸救人,长大后还得了?”

司马光确实不得了。在父亲司马池的倾心培养下,他不仅接受了严格的儒家教育,塑造了深厚的学识底蕴,也对儒家伦理纲常有了深刻的认同。

据说,在司马光的家中,无论是与客交谈,还是出席宴会,大家都是垂足危坐,即使到半夜,也都是笔直着身子,连倦怠之色也不肯流露。即使没有客人,全家人衣冠整齐、极富条理,如同衙门朝堂。

同时,父亲为官清廉、正直不阿的品格,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司马光,使越来越变得不苟言笑,正襟危坐,在面对问题时更加谨慎。

多年以后,有后生请教司马光做人最要紧的是什么,司马光答:“诚”。后生又问,那“诚”该从何做起呢?司马光答:“不说假话”。

2.

公元1038年,年仅19岁的司马光一出手便是王炸,高中当年的进士甲科。

在古代考进士是非常难的,尤其是宋朝这样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即使是50多岁进士也属于天才中的天才,更别说司马光这种不到20岁就考中的了。

少年英才,金榜题名,说这是人生中最为荣耀的时刻也不为过。可是当新科进士们按照惯例头戴宫花参加皇帝主持的闻喜宴时,司马光却偏偏选择不戴。司马光为人有多偏执,在此时已可窥得端倪。

步入仕途之后,司马光历任谏议大夫、翰林院学士、御史中丞等要职,因为为人处世刚正不阿,言行一致,赢得了朝堂上下的广泛赞誉。

当然,真正让司马光名垂青史的还是那部《资治通鉴》。从四十多岁开始,司马光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撰写《资治通鉴》上。

他给自己布置了硬性任务:每天要写一丈长的手卷,必须完成。如果当天有要事实在没写够,第二天一定得补齐。为了投入更多的写作时间,司马光对自己的睡眠下了狠手,他设计了一款“警枕”,这个枕头形似圆木,只要睡觉时翻个身,脑袋就会自行滑落,导致惊醒。

只要一醒来,不管天多晚,人多困,司马光都会一溜烟地爬起来,接着撰写巨著。

就这样,经过19个春秋的辛苦写作后,司马光总共撰写了300多万字,写完了公元前403年战国时期到公元959年五代时期之间的一千多年的历史。

写完向宋神宗进献这本书时,司马光上了一道奏折,上面写道:“臣今骸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为,旋踵遗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

也就是说自己骨瘦如柴,老眼昏花,牙齿不剩几个,精力几乎耗尽,所有的一切,都给了这本书了。

勤奋和执着到这种程度的人,放眼古今也没有几个。

3.

尽管有那么多的优点,但司马光的性格中也有非常奇葩的一个特点,那就是——执拗。

在做谏官期间,司马光总共上了一百七十多道谏书,平均每个月会上三到四道。无论是皇帝,

还是宰相大臣,火力十足的司马光个个都不会给留情面。

凭借博览群书的远见卓识,司马光确实为北宋的发展提了很多宝贵的建议,但他也有着自己的时代局限性。

在登州民女阿云杀夫一案中,司马光明知道阿云是在母丧期间被其叔叔强迫嫁给韦大宝,而阿云奋起反抗时伤到了韦大宝的手指,所作所为情有可原,却还是以阿云违背了三纲五常为由,要判处她死刑。

王安石却认为阿云罪不至死,在请求了宋神宗的特赦后,阿云得以被释放回家结婚生子。

可是等到王安石和宋神宗相继去世后,重新受到重用的司马光,却把这桩已经过了17年的旧案子翻了出来,改判阿云死刑。这一举动无疑显得过于偏执和夸张。

而王安石之所以一定要和阿云过不去,除了他本人对三纲五常的刻板理解,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和王安石的政见不同。

凡是王安石认可的,他都要激烈反对,包括为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而发起的王安石变法,司马光也一样看不顺眼。

在王安石势微司马光有了充分的话语权后,他不仅将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全部废除了,就连支持过王安石变法的人,都统统驱逐去了偏远险恶之地。

这样激进的处理方式,使北宋朝廷陷入了旷日持久的党争和内耗之中,加速了王朝的衰败。

为什么曾经灵活机智,不破不立的天才少年,会在多年之后,变成拒绝创新、为反对而反对的执拗名臣的代言人呢?我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司马光出生于一个传统儒家家庭,深受儒家伦理纲常的影响。家庭背景和早年教育,塑造了他的性格基础,为他日后的保守与执拗埋下了伏笔;

其次,步入仕途后,司马光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政治立场和观念,他对古法的坚持使他在面对时代变革时显得过于谨慎和保守,难以接受新的思想和观念。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司马光成为了一位具有深厚学识、坚定立场、谨慎性格和执拗品质的杰出历史人物。这也是他在历史上饱受争议的原因所在。

司马光的一生,是智慧与勤奋的典范,也是偏执与保守的写照。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性格与经历是如何共同塑造了一个人的命运与历史地位的。

你怎么看待司马光呢?欢迎留言。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