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就进入到4月份的中旬了,而听老辈人说,今年的4月11日有点特别哦,当天是“月忌日”。
老人还说根据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月忌三不做,平安无灾祸”,那么月忌日究竟是什么?为何会有这样的禁忌呢?

这里,我们有必要先搞清楚,什么是月忌日。这是在过去民间择日所流传的一种说法,它是风水学术语。
月忌日指的是夏历(农历)每月的初五、十四、二十三这三天。其依据源自每日紫白九星入中宫的规律:初一日一白入中宫,初二日二黑入中宫,初三日三碧入中宫……
依此类推,而在每个月的初五日、十四日,还有廿三日这三天都是五黄入中宫。
在古人眼中,五黄是君象,尊贵无比,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世俗的一切活动都要回避,因而这三天被视为月忌日。通俗一点说,就是一个月中都很忌讳的日子。
不过从科学角度分析,这种说法存在不合理之处。比如每个朔望月的日数并非九的倍数,每月固定以这三日为五黄日并不准确;

另外日的吉凶和年月干支、日干支以及节令都有关系,不能单纯依据九星入中宫来判断;而且年月紫白通常是上元甲子一白入中宫顺行九宫,月忌却用逆行九宫,与常理不符。
不管怎么说,月忌日的说法起源久远,与古代星象学说紧密相连。古人将北斗七星和洛书九宫相结合,发现每月初五、十四、二十三正好对应“五黄星”入中宫。
五黄星被看作是凶煞之星,所以人们对这三天充满敬畏,尽量避开在这些日子进行重要活动。
在民间,关于月忌日还流传着不少顺口溜,像“初五、十四、二十三,老君炉里不炼丹,穷嘴老鼠不出庵,外面有金不去担”,生动形象地体现出人们对月忌日的忌讳。
还有“初五犯着家长死,十四逢之身自当。行船落水遭官事,皆因遇春二十三”,更增添了月忌日神秘又严肃的色彩。

记得我家乡的说法就是“初五十四二十三,外面有金莫去担”,就是提醒我们,这些天要待在家里,不要外出,以免发生什么意外。
那“月忌三不做”具体指的是哪三件事呢?
一不做是不宜婚丧嫁娶等重大仪式。
婚姻和丧葬在人们的生活里都是头等大事,古人觉得在月忌日举办这些活动,会冲撞五黄星的凶煞之气,给家庭和个人招来灾祸。
比如在一些地方,至今还流传着“月忌日成婚,夫妻难白头”的说法。在传统观念里,婚姻讲究良辰吉日,期望新人婚后生活幸福美满,自然要避开被认为不吉利的月忌日;

而丧葬之事关乎逝者的安宁和生者的运势,老辈人一直都是很注重黄道吉日的,所以也不能在月忌日进行,特别是安葬这样的大事情,以免影响家族的气运。
二不做是不宜动土兴造。
动土建房、修缮房屋这类活动,在古人看来是对土地和居住环境的重大改变,需要挑选合适的时机,顺应天时。
月忌日被视为气场紊乱、凶煞聚集的日子,此时动土容易引发各种问题,像工程进展不顺利、房屋建成后风水不佳等。
过去,人们盖房子前都会请风水先生择日,月忌日肯定不在考虑范围内。
三不做是不宜远行经商。
远行可能会遭遇各种未知的风险,经商更是希望一帆风顺、财源广进。所以在古代出远门,都是会挑选好日子,而避免“诸事不宜”的日子。

古人认为月忌日出行或者进行商业活动,容易遇到阻碍,比如旅途中遭遇意外、生意上亏损等。
在交通和通信不发达的古代,远行本身就充满不确定性,所以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吉日出行,以求平安顺利。现在一些老人依然对此深信不疑,就是他们“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一切都是为了图个吉利。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知识不断普及,很多人对月忌日的说法持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
从科学层面讲,月忌日和其他日子并无本质区别,所谓的吉凶更多是心理上的暗示。
但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文化,月忌日承载着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了解传统文化的一扇窗口,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