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白喜事也不灵了,如今来帮忙的清一色老人,年轻人呢?

甜妈努力记录生活 2025-04-11 21:54:33

自古以来,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最重大的事情,就是丧事了,也叫它白事,或者是白喜事。

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就是全村人互帮互助,众人齐心协力来送逝者最后一程,这也是给予逝者家属慰藉与支持的庄重时刻。

过去,哪家有白事,几乎全村男女老少都会主动来帮忙,场面忙碌而有序。

但如今,这种场景渐渐发生了变化,来帮忙的大多是老人,年轻人的身影寥寥无几,这背后究竟藏着什么原因呢?让我们听听农村老人是怎么说的。

“现在的年轻人啊,都在外面忙生计呢。”村里的王大爷抽了口旱烟,缓缓说道。

如今,农村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有的去了附近的县城,有的甚至远赴千里之外的大城市。

他们为了能在城市里站稳脚跟,努力工作,一年到头只有春节等少数节假日才能回家。

白事的时间又不固定,当村里突然有白事发生时,远在外地的年轻人根本来不及赶回来。

就算能请假,来回的路途奔波和请假耽误的工作,对他们来说也是不小的损失。为了保住工作,获得更多收入,很多年轻人只能无奈放弃回家帮忙。

“时代不同了,年轻人的观念也变了。”李奶奶感叹道。在过去,农村是熟人社会,邻里关系紧密,互帮互助是传统。

哪家有红白喜事,大家都觉得帮忙是理所当然的,这种帮忙也是一种人情往来,今天我帮你,明天你帮我。

但现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年轻人接触到了更多新思想、新观念。

他们更注重个人的生活和发展,对传统的人情世故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看重。

在他们看来,一些白事上繁琐的仪式只是一种形式,意义不大,不如把时间花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

“白事上的活儿又累又脏,年轻人吃不了这个苦。”张大叔直言。农村白事的帮忙工作并不轻松,从布置灵堂、接待宾客,到准备饭菜、抬棺下葬,每一项工作都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体力。

尤其是抬棺等重体力活,不仅辛苦,还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经验。现在的年轻人从小生活条件相对较好,大多没有从事过重体力劳动,很难承受这样的辛苦。

而且,白事上有些工作,比如处理丧葬用品等,在很多年轻人看来是比较脏和忌讳的,他们自然不太愿意参与。

何况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种事情基本都是属于帮忙性质的,也就是没有报酬的。自己要耽误时间请假来,却还没有收入,这是一些年轻人所不能接受的,所以也就不愿意参与。

尽管年轻人参与度降低,但白事在农村依旧是庄重的大事,老人们仍坚守传统,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他们知道,这些仪式不仅是对逝者的尊重,也是维系家族和村落情感的纽带。

为了解决年轻人缺席的问题,有的村子开始尝试一些新办法,比如成立专门的红白理事会,由村里的热心老人负责组织协调白事的各项事务,统一安排人员分工,提高办事效率;

还有些村子利用现代通讯工具,建立了微信群,当有白事时,在群里发布消息,让在外的年轻人也能通过线上的方式表达哀思和提供帮助。

在我这里,可能是村子比较少,一般白事的话,如果受到邀请了,还是回去帮忙的。但也是距离近的,距离远的那就另说了。

听说在隔壁的村子,大部分人迁出去了,现在村里也已经没什么人了。遇到白事,可能连抬轿的8个轿夫都是凑不齐的,因此他们开始找专业的服务团队了,一条龙承包给他们,自己也省心,也不给村里人添加麻烦。唯一不足的是这样要多花点钱。

但是有些年轻人非常认可这种方法,这样花钱解决了,不用欠别人的人情,以后也少了很多的麻烦。

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当前农村白事上年轻人的缺席,是社会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这其中既有现实因素的制约,也有观念转变的影响。

或许再过10年,20年可能农村白喜事真的就没人来帮忙了,到时候可能都是专业团队来负责了,你们说呢?

0 阅读:2

甜妈努力记录生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