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咱农村,红白喜事摆酒席,这不管是对于哪家来说,都是大事情,甚至还可能成为村里的大事。
不管是红喜事,还是白喜事,根据传统来,这都本是热热闹闹、亲朋好友齐聚一堂的大事。
可不知道从啥时候起,农村红白喜事遇冷了,好多人礼金给了,却不愿意去吃酒席。这又是咋回事呢?

其实这背后的原因啊,还真的挺复杂的。
如果你这几年在农村吃过酒席,就会发现如今农村的酒席上,基本都是“白发族”,就是中老年人居多,看不到几个年轻人了。
今年的清明节期间,小编在村里吃了一次席,对此感触很深,真的见不到几个年轻人。
这是因为,现在农村的发展赶不上城市的机会多,好多年轻人都跑到大城市打拼去了。
在外面,他们忙着工作,忙着生活,一年到头也回不了几次家。就拿我自己来说吧,大学毕业后就去了深圳,进了一家互联网公司。
每天加班加点地干,有时候连周末都没得休息。自从参加工作以后,虽然经济条件好一些了,但不管是村里的酒席,还是亲戚家里办酒席,基本都没有回去过,全都是我父亲在帮忙操持。
前段时间,老家亲戚家办喜事,可手里的项目正做到关键时候,根本走不开。没有办法,又是麻烦父亲去一趟。

现在农村的很多年轻人都是在外地打工,如果村里不是关系很亲近的人家,而且还必须是重大的事情,不然一般不会特意赶回去的。
因为来回的成本高不说,还不一定能请到假。现在农村的年轻人在外地为了梦想拼搏,被工作和距离绊住了脚,就算想参加老家的酒席,也是有心无力。
再看看留在村里的老人。现在农村里,年轻人少了,老人成了主力军。有些老人年纪大了,身体不好,行动不方便。
就拿我家隔壁的张大爷来说,都八十多岁了,平时走路都得拄着拐杖。要是村里哪家办酒席,在稍微远点的地方,他根本去不了。
就算酒席就在附近,他也担心自己身体吃不消。还有些老人,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喝酒。

在农村酒席上,喝酒可是个重要环节,大家你来我往,热热闹闹的。可这些老人不喝酒,就觉得和别人聊不上几句,时间长了,也就不太愿意去参加酒席了。
还有的是在饭点办酒席,又要坐车,甚至还要转车,一些老人本来就晕车,可能就因为太麻烦,也就不愿意去了。为了表达歉意,也不至于被主家怪罪,就只能是给礼金,而人就不去了。
还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村的酒席有点变味了。以前办酒席,那是真有喜事,大家是真心为了庆祝或者悼念才聚在一起。
可现在呢,有些人开始频繁办酒席,想出各种名目来办。像孩子考上个普通学校办酒席,家里买个新车也办酒席。今天店子开业了办酒席,明天孙子出生了又要办酒席等。

大家心里都明白,这其实就是想收点礼金。亲戚朋友们虽然嘴上不说啥,但心里肯定不舒服。
就拿我家亲戚来说,去年一年就参加了好几场这样莫名其妙的酒席,钱包受不了不说,大家心里都有点厌烦了。
可都是乡里乡亲的,又不好直接说出来,所以只能选择“礼到人不到”,给了礼金,人就不去了。
这其实也是一种无声的抗议,希望主家能明白大家的心思,别再这么频繁地办酒席了。
这还是好的了,有的就是人不到场,也不随礼,就是不给你这个面子。反正你怪罪就怪罪,哪怕不来往他们也不在乎了。
对此,大家怎么看?你们村里也有这种情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