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的一天,已经六十多岁的胡振国前往上海延安路,去拜访一位年至百岁的长寿老人。这位老人不仅高寿,且还是武当派太和门第十二代传人,是名副其实的一代女侠。
其最富盛名的排五毒殛手,更是名震江湖,同为武林中人,胡振国自然对这位前辈大名如雷贯耳,今日前来,只为慕名拜访。
胡振国是南京搏击武功研究会的会长,但是他更为武林中人熟悉的身份却是南派少林甘凤池第六代传人。
胡振国生平所习甘凤池拳,刚中有柔,却以刚为主,且出招迅速,实战性极强。年青时习武为采百家之长,胡振国亦曾练习过排五毒殛手。
排五毒殛手又名五毒手,该武功出自武当派太和门下,为硬功外壮,又兼阴柔之力,与甘凤池拳有相似之处,但排五毒殛手实战时以快准狠著称,讲究一招制敌,与敌人搏斗时,触敌体溃、透力定身、注穴伤敌,与胡振国所习之甘凤池拳相比,对敌人更具杀伤力。
因此之故,这位老人在抗战时期,曾凭借其惯使双枪,又兼身怀绝技,立下赫赫战功。
当走进位于延安路陌生而又温馨的老人自家小院的时候,胡振国一脚踏进老人的家门,就看到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乐呵呵笑着前来握手欢迎他的到来。
小小的院子里,老人种花也种菜,扑面而来一派田园农家气息,让胡振国身心舒畅。
宾主落座之后,照例是品茶寒暄,闲话平生事。都是武林中人,自然要谈到武术。话题很快就引到老人的排五毒殛手绝技上来。
当听说胡振国年轻时也练过排五毒殛手,老人一下子来了兴趣,不觉从藤椅上站起身来,摩拳擦掌走到胡振国面前,要要和他切磋。
“太好了!咱俩来比试比试。”
老人高声招呼胡振国,一面早已撸起袖子,提臂运气,熟练摆出招式来。胡振国欲待婉拒,却见老人兴致如此之高,反觉得直接拒绝倒显得唐突了。
于是,胡振国也只好站起身来,和老人面对面摆出招式,开始切磋起来。
胡振国惊讶地发现,虽然已经一百岁了,眼前这位老人依然臂力犹在,且招法娴熟,身手敏捷。几个招式打下来,虽然彼此年龄相差甚多,老人接招还招依然滴水不漏,不落下风,让胡振国惊讶佩服不已。
胡振国忽然想起,当年在抗战时,老人曾与出身少林的许世友公开比武,连许世友都甘拜下风,如今虽然已经年至百岁,依然豪气犹存,着实让人感佩。
要问这位传奇的老人是谁?她就是红军女战士何子友,江湖人称何铁拳。
1913年,何子友出生于四川省苍溪县一个贫苦家庭。因为家里穷,何子友十岁那年,就被送进苍溪县城内一个名叫景武拳房的武馆当勤杂工,每天的工作就是烧茶倒水,抹灰扫地。
这景武拳房,乍一眼看去,完全不起眼,不知内情的人大多都把这拳房看做是不值一提的小小武馆,却怎知,这里,竟聚集着在清朝灭亡之后不少前清王公贵族之家的护卫镖师,还有逃避官府追捕,避难在此的江洋大盗,实是高手云集,却又不显山不露水,外人断断瞧不出。
这些隐藏极深的绝世高手,个中又属拳房的总教习李德源武艺最为高强,其独门绝技排五毒殛手,一招制敌的凛冽杀气,尤其让江湖之人望而生畏,退避三舍。这总教习之位,真是非李德源莫属。
按说,一个十来岁的拳房勤杂工,还是个自小家穷,营养跟不上的瘦弱小丫头,这一辈子都不会和排五毒殛手这样的至阳之功联系到一起,然而,因为机缘巧合,何子友后来竟成为武当派太和门的嫡系传人。
且说李德源有一女儿,名唤李莺莺,和何子友年岁相仿,每当何子友将手头的活儿忙完,李莺莺总爱找她作伴玩耍。一来二去,天长日久,两人竟成了彼此最要好的朋友。
有一天,李德源在忙完一天的武功教学之后,在拳房后院喝茶小憩,无意中看到离自己不远处的一棵大树下,女儿莺莺正和何子友自在玩闹。
出于职业习惯,李德源惊讶地发现,这个名叫何子友的十来岁的小姑娘,在与女儿玩闹做游戏时,竟出人意料的身手格外敏捷,李德源不觉走向她们,待走近一看,李德源发现,眼前这个面黄肌瘦的小姑娘,除了身手敏捷,且生得骨骼清奇,竟是块难得的习武的好苗子。
带着意外的惊喜,李德源在大树下叫住了女儿和何子友,然后直接问何子友道:“你想不想跟着我学武术?”
一听这话,何子友想都没想,就直接答应了,因为十来岁的小姑娘,正是好动好玩的年纪,在拳房的这段日子里,小小年纪的何子友,也对武术由最初的好奇到热爱,她愿意像古代女侠一样,学得一身武艺,仗剑走天涯。
得到了何子友的同意,李德源又征求了何子友父母的意见,这才决定收何子友为徒。李德源有心将何子友收为入室弟子,于是,又让她认自己为义父。如此,李德源便决定将自己毕生所学,倾囊相授。
因为自小身子单薄,又没有武术功底,习武第一年,何子友就跟着李德源学习腰、腿、桩、鼎这些武术基本功。虽然练的是基本功,何子友每日练习认真刻苦,不敢有丝毫懈怠。
本以为年纪小,一定吃不了苦,可是,当李德源看到何子友日日坚持早起,不论阴晴雨雪、酷暑寒冬,未尝一日放弃拳法练习,不觉赞赏有加。
接下来的数年间,在李德源的悉心教导下,何子友竟习得包括武松铐子拳、分水峨眉刺、燕尾单刀等在内的三十余套拳术和兵器,武艺大增。
何子友十五岁那年,义父李德源觉得时机已到,于是决定将自己的独门绝技排五毒殛手传授给她。
这排五毒殛手其练法简易,取泥二十斤于端午日采五毒入泥中捣烂,又加铁砂、白醋等物入泥,然后便是每日晨昏不间断于五毒泥中练习掌力,且以左手练习为宜,三年方成。
据《陶氏宗谱》残本记载:“民国12年,有何氏女,名子友,苍溪回龙场人。初入景武拳房,以杂役用,有天赋。后师从李德源习武,十二年足不出户,习得排五毒殛手诸功。既成,一日外出,未归。”
这里写何子友十二年练就绝世武功,下山后就再不归来,其实是因为这一年,何子友的父亲在家乡秘密担任当地苏维埃主席被逮捕,而后被敌人残忍杀害,得到这个不幸消息的何子友发誓要为父亲报仇,这才匆忙离去,一去不归。
离开拳房后不久,何子友就加入了红军队伍,因为一身武艺又胆大心细,何子友很快就担任侦察队队长。其后,何子友又被编入红四方面军独立妇女团。
在红军队伍中,为了提升女红军的战斗力,何子友不惜违背学武规矩,主动担任妇女独立团武术教官,给大家手把手教授各种防身格斗的武术功法,很快,妇女独立团的战斗力就让大家刮目相看。
而惯使双枪、拳术了得的何子友,更是在整个川陕地区声名鹊起。提起何子友,何铁拳的名号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红军长征时期,何子友和同志们一道爬雪山过草地,无惧无畏。有一次,独立团队伍路过一座大山,准备进山休整,不料,却被此山的土匪黑七拦住去路,坚决不放行。
团长陶淑良进山与黑七谈判,费劲唇舌,黑七依然不为所动,坚决要求比武定夺,因为瞅准了对方都是女流之辈,料定比武必败无疑,却不知道,真正的高手何子友正在队伍之中。
这之后与小喽啰们的比武,于何子友而言,简直不值一提。当第一个上台的小喽啰刚站稳脚跟,正准备发力时,但见何子友低吼一声,左臂迅速发力,那小喽啰刚看见何子友铁拳忽变铁掌之时,只听耳畔忽忽一阵风起,他还没反应过来,就被一张劈落到地。
土匪黑七见状,大为震惊,立即招呼另外三个小喽啰一齐扑向何子友,企图以多欺少。
眼见三人汹汹而来,气定神闲的何子友,手起掌落,只听耳畔啪啪啪三声闷响,一阵风过,这三人也走了前面一个人的老路,直接扑倒在地,痛哭嚎叫,动弹不得。
愿赌服输。山大王黑七最后只得乖乖让路。历经苦辛走过长征路,给何子友带来的最深感触是:“每每想到这些牺牲的战友,心里特别难过。”
在革命战争年代,尤其让何子友难以忘怀的还有妇女独立团在随军西征路上,与马步芳骑兵团在河西走廊一带,打过的一场场惨烈无比的战斗。
何子友清楚记得有一次,她带领十多名红军女战士收容伤员,路遇马匪,将她们团团围住。
为了火速突围,何子友有意靠近一名马匪,待其战马向自己靠近时,对方意欲活捉何子友,何子友趁其不备,忽然提臂运力,低吼一声,对准战马的腹部,就是一记排五毒殛手,那马匹受不住痛,一声嘶叫,奋力一扬蹄,顿时将匪徒摔下马去,重重跌落在地。
何子友一个箭步上前,轻轻松松就将匪徒制服。其余匪徒见此情状,早已吓破了胆,打一声呼哨,一溜烟跑了。
这两次孤身应战,让何子友声名远扬,何铁拳的名号更是叫得山响。
何子友虽然膂力惊人,武艺高强,不过,正当妙龄的她,并非长得虎背熊腰,一副凶悍男子模样,她五官端庄秀丽,恰似风雪中的一株梅,在英气逼人的外表之下,亦有一颗温柔细腻的女儿心。
然而,因为江湖名声在外,在红军队伍里,年轻小伙子们没有一个敢和她恋爱,闲来无事大家谈及何子友,都开玩笑道:“害怕挨她打啊。”
直到24岁那年,何子友遇见了36岁的周子昆。周子昆曾任红一方面军五军团副参谋长。1937年初,周子昆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期间,正式通过战友何长工向何子友表白。
后来,几经辗转,直到1937年秋,两人才开始了第一次的约会。在延安的小河边,两人的谈话直截了当。
“我是搞军事工作的,性格简单,不会说话。跟着我享不了福,你认真考虑一下,不愿意就算了。”
“我枪杆子摸惯了,让我当官太太,我不会当,你也认真考虑一下。”
两个直性子的人,在这番完全没有情商参与的男女对话中,竟成功定下了婚约。
不久后的一个夜晚,在延安简陋的窑洞里,他们结婚了。毛主席、周总理、朱德都参加了婚礼,毛主席还是主婚人,在婚礼上致贺词,还送给了两位新人一支钢笔作为贺礼。
在婚礼上,许世友敬酒时,故意打趣周子昆道:“还是你们一方面军厉害啊,不怕死。”
说完这话,许世友乐呵呵大笑起来,何子友却羞红了脸,举起酒杯的周子昆则一脸茫然。
原来,在与周子昆结识前,何子友曾经和许世友举行过一次武当和少林的武艺擂台赛。那日,在战友们的一再要求下,两个武林高手进行了一场精彩对决。
赛场上,何子友出拳如疾风,如暴雨,如闪电,其速度之快,力道之重,拳形变化之神出鬼没,让许世友叹为观止。十几个回合打下来,许世友几无招架之力,连连摆手道:“不打了不打了,打不动了。”
何子友不但武艺与许世友不分伯仲,酒量亦和他旗鼓相当。许世友号称千杯不醉,但是,在同样大碗喝酒的何子友面前,他照样喝到烂醉如泥,甘拜下风。
正是和何子友深交已久,许世友这才在他们的婚礼上,对着新娘子如此打趣。
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这年12月,因为革命需要,周子昆离开延安,前往南方参与新四军组建工作。从此,夫妻二人聚少离多。
1938年9月,何子友调到皖南,担任教导总队八队,任排长。1940年前后,他们的女儿周民出生,给夫妻俩的革命生涯带来了无限温馨与甜蜜。
为了尽量不影响丈夫工作,何子友只有在休息日才会和周子昆团聚。平日里,她独自带着女儿,在教导总队女生队里过着集体生活。
1941年1月4日,身为新四军副参谋长的周子昆,和叶挺、项英、袁国平等人奉命从云岭撤离。此时,何子友已怀有身孕。
分别那日,天空飘着冷冷细雨,寒风凛冽。怀抱一岁多的女儿,在风雨中默默伫立的何子友给丈夫送行。
彼时,何子友以为他们的分别是短暂的,不久之后,他们又会如上一次在皖南再见,他们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冷雨打湿了她的衣襟,一阵冷风吹过,她只觉冰凉彻骨,然而乐观的何子友仍然大声告诉周子昆:“你就放心吧,你自己也要多保重!”
此时的何子友不会知道,这是他们夫妻之间最后一次相见和分别。从此,他们天人永隔。
1月6日,蒋介石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周子昆和战友们与敌人血战七个昼夜,3月13日夜,在泾县茂林蜜蜂洞,叛徒刘厚总将周子昆和项英残忍杀害。
当噩耗传来,何子友只觉眼前一黑,胸口突然一阵绞痛,当场晕厥过去。经过及时抢救,醒来后的何子友嚎啕大哭,终日以泪洗面。此时已经身怀六甲的她,让战友们非常担心,大家日日轮流陪着她,宽慰她。
面对战友们的关心和帮助,何子友明白,自己必须站起来,天大的事自己都要扛起来。擦干眼泪,她对战友们说道:“我没事,你们放心好了。我不会想不开的,我还有革命任务,我还有孩子要抚养。”
生下儿子周林后,何子友将两个孩子托付给了部队保育院,拿起武器,再次走向战场。那一年,何子友只有28岁。
从此后,她上为国尽忠,下抚育一双儿女,独自一人,走过漫长寂寞的75年的人间岁月。
1985年9月3日,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开馆典礼在安徽泾县举行,75岁的何子友专程从南京赶往安徽参加典礼。
典礼结束后,何子友请求前往周子昆牺牲地蜜蜂洞看一看。蜜蜂洞道路崎岖难行,何子友已年过古稀,大家担心她的身体状况,然而,何子友执意前往,众人只得一路陪同。
行至半路,天忽然下起雨来。道路湿滑难行,众人眼见无法劝阻,只得一路随行。在蒙蒙细雨中,何子友一下子想起四十四年前,也是在这样一个细雨飘飞的时节,她怀抱一岁多的女儿,送他远行。彼时,她以为他们很快就会再相见,却怎知,这一别,就是死生不复相见。
思量到此,何子友泪如雨下。“子昆,我来了。”革命有涯思无涯。隔着四十四年的沧桑岁月,何子友对着蜜蜂洞口,轻轻呼唤。回答她的,只有耳畔淅沥的小雨,还有山间萧瑟的秋风。
2016年2月22日,原南京军区司令部离休干部(副军职待遇)何子友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逝世,享年10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