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上将离婚后一人带六娃,毛主席劝说到:天涯何处无芳草嘛

史海任我行 2023-11-20 17:24:04

1960年初,春意盎然之际,广州城举办了中央军委扩大会议。这次会议由毛主席亲自坐镇广州、主持召开,是中央军委第一次在外地召开这样大规模的会议。

会议自然是严肃又认真的,但在这持续一个多月的会议之中,还有一个并不严肃的小插曲——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的贺龙元帅,为海军政委苏振华主持婚礼。

这场婚礼上,新郎是已经年近50的海军政委苏振华,而新娘却只有24岁,是一位年轻美丽的文工团女演员,名叫陆迪伦。

两人相识不过几个月,是在前一年主席关照过苏振华婚事后,经人介绍走到一起的。

婚礼的新郎比新娘年纪大了整整一倍,男方还带了六个孩子,这样的婚事放到现在难免会引人议论,但在场的人却纷纷对新人献上祝福。

苏振华究竟是谁?两人的婚姻是怎么回事?毛主席又为什么会过问他的婚事?

苏振华的出身并不好,1912年,他出生于湖南省的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那时的他还不叫这个名字。

中国传统崇尚多子多福,贫苦人家孩子也不少。他是第七个出生的,父亲也没有为他特意取名,就管他叫七生,从此他就叫苏七生。

由于家里穷苦,这个刚出生的孩子没有奶水喝,家里也早就没有余粮。是他的奶奶带着他去邻居家乞讨,借来一把米,熬成米汤,勉强将这个小孩子拉扯大。

苏七生还不到十岁的时候,他的祖母和父亲就相继离世了,只有母亲艰难的带着几个孩子相依为命。

老话说:“麻绳只挑细处断,厄运偏找苦命人”,苏七生14岁那年,他的五哥参加北伐军,战死在了南昌城下,这在小小的男孩心里埋下了仇恨的火种。

1926年,苏七生参加儿童团,次年参加少年先锋队,一心想去前线打倒军阀地主。只是那时他还太小了,彭总没有答应他参军。

又过了几年,苏七生已经17岁了,他参加了我党的游击队,凭借出色的表现,获批加入共青团。终于,在1930年,组织要求他带领37名少先队员参加红军,苏七生投军报国的理想,终于要实现了。

苏七生的第一次婚姻就发生在这一年。

或许是五哥的一去不回对母亲造成了太大的打击,或许是不想让亲自送走一个儿子的悲剧重演,苏七生的母亲一开始坚决不同意他从军。

可是少年的热血是拦不住的,苏七生此时已经接触我党超过四年的时间了,他清楚的知道,只有投身到共产党的革命活动当中,像他们这样的穷苦人民才能过上好日子。

再三阻拦无果之后,母亲只好咬牙答应了他从军的决定,但是又提出了一个要求,要他在上战场之前,一定要先娶一个妻子。

苏七生一开始不肯答应,但架不住母亲苦苦哀求,也只好点头同意了。

在苏七生的母亲看来,人有了家世就有了牵挂,就不会一去不回。但战乱年代,很多人的命运如浮萍,身不由己,并不是想回家就能回家的。

母亲为他找了一个叫于姣凤的妹子,两人仓促成婚,只请几位亲戚吃了一顿便饭就算办过婚礼了。很快,苏七生就带着队伍去往县城投军,自此失去联系。

这场少年时的婚姻如蜻蜓过水,没能在苏七生的命运中留下太多的痕迹。

加入红军后,他改了一个名字,叫苏振华,于战火中颠沛数年,过去的人生就如旧名字一般,已经无处追寻。

而那位后来被他称作“娇妹子”的前妻与他失联后几经辗转,最终,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了人世。

苏振华的第二段婚姻发生在八年后。

这时,他已经与家里失联长达八年。他心里面清楚,在国民党政府的压迫下,前妻顶着“匪属”这样的帽子,想必早已离世或改嫁。

这时正赶上延安的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开学,别看苏振华年纪不大,他已经是经历过长征的“老革命”了,此时在抗大担任第一大队大队长,负责组织学员学习。

本以为是在延安上抗大,没想到这一次招收的学员实在太多,延安的校舍不够。组织上将一直表现得勤劳肯干的苏振华、胡耀邦一同派往瓦窑堡组织教学。

新校区要面临种种麻烦与困难,但都被抗大的学员们一一克服,在这期间,苏振华的目光,情不自禁的落到了一位来自河南的女学员身上。

这位学员名叫孟玮,学习认真,成绩优秀,非常仰慕经历过长征的革命前辈,常常会以崇拜的目光看着苏振华。

就这样,他们常常在一起聊学习心得,聊人生理想,后来经领导的介绍,两人正式走到了一起。

苏振华与孟玮结婚20余年,共同走过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一同经历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也一起见证了新中国的国旗冉冉升起。

孟玮是河南信阳师范的高材生,苏振华则是少年时期就跟着我党闹革命的“老革命”,孟玮常常自豪地对儿女说:“你爸爸学文化还有我的功劳呢!”

据她回忆,两人在行军路上常常边走边学,边走边练习,苏振华勤勉好学,孟玮成绩优秀,或许对于夫妻俩来说,那段同甘共苦的日子才称得上琴瑟和鸣。

只是再好的感情也未必经得住时间的磋磨,建国后,苏振华又常年在外,夫妻两人没什么见面的机会。

关于两人究竟为何离婚,有许多传闻。

或许是孟玮独自照看六个孩子而失去了自己的事业,或许是孟玮见到了那位传说中的初恋,或许如他们的女儿所说,是由于孟玮的精神疾病。

总之,1954年,孟玮向苏振华正式提出离婚。

妻子突如其来的决定,令苏振华措手不及,在他看来,两人的婚姻还有挽回的余地,有许多人去劝和,但孟玮去意已决。

两人的离婚就这样拖着,几年后,孟玮不辞而别。

一直到1959年,苏振华终于接受了这个事实,在离婚报告上签了字。

这段不欢而散的婚姻,最终以苏振华一人带着六个孩子而告终。

1959年,新中国建立十周年的国庆节晚会上,苏振华的老战友们见到了独自拉扯六个孩子的他。

那天,为了庆祝建国十周年,天安门广场上放起了烟花,就在大家都在城门楼上欣赏美景的时候,刘少奇的夫人一回头,就看见苏振华照看孩子的身影。

那队伍可称得上是浩浩荡荡,两个稍大些的子女走在他前面,他身上抱着、手里牵着两个小的,身后还跟着两个不大不小的抓着他的衣服。

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都不禁感叹道:“你这又当爹又当妈的,也不是个办法呀!”

不久,就连毛主席都知道了这件事情,关切苏振华道:“捆绑成不了夫妻,既然已经离了,就再找个合适的。天涯何处无芳草嘛!”

其实,毛主席与苏振华很早就见过面。

1930年8月,也就是苏振华第一次带领少先队员投红军的时候,就见到了当时的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

那时候,国民党军阀正纠集重兵反攻长沙,帝国主义国家的军舰也开入中国内河湘江,为国民党军队镇压起义保驾护航。

这时在长沙驻守的,是带领红三军团的彭德怀彭总,毛主席和朱总则带领红一军团前来接应,在会师大会上,苏振华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只觉得毛主席讲话实在、平和,句句在理,让人不由得信服。

后来在抗大,苏振华带领第一大队前往瓦窑堡时,也是毛主席亲自为他们送行。苏振华带领的第一大队成为抗大先进大队,毛主席又亲自出席了他们的毕业典礼。

对于苏振华来说,毛主席就是他革命的引路人,是他信赖的长辈,在毛主席的劝说下,苏振华终于同意再次参与相亲。

苏振华的老同事、老战友们早就在操心他的婚事了,一见他点头,同意相亲,立刻就开始着手张罗起来。

很快,海军司令员和副司令员就为他介绍了一位年轻的女郎。

这位女士名叫陆迪伦,她是海军文工团的一员,美丽亲切,端庄可人,在为海军将士们演出的时候,以美丽的外表和婉转的歌声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

不止如此,她还是一位出色的演员,曾在电影《红珊瑚》中扮演过角色。

这样一位美丽大方的女郎,自然是有许多追求者的,其中不乏优秀的年轻人,陆迪伦的目光却不可避免的落在了这位久经沧桑的老前辈身上。

她惊叹于他过人的毅力和学习能力,也佩服他能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还在坚持学习理论文化知识,努力提高自己。

就在陆迪伦对苏振华愈发心动时,安排两人相亲的海军司令员肖劲光,为陆迪伦介绍了苏振华的婚姻经历。

对于一位只有24岁的年轻女士来说,男方有过两段婚姻、并且带着六个孩子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未免让她在“要不要与对方共同走入婚姻”这件事上产生了犹豫。

尽管在一次又一次接触中,陆迪伦越来越被苏振华所吸引,越来越想要与他相伴,走过往后余生,但她的朋友也提醒她:“后妈难当,何况是整整六个孩子的后妈,又是相差20多岁的忘年恋!”

不只是陆迪伦在犹豫,就连苏振华也不免犹豫,这样年轻的姑娘,身边又不乏追求者,自己比她大上20多岁,真的适合追求她吗?

但为二人牵线的肖劲光很好的鼓励了他,他说:“自古以来,老夫少妻的婚姻就很多,只要小陆同意了,管别人的看法做什么?”

苏振华于是不再瞻前顾后,对陆迪伦展开了追求。陆迪伦也很快被苏振华所打动,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决定与苏振华成婚。

1960年春天,经贺龙主婚,苏振华与陆迪伦正式结为夫妻。

这一场婚姻持续了19年,直到1979年,苏振华因病离开人世。

这一对年龄相差20多岁的夫妻,是真正的患难夫妻。两人成婚不过几年,就一同经历了那场大变故。

这期间,所有人都以为陆迪伦会坚持不住,会与苏振华撇清关系,没想到陆迪伦不离不弃,不但一直在为丈夫奔走,还将几个继子女照看得很好。

可惜,命运并没有因为二人的感情真挚而对他们偏怜一点。

1979年二月,经历过数年生离,刚刚过上几年团圆日子的夫妻俩,又要面对死别。

2月7日下午6点42分,苏振华突发心肌梗塞,甚至没有给他一个再见亲人最后一面的机会,便猝然撒手人寰。

听闻消息的陆迪伦悲痛欲绝,在送别会上几次哭得昏厥了过去。

遗体火化的时候,战争年代经历过的战火穿越时空来到当下,留在苏振华颈部的子弹在火化中脱落,被陆迪伦和他的孩子们保留了下来。

而苏振华的骨灰则按照他的遗愿,被洒在了祖国的南海。

作为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海军的海军上将,终于在生命结束后回归了自己热爱的祖国的大海。

逝者已逝,活着的人还要继续生活下去。

苏振华与陆迪伦婚后育有两个孩子,苏振华离世后,只剩下陆迪伦和八个孩子相依为命,组织上询问她有没有困难,考虑给她一些资助。

陆迪伦没有要资助,也没有向组织诉苦,她只有一个请求,就是希望组织同意自己将苏振华将军一生的事迹记录下来。

在陆迪伦看来,自己的丈夫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他的事迹应当被人们知晓。

组织很快批准了她的请求,往后数年,陆迪伦拖着自己病弱的身体,四处走访丈夫曾经到过的地方。经过调查采访、征集丈夫生前的史料,陆迪伦与丈夫生前的工作人员和海军作家一道研究,编写了《苏振华传》。

或许,这本书不仅是一位海军上将的传记,更是一个妻子对丈夫深沉的怀念。

15 阅读:2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