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本文 为 田园泥土香 《父亲教育学》的一部分 禁止转载 违者必究)
今之世,人皆论亲伦之要,而父子之道尤重。
余观世情,见有为人父者,不明己责,徒责子之不孝、无矩,而不自省其行,实可叹也。
故余作此文,欲述为父之道,明父子之理,使为人父者知所行,为人子者知所效,以促家庭之和美,传承孝善之风也。
父亲:父慈子孝者,为父之道也有一父尝语余曰:“子不孝,然此父实昧于子何以不孝,国中素传‘父慈子孝’之辞!”此父复言:“子无矩!”实则此言矩之父未明矩之何意也。
余诘之曰:“汝于汝父前为孝之子乎?汝为守矩之人乎?”此人闻余之问,默而无言。
思之,己尚不能孝其亲,反欲子孝于己;己且不守矩,却望子守矩。如此之父,安可为父乎?
夫为父之道,乃子随父而习之也。盖父者,实子之范型。子恒效父之行止,仿父之德操,以父之训教为规,承父之业志为向,渐悟为父之理,终为一家之主,担教养之重责。
此诚子随父学为父之要旨也。
夫论为父之要,自慈和至化育,其道有九,皆为育子良法,为父贤规也。
一、父慈和者,子孝也夫论及为父之要义,究竟何存?
遍观诸般典籍,其论纷繁杂沓。
自乾坤初定,万象更新之始,父者,实为人伦之基石也。
《礼记》有云:“父者,子之天也。”以其为天,故而能育化万物,护佑家室于无形之内。
父若慈和,则子必孝矣。
慈者,非独物质之予,乃心之关爱,情之温暖也。
和者,无暴厉之态,无乖戾之行,和颜悦色以对子女。
父以慈和待子,子感其恩,怀其爱,自当以孝报之。
孝非徒表面之顺,乃内心之敬,行动之奉。
故,父慈和为因,子孝为果,因果相循,家庭和睦。
故,父若慈和,心怀宽爱,待子以温和,处家以亲睦。
子蒙其恩,感其情,自当以孝报之,尊亲敬长,竭力奉养,以顺父心。
观夫古今,父之慈和乃子孝之源,而父之端行,亦为子所当仿也。
二、父端行者,子仿也班固于《白虎通义》(卷七)载云:“父子者,何谓也?
父者,矩也,以法度教子;子者,孳也,孳孳无已也。
故《孝经》曰:‘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颜氏家训》亦言:“子当以养为心,父当以学为教。”
父之行端,则子必仿之。
端者,正直无邪,行为检点,举止合礼。
行于世间,不欺不诈,不骄不傲。
为事公正,待人诚恳。子观父之端行,心向往之,潜意识中效仿。
久而久之,子亦能养成端正之行,立身于世,受人尊重。
故,父若行为端正,举止合礼,言必有信,行必有果。
子观其行,心向往之,仿而效之,以正自身之行止。
父之端行可启子之效仿,而父之正德,更令子心生崇敬而追随之也。
三、父正德者,子崇也父若正德,则子必崇之。
正其德者,修心养性,去恶存善,守道德之规范,遵伦理之常纲。
不为名利所惑,不为权势所屈。以清正之德立世,为子女树立崇高之榜样。
子见父之正德,心生崇敬,追随之意油然而生,愿效父之德,成高尚之人。
故,父若能正其德行,崇善去恶,修身养性,不为邪僻所惑。
子见父之德正,心崇之仰之,立志追随之,以成高尚之品格。
父之正德既为子所崇,而父之善教,又可启子之贤良也。
四、父善教者,子贤也父为善教者,则子必贤矣。
善教者,非强灌知识,乃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知子之性,明子之需,以恰当之法启发之,引导之。
所谓教者,乃上之所施,下之所效也。
父之教诲,重在亲身之行,身教远胜于言传。
教之以礼义,育之以品德,启之以智慧,励之以志向。
子受父之善教,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自能修身立德,博学广才。
故,父若善于教导,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启子之智,育子之才。
子承父教,勤奋向学,修身立德,自可成贤良之士。
父之善教能育子之贤,而父之守规,亦可使子知敬畏而从之也。
五、父守规者,子从也父能守规,则子必从之。
规者,礼法制度,道德准则也。
父严于律己,遵守规矩,不逾矩,不犯规。
行止有度,言语有节。
子见父之守规,知规之重要,敬畏之心生,从而效仿,遵循规矩行事,不妄为,不胡作,养成良好之习惯与品德。
古之贤良之父,修身正己以为表率。
其行为端正,其教导良善,怀仁厚慈爱之心,担家国兴亡之任。
每每期望子之有成,不惜耗费心血,言传身教,以期子行于正道。
故,父若坚守规矩,遵礼守法,不逾矩越轨。
子受其影响,自当顺从规矩,谨言慎行,以保自身之无咎。
父之守规可引子之从,而父之怀仁,更能令子生敬意而敬爱有加也。
六、父怀仁者,子敬也父怀仁心,则子必敬之。仁者,爱人也。
父以仁爱待家人,怜弱恤贫,宽容大度。
遇子之过,以仁爱感化,而非苛责打骂!
见子之困,以仁爱扶助,而非冷漠旁观。
以仁厚之德,化子之戾性,育子之善心。
子感父之仁心,心生敬意,尊父之教诲,敬之爱之,效而从之。
行仁善之事,传承仁爱之风。
故,父若心怀仁德,慈悲为怀,宽容大度,关爱子之身心。
子蒙其仁,必心生敬意,敬爱有加,顺从父之教导。
父之怀仁使子生敬,而父之修德,亦能激子之效仿进取也。
七、父修德者,子效也父勤修德,则子必效之。
修德者,反思己过,不断改进,积善成德。
父注重自身品德修养,谨言慎行,谦虚谨慎,诚实守信。
子观父之修德,深受触动,立志效仿,努力提升自己之品德,以期成为有道德、有修养之人。
父勤修德行,谨言慎行,不为恶俗所染,不为名利所诱。
以高洁之操,正己之身,立世之范。
子观父之德修,慕而效之,奋而进之,志在成德善之士。
故,父若勤修品德,砥砺操守,不为外物所动,保持清正廉洁。
子见父之德修,心生羡慕,奋发进取,立志成为品德高尚之人。
父之修德可启子之效,而父之尽责,更能赢子之尊崇也。
八、父尽责者,子尊也父尽职责,则子必尊之。
责者,养家育子,护家安邦之任也。
父为一家之主,勇于担当,努力工作,为家庭谋生计,为子女创良好之环境。
对子女教育,尽心尽力,关怀备至。
子感父之尽责,内心尊崇,立志长大亦能如父般尽职尽责,有所作为。
父肩尽责,于家尽职,护亲之安,谋家之兴。
为子筹谋未来,忧子前途之艰。
不辞辛劳,不惧困苦,竭力而为。
子感父之尽责,尊之重之,立志承父之志,担家之责。
故,父若尽其所责,护家周全,为子谋划,不辞艰辛。
子感其辛劳,自当尊重父亲,立志继承父志,担当家庭之责任。
父之尽责获子之尊,而父之化育,终可助子之成就也。
九、父化育者,子成也父为化育之主,则子必成矣。
化育者,春风化雨,滋润无声也。
父以深厚之爱,广博之识,高尚之德,潜移默化地影响子。
启其心智,开其智慧,养其品德,励其斗志,导其方向。
于细微处见关怀,于艰难时予支持。
无论顺境逆境,始终陪伴鼓励。
子在父之化育下,渐趋成熟,茁壮成长,历经磨砺,终有所成也。
故,父若为化育之师,以慈爱关怀,启发引导之子。
于细微之事,体现关爱;于艰难之境,给予支持。
子受父之化育,日渐成长,终能成就一番事业。
结束语噫吁嚱!
父道之重,关乎家之兴衰,子之贤愚。
观古之贤父,皆以慈爱、端行、正德、善教、守规、怀仁、修德、尽责、化育为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而子孙皆贤良有成,家族昌盛不衰。
愿今之为人父者,皆能鉴之,勉力践行,以成慈父之范,育孝子贤孙,则家国之幸也。
子若能体父之心,效父之行,承父之志,亦可谓孝矣。
如此,则父子相亲,家庭和睦,世风亦将纯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