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父母,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一个正直、善良的人。
可是,有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慢慢表现出一些“不太正直”的行为。
这些行为,虽然可能一开始看起来很小,但如果不及时纠正,这些行为会影响他们未来的性格和人生道路。
“心术不正”的孩子,从小就有这3个先兆,12岁前不纠正就晚了。
一:常撒谎,撒得不太自然
撒谎,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一个小问题。
很多时候,孩子撒谎并不是出于恶意,而是为了逃避惩罚、得到更多的关爱或者是为了获得一些好处。
但如果孩子撒谎的次数越来越多,而且撒得不自然,眼神闪烁,语气不稳,这就值得我们警惕了。
邻居男孩小城,和楼下铭铭是好朋友。
有一次,小城把铭铭的新玩具弄坏了,他怕妈妈骂,就撒谎说是别人弄坏的。
当妈妈问他是谁时,他低着头,不敢直视妈妈的眼睛,眼神乱飘,嘴巴不停地说“不是我”,而且语气也很犹豫。
妈妈看着孩子的样子就知道,孩子撒谎了。
孩子撒谎,本身并不是问题的根源。
关键是,如果孩子越来越习惯用撒谎来逃避问题,他就会慢慢丧失处理问题的能力,也会变得越来越依赖撒谎。
等到孩子长大了,这种习惯可能就难以改变了,从而变得“不正直”。
当孩子撒谎时,我们不要大发雷霆,而是要先冷静下来,找出孩子撒谎的原因。
我们可以平静地问:“为什么不告诉我真话呢?是不是害怕我生气?”
用温和的语气和孩子沟通,帮助他明白撒谎不仅会让自己陷入困境,也会让大家失去信任。
我们可以鼓励孩子做个诚实的人,告诉他:“说出实话,妈妈更能信任你。”
孩子不害怕时,才不会一直用撒谎的方式来逃避问题。
二:缺乏同理心,做事不考虑别人感受
同理心,是人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素质,也是孩子成长的关键之一。
如果孩子从小缺乏同理心,做事只考虑自己的需求,而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可能会在未来的生活中造成很大的困扰。
这样的孩子可能会变得冷漠、自私,甚至会让周围的人感到不舒服。
我遇到过一个小女孩,有一次她和一个小妹妹玩时,突然抢走了妹妹手中的玩具。
小妹妹不高兴了,开始哭了起来,而女孩却没有停下来安慰她,也没有把玩具还回去,只是继续玩自己的。
如果孩子经常这样,做事只考虑自己的感受,而不懂得为别人着想,那就需要我们引导了。
缺乏同理心,不仅会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还可能会让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变得孤立,甚至长期缺乏朋友的支持。
我们平时需要多引导孩子感受别人的感受。
比如,当孩子看到别人受伤或者难过时,我们可以适时地提醒:“你看,她好像受伤了,你能去安慰她吗?”
让孩子理解,看到别人难过时,应该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而不是忽略别人或冷漠对待。
三:过度追求物质,缺少责任感
有些孩子,从小就特别在意自己有没有好东西,尤其是名牌、玩具、零食等物质上的东西。
虽然适当的物质追求是正常的,但如果孩子从小就非常执着于这些东西,而忽略了责任感和自我管理,那就需要父母好好引导了。
过度追求物质,容易让孩子变得自私、没有责任感,甚至对社会产生错误的价值观。
同事家儿子小凯,每次看到别人有新款的玩具,他就立刻要求父母给他买。
哪怕是家里已经有很多玩具了,他也不满足,觉得没有新玩具就不开心。
同事一开始总是迎合他的要求,买给他最新的玩具,可小凯还是觉得不够,并且把物质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如果我们过度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而不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孩子就会觉得:“只要有钱,什么都能解决”。
这样,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对金钱产生错误的理解,容易过度依赖外界的物质享受,而缺乏为自己、为他人承担责任的意识。
我们需要让孩子明白,“物质”并不是生活的全部。
我们可以通过让孩子参与家庭事务、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活,培养孩子对家庭和生活的责任感。
例如,分配一些适合孩子的家务,让孩子明白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责任,不能只想着自己要什么,而忽视了别人和家庭的需要。
另外,我们还要教导孩子正确的金钱观念,让他们知道钱是通过努力工作得来的,而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拥有的。
比如通过适当的零花钱管理,让孩子学会理性消费,培养他们的节约和理财意识。
“心术不正”的孩子,往往从小就有以上3个先兆,12岁前不纠正就晚了。
这样的孩子,你有见过吗?
【图片来自网络,侵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