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4e8a7b0632bf558547caa8a21b37ce7.jpg)
文|微微笑了
01.在沿海某城市,发生了一桩令人窒息的案件。
有一个单亲妈妈亲手带大的女孩,某天晚上突然对母亲下狠手。
而,这种残忍的弑母行为,她还是从游戏里学到的。
是因为沉迷游戏、学习掉队,害怕妈妈发现而弑母吗?
李玫瑾觉得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后来,继续调查才发现:
原来,女孩在杀害母亲之前不久,去见了多年不见的父亲。
其实在这十几年里,父亲一直是缺席的,就连一分钱抚养费也没有给过。
但,没想到仅仅一次与父亲出游,让女孩感受到与母亲完全不同的新鲜体验。
女孩十分渴望跟父亲生活在一起,于是痛下杀手……
这个被记录在《心理抚养》中的真实案例,撕开了中国家庭教育最隐秘的伤疤。
这何尝不是丧偶式育儿的悲剧?
在养育中父亲角色的缺失,也会让孩子的情感出现缺失。
其实,好的教育方式就是父亲爱母亲,夫妻双方用心陪伴孩子,引导孩子更好地成长。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5da3c008670796f9447d83d1941c34e.jpg)
对此,李玫瑾直言:
“而今似乎还有个不成文的说法,家庭内父母的角色应该是‘慈母严父’,但我更主张‘严母慈父’。”
在李玫瑾看来,父亲与孩子的接触一般要少于母亲,这使得有些孩子在父亲面前有些紧张。同时,父亲又比较有力量,应该树立榜样的力量,跟孩子讲道理,让孩子学会为人处世之道。
而,孩子有一种“本性”,谁跟他亲近,他就欺负谁。作为跟孩子很亲近的母亲,最好是干脆果敢一些,而不是一味宠溺孩子,母亲的严格应该是“和善而坚定”。
正如《心理抚养》所说的那样,
“真正有力量的教育应该来自心理上的力量。无论父亲,还是母亲,能够做到让孩子发自内心地尊重自己,敬佩自己,爱戴自己,这就是最成功的教育。”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b0bcce18d0b7be31635dd3dbfa30d80.jpg)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困惑:
严母慈父的,会不会把养孩子养成“妈宝男”?
毕竟假如母亲太强势了,什么都听老妈的,孩子自然会懦弱胆小?
而且父亲太慈爱,就没有威严,孩子就会不听话、无法无天?
其实,那些质疑"严母会破坏亲子关系"的人,往往混淆了"严格"与"严苛"的区别。
真正的严母懂得:
在游乐场撒泼时冷脸离开,但回家后会拥抱孩子解释:"妈妈不接受威胁"。
拒绝购买第四辆遥控车,但会蹲下擦干眼泪:"我们记在愿望清单好吗?"
惩罚说谎必须捡垃圾,但夜晚会轻抚后背:"改正错误的人最勇敢"。
这种带着温度的原则,恰恰是孩子建立社会适应力的基石。
而,真正的慈父也如此。
他们有力量,却不滥用,能够以自己的见多识广、开阔的心胸给孩子一些建议和指导,做孩子人生路上的引路人,给孩子撑起一片天。
譬如,在孩子受罚哭泣时,父亲可以轻拍后背:"妈妈指出错误是因为爱你,我们一起想想怎么改正?"
有这样的智慧的“严母慈父”相伴,孩子自然出现心理抚养、性格扭曲的概率就极低。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7bd6a2be4832e846f61e023f1ca1f6f.jpg)
正如一些网友所言:
“严父慈母多败儿,慈父严母多孝子。父为天,天的仁慈让孩子有更高的发展;母为地,地的严格让孩子更加的脚踏实地,走的更远。
严父是对自己要严; 慈母是自己要慈善。”
是啊,家庭教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单选题。
当母亲学会"温柔地坚定",当父亲掌握"包容地引导",那个张牙舞爪的小孩就会蜕变成懂得爱的人。
“教育的艺术,在于让规矩长出温度,让爱意带有分量。"
诚然如此,家庭是孩子人生的起点,父爱母爱都缺一不可。
你怎么教育引导孩子,孩子就会回报你什么。
凡是人性丰满、情感良好的孩子,一定有一对恩爱有加、相敬如宾的父母。
而,好的教育方式,莫过于“严母慈父”,别不信。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d26a68e90610661b26cf026e7c8c6dd.jpg)
特别赞同李玫瑾《心理抚养》所传递的理念:
“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重要,性格比能力更决定命运。”
“人的胃口是喂出来的,脾气是带出来的,观念是唠叨出来的,残忍是孤弱无助熬出来的,无耻是百般迁就宠溺出来的……”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5b72d840e90a8af633723714bb7e8ea.jpg)
《心理抚养》自问世以来,广受好评。
不少读者感慨:
“原本只是因育儿焦虑才买下这本书,没想到它的内容对每个人都适用。即使是还没有成为父母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启发,对情感与伴侣的选择、人际关系处理、人生关键决策等都有了新的视角。”
若您正在经历"越亲密越受伤"的教养困境,《心理抚养》与《幽微的人性》这两部沉淀多年的研究手记,将带您穿透表象,在数十个真实案例中找到属于您家的答案。
从今天开始,用科学重建亲子关系的底层逻辑,让爱不再以伤害的方式呈现。
愿《心理抚养》与《幽微的人性》(全两册)成为你和孩子生命中的一盏明灯,照亮前行的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