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没出息?李玫瑾:有时候不是孩子不对,而是家长期望值有问题

悠雅感感 2024-09-18 21:58:40

文|微微笑了

01.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位家长的心愿。

但,并不是每位家长都能如愿,拥有一个让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

不少父母在育儿路上遭遇了困境,不是孩子不听话,就是不如预期发展得好。

他们焦虑迷茫,每天为孩子的未来发愁,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中国著名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的一句话或许能揭示答案:

“不是孩子不对,而是家长期望值有问题。”

李玫瑾在《心理抚养》记录了这样一段有趣的论述:

有些父母自己挺有出息的,但他们的孩子学习困难,原因比较复杂。

可问题是,他们不能接受现实,常常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一味指责自己的孩子:“人家能考高分,你为什么考不了?”

他们也不反思一下:“我家孩子来自我的遗传和养育,我凭什么要求他达到别人家孩子的水准?”

这一段小插曲,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发人深思。

我们总要求孩子成为别人家的孩子,却忘了孩子来自我们的遗传和养育。

家庭是孩子人生的起点,因遗传和养育方式不同,每个孩子注定跟别人不一样。

我们不是别人家的父母,为何要求孩子成为别人家的孩子?

在李玫瑾看来,如果你的孩子是科学家的料,你也不要把他放在厨房里去。如果你的孩子是一个好厨师,你也别指望到科学家那个行列当中。

如果你把你的期望值当做一个客观目标,这一定会带来麻烦。

因为这意味着你只有左右对方的意志才能达到你的期望值。

而人又是很难被他人改变的,歪曲他人意志大概率会失败,吃力不讨好。

此外,李玫瑾强调:“虽然孩子是我们自己的,但他是一个独立活生生的人。”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情感需求和成长轨迹,家长应该以引导者的身份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强行把孩子“装进模具”,希望其成为“别人家的孩子”。

这一点在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往往容易被忽视。

02.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反驳:

难道我希望自家孩子读书好、出人头地,还有错?

孩子不懂事,我不强迫他学习读书,长大后他阶层下滑,怎么办?

其实啊,不是说不能对孩子有期待,而是要因材施教,尊重孩子的成长与发展。

而不是什么都不管不顾,只是一味强迫孩子要刻苦读书、出人头地、成为人上人。

譬如,有些父母过分看重文凭,甚至会用羞辱性的话语打击那些没有考上大学的孩子:“咱家从来没出过考不上大学的人,只有你一个!”

然而,这种打击不仅无法激励孩子,反而可能引发深刻的心理问题。

记得2003年,清华与北大相继发生爆炸案,作案者黄某某就是这样一个因为没考上大学而被家人否定的例子。

黄某某来自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因没能考上大学,父母十分失望,几乎是“惩罚”般地为他安排了一份在海南割橡胶的工作。

这份工作不仅艰苦,而且充满了对他能力的轻视。每天凌晨,他要穿得严严实实地抵御蚊虫,还得顶着昏暗的灯光开始割胶,这让他感到屈辱与愤怒。

这让黄某某非常气愤,他曾对家人说:“我在学习方面不好,但我在其他方面好,让你们瞧得起我。你们只能在自己的事业上有所成就,但我会出名。”

为了证明自己,他走上了一条极端的道路:从海南来到北京,用饮料罐和简单的材料制造了爆炸装置。

他只想获得关注,选择在人少的时段引爆,但这场“宣示才华”的行动仍造成了多人受伤和巨额财产损失。

这个案例故事记录在《心理抚养》一书,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黄某某有着非凡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但他的父母只看到了考试的失败,忽视了他其他的潜力。

过度的批评与不当的惩罚,不仅没有帮助孩子重新起步,反而将他推向了极端。

这样的故事提醒我们,教育的真正意义不是为了让孩子符合某个标准,而是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价值。

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天赋和潜能。

家长的职责是帮助孩子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价值,而不是通过孩子来实现家长的未竟理想。

亲爱的家长,请你能够放下对孩子的高期望。

学会尊重孩子的兴趣与天赋,让他们在相对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放下执念,因材施教,好好爱孩子。

03.

有时候,病在孩子身上,问题在大人身上。

很多的孩子的叛逆,都是在从父母手中夺回自己的生命。

想要做到帮助孩子找到他的价值,那么作为父母首先要学会“读懂你的孩子”。

怎么读懂?

很简单,就是花时间花精力,一步步陪伴与引导他成长,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给予孩子更好的情感支持,以及心理抚养。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系是孩子心理成长的核心。

无论孩子将来在学业、事业上取得何种成就,这种情感纽带都将成为他们内心的强大支持。

反之,如果家长忽略了情感上的培养,只关注孩子的学业或其他外在表现,亲子关系就会变得冷漠,甚至可能在孩子成年后产生疏离。

正如李玫瑾所说的那样:

“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重要,性格比能力更决定命运。”

“要孩子改变,大人要先改变自己。”

“家庭是人生的起点,人的许多问题源于早年养育。父母亲子陪伴孩子成长,比只给孩子挣钱更有价值。”

李玫瑾教授的观点让我们重新思考:

真正成功的教育并不是让孩子达到某种预设的标准,而是帮助孩子在情感和心理上获得健康发展,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家长需要学会调整自己的期待值,尊重孩子的独特性,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成长。

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情感健康且具备幸福感的下一代。

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如何通过心理抚养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期望值,李玫瑾的《心理抚养》一书将为你提供深入的指导。

书中不仅强调了早期抚养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还详细探讨了如何应对性格塑造、青春期叛逆、抑郁等常见问题,帮助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

愿《心理抚养》和《幽微的人性》(全两册)为你和孩子的成长旅程带来光亮,温暖你们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

-END-

1 阅读:69

悠雅感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